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貽謀
北沙參也叫沙參,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沙參的根,性涼味甘,歸肺、胃經(jīng)。功能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常用于陰虛煩熱燥咳、津傷口渴等癥。下面介紹幾個(gè)以北沙參為主藥的處方。
沙參麥冬湯北沙參9克,玉竹6克,冬桑葉、生扁豆、天花粉各4.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天1劑。本方具有清肺養(yǎng)胃、生津潤燥之功,主治胃傷陰分,體熱,咽干口渴及干咳少痰等癥。
治小兒遷延性肺炎方北沙參、山藥各15克,水煎服,每天1劑。
治百日咳方北沙參10克,百部12克,炒杏仁、天冬、麥冬各6克,麻黃3克,五味子2克。加水300毫升,煎15分鐘后,取湯分3次服用。
治食管炎方北沙參、麥冬、甘草、桔梗、金銀花、連翹各100克,胖大海50克。制成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口服1~2丸,每天3~4次,于兩餐之間或空腹含化,緩緩咽之。
治小兒鵝口瘡方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扁豆各6~9克,冬桑葉6克,甘草3~6克,大青葉、人中白各9~12克。水煎服,每天1劑。
治虛火牙痛方北沙參、地骨皮各15克,生地、知母各9克,細(xì)辛1.5克。水煎服,每天1劑。
治聲音嘶啞方沙參、石膏各15克,阿膠、麥冬、黑芝麻、冬桑葉、木蝴蝶各12克,杏仁、密炙枇杷葉各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天1劑。
沙參有南北之分,明代以前方劑中所載沙參實(shí)為今之南沙參,北沙參之名始見于明代后期的醫(yī)藥著作。南北沙參功效相近而略有差別。北沙參較重而質(zhì)堅(jiān),性味甘涼,滋陰力強(qiáng),用于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對(duì)兼有外感癥者忌用;南沙參較輕而質(zhì)松,性味苦寒,清肺火而益肺陰,又有祛痰之功,兼有風(fēng)熱感冒而肺燥熱者亦宜使用。如今處方上如只寫沙參,藥店便交付北沙參;若要使用南沙參,就一定要加上一個(gè)“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