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舍勒的《怨恨與道德價值判斷》(1912年)和《“調諧時代”中的人》(1926年)等相關文章之后,再來閱讀魯迅的《阿Q正傳》(1921年),這不得不使我驚異于同時代而又素無往來的西方哲學家的舍勒和中國文學家的魯迅在思想深層中的相似性,舍勒是用現(xiàn)象學的方法批判了當時歐洲的危機,提出了怨恨這一哲學命題;魯迅是用阿Q這一文學形象來描述了當時中國的悲劇社會與悲劇人生。由于現(xiàn)象學在我國當前文學研究領域還不是很昌盛,所以本文暫不討論兩位大師思想的相似性,只用舍勒的怨恨理論來分析阿Q的怨恨層結結構。
一、無怨無恨的阿Q
“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職業(yè),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阿Q很喜歡”。這說明阿Q早先并無怨恨,這種無怨無恨的價值認同,是因為他自身的社會價值就是一個社會無產者,沒有感受到被他自身社會價值的否定,他也認可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后來國內的文藝批評者認為這是“麻木的表現(xiàn)”,其實是一種無社會價值沖突比較下人的自然形態(tài),或者是阿Q自我價值未被社會價值否定的存在。他雖然“和別人口角時候,間或瞪著眼睛道:‘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什么東西!”這并沒有妨礙他自身社會價值的自我認定——我的存在與你的存在是自然存在,我沒有必要用你的價值尺度來定位我的應然存在。但是人的社會性存在不是單向自為定式,一旦存在于他人的社會之中,自我價值認同就必然受外在價值否定或肯定,這就使一個無怨無恨的阿Q逐漸產生了怨恨。
二、阿Q怨恨的積淀與升發(fā)
阿Q怨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層結性的發(fā)展過程,是“妒忌、痛苦、眼紅、嫉妒、被侮辱、不懷好意、敵視、報復”等多維性積淀而升發(fā)成的怨恨。
1.生理的缺性成了他人的笑柄,使阿Q產生怨恨的萌芽——妒忌。
阿Q頭上的癩瘡疤成了別人的笑柄,對“賴”、“光”、“亮”、“燈”、“燭”等的忌諱,成了阿Q妒忌的對象,他雖然對語詞本身并不產生妒忌,而是因為這些語詞被他人應用于惡意笑話自己,而阿Q由于又打不過嘲笑他的人,“阿Q吃虧的時候多”。生理的缺陷本是無可否定的自然狀態(tài),但是一旦運用否定價值體系加以愚弄,被愚弄者又無力銷解,這正是舍勒所說的怨恨的生成基礎。雖然阿Q用自嘲的方式“你還不配”、“兒子打老子”等精神勝利法來加以解脫,但妒忌的心理動因已經產生了。
2.賭徒的勝利成了泡影,使阿Q“這會才有些感到失敗的苦痛”。
本是極度的喜悅——阿Q“贏而又贏,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洋,大洋又變成疊”;到一無所獲,血本無歸,“賭攤不見了……一堆洋錢不見了”。阿Q“感到失敗的苦痛”。痛苦無法解脫,就自己“打了兩個嘴巴,熱辣辣的有些痛”。這種自我虐待正是怨恨無法解脫的集中體現(xiàn),“痛苦”的無法解脫是怨恨的根源。
3.同階層中的自我無能是阿Q怨恨的又一體現(xiàn)——眼紅。
阿Q與王胡和小D本是同一階層人,彼此的社會價值認同原本沒有差異,原本不應該出現(xiàn)同等價值認同否定,但是,阿Q跟王胡比虱子多與少,比咬虱子的響聲大小,最后失敗了,還被王胡“一連給他碰了五下……這才滿足的去了”。隨著王胡滿足的離去,“在阿Q的記憶上,這大約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小D,是一個窮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的眼睛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誰料這小子竟謀了他的飯碗去?!北緛硗鹾恰跋騺碇槐凰陕洹钡膶ο?,卻因阿Q的“眼紅”——虱子沒王胡多,咬虱子的聲音沒王胡響,反而落下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屈辱是怨恨的誘因之一,是“眼紅”的直接產物。位置在王胡之下的小D的竟謀了他的飯碗,其實不是小D搶了他的飯碗,而是阿Q把自己的價值尺度外化為他人的結果。原本是同一階層的對象,具有共同的社會肯定價值,為什么又會產生差異呢?這正是舍勒所歸納的“怨恨感受的根源于肯定價值的難以獲得性”P146。,是阿Q的價值認同被自為的加以了否定。
4.被社會價值體系否定人的否定——第二件屈辱加深了阿Q的怨恨。
錢太爺?shù)拇髢鹤印粋€“母親大哭了十幾場,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的“假洋鬼子”。其價值體系是被當時社會所拒斥的,是不能被人們接納的“假”人;一個“沒有了做人的資格”的人。阿Q“要報仇”,反而被“哭喪棒……確鑿打在自己頭上了?!薄霸诎的記憶上,這大約要算生平第二件的屈辱”。為什么是第二件屈辱,這說明一個被社會否定了存在的人都能否定阿Q的存在,阿Q事后“有些高興了”,但是“報仇”的怨恨的深層結構已經從“第一件屈辱”的層次升華到了仇恨的層級。
5.姓氏的剝奪摧毀了阿Q原有的社會價值認同,使阿Q的怨恨上升到敵視。
在中華文明中,“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社會基本價值認同的最高尺度,一個人一旦家族認同的姓氏被否定,就意味著這一個對象的人的基本價值完全消解。如果姓氏的否定不是來源于被否定者自身,而是來源于外在,被否定者的怨恨心理是刻骨銘心,是基本價值的絕對否定,自然被否定者就會產生敵視,甚至于產生顛覆整個社會價值的行為——報復。阿Q原本姓趙,因“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導致趙太爺不僅“給了他一個嘴巴”,而且罵他“你怎么會姓趙!你那里配姓趙!”……“此后便再沒有人提起他的氏族來”。在阿Q看來,自己的姓氏被整個社會否定,不是因為外在的原因,而是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導致自己已不能姓趙,但本質上他已明白姓氏的被否定意味著什么,所以在他的內心深層萌芽了對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敵視,這一萌芽中的敵視心理,不僅使他產生了上述怨恨的妒忌、痛苦、眼紅、嫉妒、不懷好意、敵視,甚至滋生了他的后來的報復和革命。
6.戀愛的失敗,不僅毀滅了阿Q宗族價值認同體系,也完全否定了他生存的必要條件,使阿Q仇的怨恨彰顯到了頂點。
在中華文明中,深深地烙上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千年不變的宗族價值體系。由于被小尼姑罵成“斷子絕孫的阿Q!”,這觸動了阿Q深層宗族價值體系的認同,所以阿Q向與他同樣社會地位——在趙家做下人的吳媽求婚,這在本質上是符合中華古典文明“門當戶對”的婚俗價值體系的,但這又觸犯了“三貞九烈”、“媒妁之言”的另一婚俗價值體系,這不僅導致了吳媽要上吊,也徹底使阿Q的宗族認同價值的延續(xù)被毀滅,更為甚者,使阿Q在未莊的生存條件被徹底毀滅,阿Q只好的城里謀生。未莊這一農村的價值認同都不可能實現(xiàn),更何況城市的社會價值怎能接納阿Q的價值體系呢?既然不可能不社會價值認同,阿Q就去偷,偷盜東西后“衣錦還鄉(xiāng)”,可以“滿把是銀的和銅的”“中興”一回。而偷盜行為必竟是一切民族社會價值不可接受的,所以阿Q自為價值體系已經因戀愛而徹底毀滅,生存價值體系也完全被否定。當所有自為價值體系都不能被接納時,要么主體自為消亡,要么就顛覆外在他為價值體系。阿Q選擇了后者,向往通過革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追求——“要什么有什么”,這就是阿Q怨恨心理的頂點——仇恨與報復(革命)。
三、報復未能實現(xiàn)對他為價值的顛覆,鑄就了阿Q這一文學怨恨形象的經典。
阿Q為什么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追求,或者說為什么沒能顛覆外在的價值體系——革命失敗被砍了腦袋,其實質是阿Q不僅不清楚自己的追求的價值體系是什么,更不清楚顛覆者們所要構建的新的價值體系是什么,這一切都是阿Q革命的怨恨所在。
1.由于阿Q對姓氏、戀愛、傳宗接代、生存、甚至“做蟲”等價值認同都不能得以實現(xiàn)以及被否定者的否定,這一切使阿Q怨恨心理不斷深化為要顛覆那個時代的價值體系——參加革命。但是,阿Q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革命的目的是“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正皇帝的素”、“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的怕……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使阿Q更快意”;造反的目的要什么有什么——未莊一火鳥男女跪下叫阿Q饒命、有東西、有女人等等。這種個人自為的價值體系是阿Q為了報復自己戀愛失敗、偷東西被打、兩件屈辱等,這是不可能形成共同價值體系的,也是不能被外在他為價值體系共同怨恨主體群所接納的,它只是單個的怨恨的報復;不僅如此,阿Q參與顛覆價值體系的行為也未獲得其他革命者接納的,其他革命者并不知道阿Q“已經投降了革命黨”,所以阿Q的顛覆(革命)與重構價值體系是不清晰的,失敗也是必然的,這鑄就了阿Q怨恨形象的一個側面。
2.不僅革命者的價值體系是阿Q“不懂的”,而且阿Q投降革命黨——想?yún)⑴c社會價值的重構是被“揚起哭喪棒”轟出來的;更為甚者,他對于自己參與革命的身分形式“盤辮子”行為也開始懷疑,“他對于自己的盤辮子,仿佛也覺得無意味,要侮蔑;為報仇起見,很想立刻放下辮子來。”以至于對假洋鬼子的革命行為“要告一次狀”。這種對外在價值否定內容的重構——革命的不徹底性、不清晰性、不堅定性(自為價值重構的動搖),又怎等參與價值的重構呢?對外在怨恨的報復又怎能成功呢?所以阿Q在為什么定罪、定什么罪和認罪的畫圓圈(畫押)等都是不可知的,在游街示眾、被殺頭時“雖然著急,有時卻也泰然”,直到最后才說出“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這里的“又是一個”后面的省略直接彰顯了阿Q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絕對迷茫和不可知,又是一個“好漢”么?不對,阿Q不僅打不過王胡、小D,還被小尼姑罵成了“斷子絕孫的東西”;更不能對趙太爺、錢太爺、假洋鬼子的打罵還手,所以阿Q自己也不能說自己是“好漢”;又是一個“革命者”、“造反者”?也不對,因為那些革命者不僅不知道阿Q“已經投降了革命黨”,更是“揚著哭喪棒”不準他參加革命,甚至在審訊時都抹煞了他的話語權——“我本來要……來投……”,是來投案自首呢?還是要投誠革命黨?沒有讓阿Q說出來,或者是阿Q本身就不知道要“投”什么,……所以阿Q不能說“又是一個革命者(或造反者)”。阿Q究竟“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什么,不僅阿Q自己定位不出來,后世讀者也無法對其進行補釋,其中之根源就在于外在的過去的價值體系和重構(革命者)的價值體系都是拒斥阿Q的,所有的肯定價值體系都是阿Q難以獲得的,這一切鑄就了阿Q怨恨的終結——毀滅的存在。
……
總之,從舍勒現(xiàn)象學怨恨理論角度來解讀《阿Q正傳》中的阿Q,就是把文本存在作為現(xiàn)象加以懸置,而去解讀文本中阿Q的本質存在——阿Q是文學長廊中怨恨的不朽代言人:有同階層共同價值不被接納——打不過王胡和小D的怨恨、有宗族價值——姓氏被否定的怨恨、有戀愛不成——傳宗接代價值認同實現(xiàn)不了的怨恨、有生存權利得不到保障——“做蟲”都不可能的怨恨、有投降革命黨——顛覆社會價值參與的機會都沒有的怨恨……阿Q的怨恨結構可謂包含了怨恨的各種層次。為了活下去,阿Q只好用精神勝利法來銷解怨恨;但是活下去的基本肯定價值都不能獲得時,死亡(不論是自為的還是外在的)是唯一的存在形態(tài)了?;氐轿膶W本身而言,是要去怨恨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呢?還是阿Q要怨恨自身對肯定價值的難以獲得?是怨恨的阿Q?還是阿Q的怨恨?是阿Q怨恨?還是彼時彼地整個中華民族的怨恨?是怨恨產生惡——價值顛覆?還是價值顛覆產生了怨恨?從阿Q身上讀者得到的是恨阿Q?還是恨自己?……一切的一切,只有閱讀了舍勒現(xiàn)象學的怨恨理論和魯迅文本的《阿Q正傳》之后自由結論。
參考文獻:
[1]魯迅.阿Q正傳——魯迅小說集[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5.
[2]舍勒.舍勒選集.劉小楓選編[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3][美]曼弗雷德?S?弗林斯. 張志平、張任之譯.舍勒的心靈[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4]JOHN RAPHAEL STAUDE MAX SCHELER 1874-1928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 [M].THE FREE PRESS, NEW YORK, COLLIER-MACMILLAN LIMITED, LONDON.1967.
作者簡介:
阮朝輝(1970—)男,貴州思南人,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貴陽學院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和教育哲學的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