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瓊
摘要:在民族、地域、文化等眾多方面的影響下,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設計文化,但設計最終是因人類生存需要而存在的,而且中西雙方的歷史自始至終都沒有中止過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借鑒,因此彼此之間又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特征。本文從造型、裝飾、功能等幾個方面對新石器時代中西陶器進行比較,探討中西方新石器時代設計文化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中西新石器時代陶器
中圖分類號:J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17-01
一、陶器的起源
原始陶器是在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手段的定居生活方式出現的基礎上產生的。陶器的發(fā)明既存在著偶然因素,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就其偶然性而言,由于制作陶器的工藝需要豐富的粘土。粘土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材料。而說陶器的發(fā)明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因為收獲的糧食必須用某種容器儲存起來才能保存長久。在這些新的需求驅使下,人們利用日常的實踐知識在無數次探索中發(fā)明了陶器。
二、新石器時代中西陶器美學形態(tài)的對比
(一)造型之比
從陶器的起源中可知實用是陶器產生的原因,所以中西方陶器出現的最初動因是一致的,在造型上表現出基本相似的特征。中西方陶器從種類上看大致相同,從造型上看,無論哪一類陶器大多為敞口或小口、鼓腹、圜底、平底或尖底。伏爾加河一卡馬河文化陶器的造型多為尖底、圜底和小平底的半蛋形器。一些研究者將陶器的造型特征及其演變和發(fā)展歸納為以下幾點:球體的延續(xù);球體的橫向發(fā)展;球體的縱向發(fā)展;腹部相對收縮的造型等等。
盡管中西方原始陶器的造型呈現出相似性,但其間也存在著一些差異性,其中比較突出的就在于器型的弧線上。中國的陶器外型大多使用豐滿的外弧,一般從肩部到底部大多采用徐緩變化的弧線,很少運用變化明顯的對立曲線。而在西方,常應用典型的對立曲線,內弧曲線與外弧曲線的直接轉換連接。這種體現在造型變化上的特征,應該說更多的是由于審美觀念的差異而造成的。
(二)裝飾之比
陶器的造型是實現功能性的主要手段,而裝飾則能美化造型,同時也增強了造型的藝術性,體現了原始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器型共同構成新石器時代設計藝術的整體。從表面上看,新石器時代中西方陶器紋飾都采用了印紋式、刻紋、彩繪和堆塑手法。彩陶裝飾是中西方新石器時代裝飾藝術的最高表現。中西方彩陶紋樣主要以幾何紋形式出現,但幾何紋的形式與結構方面不僅中西方存在著各自的特征。西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裝飾主要有直線、折線和弧線組成,中期出現連續(xù)的渦旋紋,增強了裝飾的流動感。
(三)功能之比
中西方原始陶器都是根據當時人們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它們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具有實用性的陶器,另一種為祭祀性質的,不過它們之間存在共同的性質,就是都被注入了制作者本身的審美意識。如在海西勒出土的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家庭禮儀用小雕像和人神同體的容器,就表明了陶器非實用的“功利性”和某種原始宗教的教化。
三、探討中西方新石器時代設計文化的內在聯系
以上從三個方面對中西方原始陶器進行了比較,應該說這些相似性與當時中西方相似的歷史背景有關,同是處于一個從無到有的年代,人的本能性因素與外界自然的啟示作用對于先民們的造物文化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審美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等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首先就其造型而言,總體上都可追溯到圓的形態(tài)上,表明新石器時代中西方的造型設計多是根據當時定居生活的實際需要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在一些小的細節(jié)上表現出的差異性,主要是器型的弧線,顯露出未來中西方設計藝術不同的審美走向之端倪。裝飾上說,總體上為幾何行紋飾的使用。盡管反映在陶器裝飾上,中西方幾何形裝飾在形成、發(fā)展以及影響其形成、發(fā)展的人的精神因素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性,但差異性還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先民在幾何紋飾的發(fā)展演變的關系上遠遠超過西方。
總之,原始時代的設計藝術不僅僅是中西先民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所進行的物質創(chuàng)造,也是人類在階級分化之前表達觀念、傳遞信息和記錄某些重要事件的一種重要途徑,是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在設計藝術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特質都是有普遍性的意義,它為即將到來的文明時代的裝飾與設計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文化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做了必要的準備。
原始陶器是原始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集中體現,是人類在幾千年的社會生產和實踐的基礎上摸索取得的,同時也是當時社會生產生活以及精神需求的產物。中西方新石器時代陶器藝術可以說是雙方原始社會文化藝術最高水平的代表,通過雙方陶器的美學形態(tài)的對比,就能大致反映出當時中西方設計藝術的區(qū)別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