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8世紀滅絕的動物是32種,19世紀是56種,20世紀增長到120種。動物學(xué)家擔(dān)心到21世紀末,消失的動物將增加到600余種。如果不是人類的自私行為,我們其實不用通過圖片來認識這些曾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的生靈,現(xiàn)在它們統(tǒng)統(tǒng)成了過去。預(yù)計在30世紀末,人類也將成為地球上的珍惜動物。
澳洲小兔獐:1890年滅絕兔獐鼠原本有4種,除圖片上的這種早已被人類趕盡殺絕外,剩下的3種僅剩極少數(shù)幸運兒殘喘至今。歐洲移民進入澳洲后,兔猼鼠遭到大量獵食,居住地被開墾成農(nóng)田,兔猼在失去家園的情況下,無處覓食,不得不偷食莊稼,這更增加了人們捕殺它們的理由。
塔斯曼尼亞虎(別名袋狼):1936年滅絕它們除了身上有斑駁的條紋之外,看起來完全不像老虎,相反,它們看上去倒更像野狗。早期的澳大利亞居民討厭這些禍害羊群的家伙,于是用射殺、毒殺和誘殺等方法在不K的時間內(nèi)就將其全部“消滅干凈”。雖然最后一只塔斯曼尼亞虎已經(jīng)死了將近70年,但澳大利亞科學(xué)家近期開始尋思著利用標本中的DNA令其復(fù)活。
東袋貍:1940年滅絕東袋貍曾經(jīng)是澳大利亞數(shù)量最多的袋貍,但因為它們尋找食物時往往會毀壞農(nóng)田和花園,因此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當作害獸而進行捕殺,方法包括鐵夾子、投毒以及開荒破壞其生存地。在澳洲人的努力下,東袋貍終于在1940年全部滅絕。東袋貍的平均壽命通常不到3年。
斑驢:1883年火絕斑驢奔走速度每小時可達70千米,有“草原騎士”之稱。這種動物個性倔強,早年人們不得不用“桀驁不馴”和“寧死不屈”形容它的性格。1860年,一頭飼養(yǎng)在倫敦動物園的斑驢,因不能忍受長期的禁錮,憤然撞墻身亡,舉世震驚。世界上最后一頭斑驢是飼養(yǎng)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一頭雌驢,它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它的逝去宣告這一物種從此在地球上消失。
白足澳洲林鼠:1902年滅絕自足澳洲林鼠的尾巴非常奇特,上半部分呈黑褐色,下半部分呈白色。由于人類天性不喜歡鼠類,因此,對于自足澳洲林鼠的具體滅絕原因,動物專家十分迷茫。
澳米氏彈鼠:1901年滅絕米氏彈鼠長著一對大耳朵,前肢小而短,但后腿細長而有力。米氏彈鼠通常在跳躍中覓食,動作極其滑稽。由于它的體貌和動作特征類似于袋鼠,所以早期的歐洲移民把這種小嚙齒動物叫做“袋鼠老鼠”。
昆士蘭毛鼻袋熊:1900年滅絕昆士蘭毛鼻袋熊的幼仔通常在母親的育兒袋中待上將近一年才能真正獨立生活。由于棲息地遭到破壞,以及和家畜爭奪食物而遭到捕殺,昆士蘭毛鼻袋熊在1900年后徹底失去蹤跡。
恐鳥:1800年徹底滅絕恐鳥曾是新西蘭眾多鳥類中最大的一種,平均身高有3米,比現(xiàn)在的鴕鳥還要高??著B是“一夫一妻”制,它們可以共同生活終生或者當其中一只死去,幸存者才去另尋配偶。18世紀中期,歐洲移民來到新西蘭,由于恐鳥不知道躲藏,人類一次經(jīng)常能捕殺十幾只。移民潮所帶來的大面積燒荒、墾荒,使恐鳥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徹底破壞,恐鳥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餓死,而1800年則是人們能捕捉到恐鳥的最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