魏 然
又一個“3·15”到了,在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大環(huán)境下,消費者權益保護也理應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那么,現在人們如何看待消費維權呢?近日,《經濟》記者就“你怎么看待‘3·15?你遇到過需要維權的事情么?是怎樣解決的?”等問題走訪了各行各業(yè)的人們,聽到了許多不同的聲音。
一定要維權
人物:趙燕 職業(yè):媒體記者
聲音:我租房子,“我愛我家”介紹了一套和平門烤鴨店旁邊的。簽了合同,交了房租和中介費,但房東卻反悔了,不給我鑰匙,我只好解除了房子合約,房子一天沒住,但是中介費卻不退。我就去“我愛我家”總部投訴,費了好多周折,總算退款了。我覺得不管是消費得多還是少,只要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事,就一定要維權。不然,商家就習以為常,肆無忌憚。
去哪里做質量鑒定
人物:李靈 職業(yè):旅行社職員
聲音:甘家口買的新款名牌內衣,按照指定方法手洗后,松緊部分居然變形,要求退還未果,只能拿去廠家鑒定,然后給修正了。心里雖然不爽,但是也沒辦法。商家總是說要我們去做質量鑒定,這就是一個坎,我們又不是專家,去哪里做質量鑒定?而且做質量鑒定需要耗時耗力,商家很狡猾的,我只是很絕望,現在許多時候出了這種質量問題就只能認栽了。申訴也沒有太多用,成本高,費腦筋,下次不去買上過當的商品了。
赤裸裸的欺詐
人物:程小薇 職業(yè):大學生
聲音:去中關村海龍買MP4,原先看上的型號導購說不合算,給介紹了一款別的,我看著還不錯就買了?;丶疑暇W一看官網報價,竟然差了有2000元。我打電話回去,那個部門經理說提成已經讓導購拿了,不能退了。還好,這經理發(fā)現我是他老鄉(xiāng),就退了我1000多的所謂貨款,可還是白白被騙了四五百元,真是可氣。上網一查維權的事,發(fā)現關于中關村某某店欺詐的投訴成百上千的,但也沒聽說誰真正能維權的,都是互相提醒,以后小心購物謹防黑心商家。
虛假廣告
人物:杜鵑職業(yè):私企職員
聲音:在網上買衣服,拿到的東西和網上提供的圖片不相符,拿回去退,還要我出郵費,商家的信譽度和店主的道德品質值得懷疑。希望有關部門加大網絡管理力度,別讓商家鉆了空子。
慢性的商業(yè)自殺行為
人物:李東 職業(yè):工程師
聲音:我覺得現在的商家已經注意到了消費者的權益問題,并且有所改善了。因為不注重產品質量或售后服務的話,無疑是一種慢性的商業(yè)自殺行為,對商家自身品牌、對自身的發(fā)展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記得曾經有人說,對品牌的認可,有一個從認知,到滿意,到忠誠的過程。權益一旦受到損害,絕對會有損品牌認知,那就更談不上滿意和忠誠了。
提高國民素質,增強法治意識
人物:潘踴躍 職業(yè):大學教師
聲音:如何看待消費維權,其實是個雙方面的問題,不只針對消費者而言?,F在很多時候消費者只能忍氣吞聲,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雙方素質都不高,有些時候我們看到兩方爭辯起來甚至打起來,最后消費維權演變成了一場鬧劇。所以針對維權,我覺得維權機構在大的商業(yè)場所都應該有維權點,這樣,消費者本身有疑問可以馬上詢問,有糾紛可以馬上投訴,對商業(yè)機構也是很好的震懾。訴諸法律在我國的現實當中是實在沒有辦法的辦法,成本高、時日長,不太適合普通消費者。維權還是一條比較漫長的路,需要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和法治意識的不斷增強,才能有一個比較好的前景。
政府要加強宣傳
人物:何其方 職業(yè):技術總監(jiān)
聲音:我覺得消費維權需要政府指導下的行業(yè)協會、比如消協進行廣泛的宣傳。宣傳是第一重要的。第二要做的事情是一旦出現維權事件,政府和協會要支持維權者。第三是維權不要單一維權,當碰到一個單一維權事件后,政府要站出來,為其涉及的普遍問題進行維權。應該由一個政府機構或者一個民間的基金機構,來代替進行公眾訴訟,從而讓商家能夠徹底杜絕這種欺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