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攀
1945年8月15目,日本戰(zhàn)敗,裕仁天皇通過電臺昭告日民。天皇的廣播叫玉音放送。一張照片上,美國珍珠港的水手們圍著收音機一臉喜悅;而在另一幅照片上,日本農村一群人跪在收音機前掩面而泣。
聽到玉音放送,日本人小川菊松正在一次商務旅行途中。來不及擦干眼淚,他就登上火車返回東京。在火車上,他開始算計在新形勢下如何發(fā)財致富。當火車到達東京的時候,一個賺錢的創(chuàng)意誕生了。正如無數(shù)靈感降臨的情形一樣:日本失敗,必被占領;占領者與被占領者之間,就需要對話交流。換句話講,日本需要一本簡單的英語對話小冊子。
不會英語的小川菊松把他這個創(chuàng)意賣給了出版社。他和他內行的合作者們在一天也可能是三天時間里,炮制了一本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是以“中日文手冊”為底本的——在日本占領中國期間,這本簡明會話手冊也曾風行,這實在是一個黑色幽默。而另一個底本,則是“日泰文手冊”。
這樣,《日米會話手帳》在一月之后就上市了。米就是我們叫“美”。
《日米會話手帳》成為戰(zhàn)后日本暢銷書,它有32頁,首印30萬冊幾乎立即告罄,到1945年底,這本小冊子賣出了350萬本。這一令人驚異的成功故事,很快在出版界傳為佳話,并且將日本最暢銷書的紀錄,一直保持到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