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艷
[摘要]新課標從誕生至今也已八年有余,其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看重學生讀書的感悟和體驗,強化信息技術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等,這都為語文教學開辟出前所未有的新天地。然而在具體的實踐和探索中,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又產生了一些疑問與困惑,本文試談幾點,愿與大家共同思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一、關注生成與忽視預設
新課標提出要關注學生的生成,關心學生的思考與想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學習得到了發(fā)展的空間。由此人們逐漸覺得一向戴著鐐銬跳舞的語文教學似乎可以完全放開手腳,語文是開放的,課堂是活潑的,于是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成為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教學形式,而傳統(tǒng)課堂中的預設好像被大家淡忘了,甚至有人認為預設太束縛教學。
(一)課堂上所有的生成都是有效的
課堂上,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教學情況來適當地調整教學預設,這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是課堂上所有的生成都值得肯定呢?是不是學生有了新的想法,教師就改變預設,而跟著學生的想法走呢?一位老師在教學《祝?!芬徽n時,讓學生討論祥林嫂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一組學生提出:祥林嫂有著勤勞、善良、淳樸、聰慧、堅強的優(yōu)秀品格和不屈不撓的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另一組則認為,祥林嫂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禮教衛(wèi)道者。老師便將此當作很好的課堂生成點,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課堂辯論,結果辯論了一節(jié)課。我以為這樣的生成資源對于語文課堂來說,并不見得是一種精彩,甚至可以說是無效的或者效果太低微,這種結果的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文本的意義,偏離了語文的學科特性。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教師當然不是把它簡單抹殺,但如何利用,如何加以引導卻是值得思考的。
(二)沒有充足的預設,生成會不期而至
我們必須明確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質量絕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化的“預設”,沒有充足的預設,生成絕不會不期而至。其實,預設并不是很多老師所理解的寫出教案。寫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們預設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其實很多預設,是我們所看不到的,水面下更為廣闊的空間,雖然不一定體現(xiàn)在教案上,但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教師才敢于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思考、展現(xiàn),也只有這樣課堂上教師才能會對隨時變化的形勢做出恰當地判斷和適時的調整。但這種預設還應該有一點要說明,就是我們必須給預設留有空白。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也給自己預留一個可以自由支配的彈性空間,讓自己能夠很有把握的接受并進行課堂生成。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語文味的淡化
新課標首次提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上老師也將各種各樣的資源引入課堂,可是語文課最終還是語文課,要有濃厚的語文味兒,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堂是變得熱鬧了,我們的語文空間是變得廣闊了,可不知不覺間卻失去了最本質的東西。
(一)其他課程資源能取代文本
一位教師在教授課文《我的信念》時,先介紹居里夫人生平,再介紹愛因斯坦的評價,列舉獲得諾貝爾獎的各位大師,再說說中國科學家的偉大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一節(jié)課就這樣上完了,學生幾乎沒翻書,一個個倒是聽得津津有味,但對居里夫人的信念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應有這樣的信念卻不甚了了。至于什么品味詞語,感受人物更是無從談起。試問這還是語文課嗎?其味道在哪里?教材是最好的閱讀范本,也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是學生營養(yǎng)餐中的“主食”,課外資源充其量只能是“副食”,主要靠它學生是會營養(yǎng)不良的。教師要立足教材,讓學生直面教材,研讀教材,走進教材,在此基礎上再適當關注課外的學習資源,讓教材成為鏈接其他課程資源的紐帶。有載體,才能有靈魂;若沒有載體,語文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過于泛化的教學內容,語文課還有語文味兒
為了體現(xiàn)“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很多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大量的開發(fā)和拓展,這本是好事。但是,如果開發(fā)無度,拓展無序,那語文教學就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時,就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量的拓展。在揭示課題時,教師就對“小駱駝”和“小紅馬”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從生理特征講到生活習性,可謂是細致入微。在學習小駱駝和媽媽的沙漠旅行一段時,教師又一次出示搜集來的資料,詳細地介紹了沙漠的特點,用文字、圖片、音響等逐一進行了展示。然后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沙漠形成的原因。整節(jié)課,學生都在有關駱駝和沙漠的知識里轉圈圈,沒有整塊的時間認真地讀書,潛心地感悟。我們在欣賞這位教師占有大量學習資料的同時,不禁要問:這就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嗎?學生在課堂上除了獲得了一些動物知識和地理常識之外,還學到了什么?拋棄了文本的重點,迷失了語文課的目標,把語文課上成了不倫不類的地理課、自然課、生物課,這是語文教學的異化。[1]有語文味兒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在教學中應該將關注的重點回歸到語文上,文字的優(yōu)美,形象的豐滿,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在這樣的思考感悟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妙!
三、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與教師使命的缺失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贝_定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狀況,而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到了學生手里,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卻過于強調學生的這種主體地位,將自己的職責置之一邊,讓新課改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一)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難道就沒有底線
我們講在閱讀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進行多元解讀調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他們的想象力。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墒侨绻嘣庾x走向了極端,有時也會變得很荒唐。在有些學生的眼里,“狐貍”成了“聰明和智慧的化身”,“白骨精”成了“屢敗屢戰(zhàn)的英雄”,教師不僅不去進行恰當地引導,反而一味地表揚學生的觀點有創(chuàng)意。在“生成”這個耀眼的光環(huán)下,有些教師已經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思維異化,完全迷失了自我。故事是別人的故事,解讀中卻不可避免地融進了自我,透視了心靈。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蔽覀冏非笳n堂的生成,但是必須是在尊重文本價值的基礎上;我們鼓勵學生多元的理解,但是必須是在符合人生基本價值觀念的原則下,“多元”不是“無元”,“哈姆雷特”也不會是“賈寶玉”。當理解誤人了歧途,當生成背離了文本,教師該引的要引,該堵的要堵,“該出手時就出手”。教育拒絕淺薄。[2],所以我們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也希望學生對文本能夠進行多元解讀,但不能忽視教師的橋梁作用。學生的閱歷畢竟有限,對有些事物的看法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偏差,所以教師就要引導好學生,教給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避免學生在錯誤的感悟中失去真正屬于他們的理解。
(二)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學什么都他們說了算
與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相比,新課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這樣問:“這節(jié)課我們學什么呢?你們看怎樣的學習方式比較好啊?”教師把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學什么,怎樣學都由學生說了算。這樣的語文課堂就真的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嗎?自主學習,還學生主體地位不是老師跟著學生走,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這樣失去的是教師有價值的引導,智慧的啟迪和思維的點撥,失去的是教師應盡的神圣職責。課堂上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不能學生說學什么就學什么。教師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并且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與組織者。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更需要教師的點撥。
四、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與多媒體泛濫化
信息時代如果不把信息技術引入課堂那是一件憾事。多媒體信息量大,又有擴展性,能向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刺激,是教學的得力助手,是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的有力手段。為鼓勵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現(xiàn)在許多公開課、示范課都把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依據,可是多媒體運用究竟應在課堂教學中占據怎樣的地位呢?
(一)多媒體是豐富還是單調
多媒體的運用讓我們的課堂生動了許多,它可以將許多靜態(tài)的東西形象而生動地展示出來,將許多文學作品以影視的形式播放出來。多媒體是豐富的,可是同時它也會讓學生失去想象力。什么都以具體的形象展示出來,就失去了想象的空間,一切都確定了學生的思維也就固定了。比如在學習《滕王閣序》時,有的老師做了多媒體課件,想表現(xiàn)“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畫面,可是卻沒有想到這樣的畫面怎么是電腦動畫能做得出來的?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落霞是紅的孤鶩是白的,一紅一白形成色彩對照;落霞是無生命的,孤鶩是有生命的,一動一靜相互結合;落霞從上往下落,孤鶩從下往上飛,俯仰交錯。這種意境這種美,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只有用心才能體會得出,只有閉上眼睛想才能感受得到。
(二)多媒體可以取代教師的讀和寫
讀和寫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可如今由于多媒體的廣泛應用,讀和寫已經離語文教師越來越遠了。課堂中出現(xiàn)了動聽的配樂朗誦,出現(xiàn)了整齊優(yōu)美的課件展示,黑板上卻是一片空白。從效率與效果上看,多媒體無疑高于教師的讀和寫??墒钦n堂是教師與學生在一起學習的地方,它需要教師與學生思想的碰撞,教師的讀雖沒有磁帶中的朗誦動聽,可是卻更富有感染力,那是課堂中的一種真情的流露,而且更會讓學生為之傾倒。所以課堂中教師的讀和寫不僅僅是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更是老師與學生交流的一種方式,這里蘊含著教師的情感和生命。這是多媒體所無法取代的。
漢語是世界上最富有美學內涵的語言,如何傳播,并引領孩子們走進語文、熱愛語文,這是眾多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也是新課改所追求的目標。新課改正是在不斷實踐與探索中前行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對問題我們思考了,我們完善了,我們距離成功不就更近了一步嗎?
參考文獻:
[1][2].王其華,閱讀教學豈能忘“本”——新課改語文教學冷落文本現(xiàn)象的反思,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06.01期。
作者簡介:鄭艷(1977- ),女,遼寧朝陽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