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昌
據(jù)報道,一位王姓公司經(jīng)理去德國考察,當他拜訪一個客戶時,這位客戶的家人知道中國人有喝茶習慣,欲以茶相待。陪同王經(jīng)理同去的德國客人說,只要半杯白開水。王經(jīng)理為避免麻煩對方,便說,我也要一杯白開水。告辭時,那位陪同的德國客人喝完了半杯水,而王經(jīng)理只喝了一點點。德國客人和客戶家人一臉困惑,盯著杯子里剩下的水,問:“王先生,你不是要喝一杯水嗎?”王先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趕緊將剩下的水喝光,這才抽身告辭。
一杯白開水,在我們看來,似乎微不足道,而在德國人眼里,卻是不能隨隨便便浪費的資源;需要喝半杯的,他們決不會要一杯,以免造成浪費。德國人對喝水如此頂真,在餐飲等方面也無不如此。最近,國內(nèi)有一家企業(yè)的七八名員工到德國培訓,學習結(jié)束,他們到當?shù)匾患也宛^就餐。按習慣點了滿滿一桌菜,沒等吃完,抹抹嘴要走,被鄰桌的客人發(fā)現(xiàn)后,很禮貌地把他們攔了下來,指出他們不能這樣浪費,要把桌上的飯菜吃掉再走。其中一名中國員工對此很不滿,以“菜是我們花的錢,該怎么吃就怎么吃”反駁對方。結(jié)果,對方一個電話召來了社會保障員。他們了解情況后,開出了50歐元罰單,理由是浪費了社會資源。原來,隨意浪費社會資源在德國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一杯水”和“一桌菜”,這只是中國人浪費資源的一個小小縮影而已,但在德國人面前卻丟足了洋相。從這兩件小事我們可以看到,人家的節(jié)約資源并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每個人都從點滴做起,而且不但自己做到,還要提醒別人共同做到,決不含糊。這是一種責任意識使然。
由此感到,我們一定要克服奢侈浪費的壞毛病。在創(chuàng)建節(jié)約型社會過程中,不妨從德國人的“一杯水”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而對于那些隨意揮霍浪費資源的壞習慣,若能借用一下德國人的這塊“它山之石”,看來比我們現(xiàn)在的唱高調(diào)要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