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楊 楊曉寧
[摘要]設置懸念,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常用的藝術方法,其目的是使作品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魯迅先生的小說創(chuàng)作,大量地運用了懸念藝術,且運用得爐火純青。文章在闡述懸念的概念和特點之后,逐一評析了魯迅先生小說的懸念方式:倒置式懸念、懸而不決式懸念、犯中見避式懸念、穿插式懸念、環(huán)境烘托式懸念、對話式懸念和串聯(lián)式懸念等,以資讀者欣賞與借鑒。
[關鍵詞]魯迅,小說,懸念藝術,設懸;釋懸
懸念,又稱“賣關子”。葉圣陶在他的散文《說書》中,曾經(jīng)描寫以前蘇州說書藝人說《水滸》時,每每說到緊要關頭,就設“關子”,常常是“前十天半個月就傳說‘明天該是景陽崗打虎了,但是過了十天半個月,還只說到武松醉醺醺地跑上崗子去”。這種“關子”就是懸念。在小說等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經(jīng)常使用“懸念”這一藝術技巧,每當寫到矛盾發(fā)展的緊要關頭,便有意帶住,讓矛盾懸而不決,緊緊吸引讀者的心,以此激起讀者強烈的閱讀的欲望,急切地想了解矛盾的發(fā)展過程和結(jié)局,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使作品波瀾起伏。生動曲折,引人入勝。
懸念,它具有從屬性,要服從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不能主從不分,更不可喧賓奪主,它具有緊張性,一般來說,懸念的出現(xiàn),能增強故事情節(jié)的緊張、曲折,把讀者牢牢地吸引住,但要注意的是設懸后要釋懸,要有張有弛,張弛有度,不能為了懸念而懸念,故作緊張氣氛。
縱觀魯迅先生的小說創(chuàng)作,雖然篇數(shù)不多,總共33篇,但篇篇珠璣,精彩紛呈。它不但反映的社會生活面廣博而深刻,而且人物鮮話,結(jié)構(gòu)精巧,藝術感染力強,深受讀者喜愛。其小說的藝術魅力,除構(gòu)思巧妙外,自然也體現(xiàn)在其懸念的設置和運用上。本文試作簡單地評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倒置式懸念
一件事情總有一個順序發(fā)展過程,以倒置設懸念,就是打破這一正常秩序,把這件事情的結(jié)果或其發(fā)展過程中的某個緊要關頭提到前面,形成懸念,然后再去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這種懸念的好處,可以使文學作品一開頭就緊張引人,把讀者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伴_端最好為后來的發(fā)展造成懸念和有利的局面……這樣的結(jié)構(gòu)才會是成功的?!濒斞赶壬钪O其中之妙,在他的《祝福》、《一件小事》等小說中,就采用了這種“倒置式懸念法”。如《祝?!返拈_頭,在魯鎮(zhèn)新年的陣陣鞭炮、聲聲祈福中,祥林嫂卻悲慘地死去。對她的死,始終標榜自己“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魯四老爺非但不予同情,反而大光其火:“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繆種!”
那么,祥林嫂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為什么會在這么一個萬家祝福的除夕之夜悲慘地死去?魯四老爺又為什么對她的死如此耿耿于懷?……個個疑問擊打著讀者的心扉,吸引著讀者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究竟。
二、懸而不決式懸念
這種懸念常常是作者寫到高潮時,戛然而止,讓高潮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巧妙地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讓讀者去回味,思索,去循著作者留下的思索軌道,尋求答案,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如《藥》的結(jié)尾:夏四奶奶看見兒子夏瑜的墳頂“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逸著實“一驚”,“這地方有誰來呢?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不來了?!@是怎么一回事呢?”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作者早在前文已隱隱約約作了鋪墊:老栓半夜去買“藥”,“蹩進檐下”。仍聽見路人的議論:“哼,老頭子!”“倒高興……”“倒高興”什么?說話者是什么人?作者均未明白說出,看似沒頭沒腦,實則草蛇灰線,有跡可尋,這正如清人毛宗崗所言:“《三國》一書,有隔年下種,先時伏著之妙。善圃者投種于地,待時而發(fā);善弈者下一閑著于數(shù)十著之前,而其應在數(shù)十著之后,文章敘事之法,亦猶是也?!毕壬焕⑹俏恼聦懽鞯摹吧妻恼摺?,只要讀者聯(lián)系前后文一思索,夏瑜墳頂?shù)倪@“一圈紅白的花”就不難理解了。再看其另一篇作品《孔乙己》的結(jié)尾:
到了年關。掌柜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了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看見他。
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前后矛盾的語言,看似“懸而不決”,其實先生早在前文中作了伏筆:
他在我們店里,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xiàn)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聯(lián)系前后文,我們不難想見孔乙己的命運。看似懸而不決,實則于無聲處,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
三、犯中見避式懸念
犯中見避,是我國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一條重要經(jīng)驗。在小說中的情節(jié)重復叫“犯”,而同中見異則稱之為“避”。犯中見避,就是重復中求變化?!度龂萘x》中的三顧茅廬、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三調(diào)芭蕉扇等都是犯中見避的典型范例。一些作家,也常常使用這種方法在文學作品中設置懸念,在《祝?!分校榱稚﹥纱蔚紧旀?zhèn)做工的情形、四次說“我真傻,真的”的不幸身世等情節(jié),展示了祥林嫂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預示著其悲慘命運的不可逆轉(zhuǎn),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本質(zhì)。兩次到魯鎮(zhèn)做工,四次說“我真傻,真的”的不幸身世,形式雖然相同,但實質(zhì)上一次次都在變化:不但她的外貌神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旁人對她的態(tài)度也由同情到冷漠繼而厭惡,使懸念不斷加劇,一波接著一波,使小說形成了強烈的懸念,悲劇氣氛一步步加深,最終達到了非常強烈的藝術效果。
四、穿插式懸念
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作者突然插入與敘述的事件有關的人或事,以此作為正在敘述的事件的襯托或?qū)φ铡W髡邽榱嗽鰪娮髌返乃囆g感染力,宕開筆墨,對前文所敘之事避而不說,卻說起與所敘之事看似毫無關系的事,給讀者留下強烈的懸念。如《故鄉(xiāng)》中,當母親說起: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jīng)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p>
作者這時突然插入一段描述少年閏土的事,寫完后卻又不接著寫中年閏土的到來,而是寫起楊二嫂等人來,讓讀者心急火燎地想知道那么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的少年閏土,時隔多年,如今會怎樣呢?會不會像楊二嫂這個當年有名的“豆腐西施”一樣,竟然變得如此粗俗不堪?這樣就使得文章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五、環(huán)境烘托式懸念
環(huán)境描寫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三要素之一,作者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或刻畫人物形象。為使小說故事情節(jié)扣人心弦,作者往往通過環(huán)境的烘托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眼球。如《故鄉(xiāng)》的開頭: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
我所記得的故鄉(xiāng)全不如此。我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了。
那么“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什么樣的呢?強烈的懸念吸引著讀者往下閱讀。
六、對話式懸念
這種懸念,是通過人物對話,把問題拋出,這個問題既是作品中人物所想知曉的,更是讀者急切想知道的。如小說《明天》中的開頭:
沒有聲音,——小東西怎了?
“小東西”是誰?小說中的“紅鼻子老拱”為什么叫他“小東西”?他到底怎么了?一連串的疑問強烈地叩擊著讀者的心弦,吸引著讀者急切地想知道個中原委??梢哉f,“小東西”的命運一開始就深深地被善良的讀者所牽掛著。
七、串聯(lián)式懸念
這種懸念,一個懸念之后,馬上又派生出一個新的懸念,新的懸念又派生出更新的懸念,猶如一串冰糖葫蘆。如先生的小說《藥》:
一個秋天的后半夜,華老栓早早地起床?!靶∷ǖ牡?,你就去么?”是一個老女人的聲音。里邊的小屋子里,也發(fā)出了一陣咳嗽。
天都沒亮,華老栓早早地“就去”干嗎?什么事這么急?里邊小屋里咳嗽的又是誰?隨后華大媽交給他一包洋錢,懸念又來了:干什么要那么多錢?后來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一手塞給華老栓一個“鮮紅的饅頭”,一手抓過洋錢。喔,原來華老栓一大早趕來是為了買這“鮮紅的饅頭”,那么又一個懸念接踵而至:渾身黑色的人是誰?那“鮮紅的饅頭”又是什么?后來那個渾身黑色的劊子手康大叔在茶館里大聲嚷嚷:“包好!包好!這樣的趁熱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么癆病都包好!”喔,原來那“鮮紅的饅頭”是人血饅頭,那么人血饅頭上的血又是誰的?這樣的“人血饅頭”真的是“什么癆病都包好”?……就這樣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使整篇小說波瀾迭起,扣人心弦。讓讀者欲罷不能。
當然,魯迅小說的懸念藝術不僅僅局限于上面所說的七種,諸如還有對比式懸念,如《祝福》中祝福的喜慶和祥林嫂的悲死、《一件小事》中的所謂國家大事和一件小事的對比,誤會式懸念等等。有的甚至還幾種懸念方式交互使用,如《祝?!芳扔昧说怪檬綉夷睿灿昧藢Ρ仁綉夷???梢哉f,魯迅先生的小說懸念藝術運用得爐火純青,這對我們的閱讀和寫作,都有著很大的啟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