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想:
蘇軾評王維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唐宋詩詞中許多優(yōu)美的篇章,都在讀者頭腦中留下了美妙的畫面,畫中景是詩中的意象,景物的選取安排則是詩的表達技巧。因此,鑒賞古詩詞,可以抓住文中寫景的詞句,構想畫面,通過對物象的揣摩、探討、品味、涵詠,來領悟作者微妙復雜的情感。
教學目標:1、扣住文中意象,還原生活場景,體會文人情懷。2、分析畫面特點,探討構畫技巧,鑒賞詩詞妙處。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設置情境化
課前教室內(nèi)播放李叔同《送別》歌曲,營造感傷氛圍。
導入:長亭古道,芳草細柳,晚風殘笛,夕陽遠山,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在各處演繹著。
教師范讀,學生說出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哀婉、纏綿。
二、意象組合場景化
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文章中的相關意象,概括按時間順序出現(xiàn)的三幅畫面。
1、別前不勝凄涼——
畫面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p>
(1)借助意象,學生描述場景:時當秋季,景已蕭瑟,正值天晚,暮色陰沉,一場暴雨之后,微涼的風中傳來蟬兒衰弱的鳴叫。
(2)(多媒體顯示圖片)討論:畫面給人一種什么感受,從哪些景物上表現(xiàn)出來的?
明確:畫面給人一種凄清之感。寒蟬——初秋時節(jié)的蟬,叫聲短促凄苦;驟雨——秋雨增添了寒意,天涼心更涼;長亭——離別之處,愁意籠罩心頭。文中的景物(意象)是作者刻意抓取的,唯其傳情而用之。作者借助這些意象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意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力和感染力。
2、別時傷感茫然——
畫面二:“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p>
(1)學生想象畫面,簡筆勾勒,口頭表述:詞人站在河邊,極目遠眺,一望無際的水面上,煙霧彌漫,水波動蕩,遠處山色朦朧,霧氣升騰。
(2)畫面的底色是怎樣的?意象的選擇有何特點?
討論、明確:整幅畫灰蒙蒙的,好似一幅潑墨山水畫。
意象選擇的特點:“煙波”以“千里”形容,描繪水面輕煙籠罩、浩淼曠遠的景象?!澳红\”本就讓人壓抑,加以“沉沉”來形容,著色更濃,更給人一種郁悶之感。詞人還沒有離開,便想象到行程之遠,空曠廣漠中充滿著漂泊無依的愁緒。此處句句寫景,實際上字字含情: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
(3)教師補充:在詩文中我們常會看到類似的畫面,請看這些描寫:
(多媒體顯示)林逋《相思令》:“君淚盈,妾淚盈,羅蒂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p>
劉克莊《長相思》:“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橈,舟人頻報潮?!?/p>
浩淼動蕩的江面一如離人起伏難平的內(nèi)心,朦朧的霧氣恰如離人郁積心頭的愁云。以煙霧彌漫的江潮之景寄寓離別之情,既合理,又合情。
3、別后愁情滿腸——
畫面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p>
(1)學生連綴意象,描述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2)“楊柳”在古詩中常常出現(xiàn),說說你熟悉的句子。
學生回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等等。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取柳依依之態(tài);此外,“柳”與“留”諧音,含挽留之意?!皸盍丁比置鲗懷矍熬?,暗寫別時情,含蓄而有韻味。
(3)“月”的意象跟什么感情相關?
學生吟誦與“月”有關的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見,“月”這一意象與“思鄉(xiāng)懷人”的主旨有關。文中詞人酒醒以后已是曉風拂面殘月當頭的清晨,睹月思人,月缺人不圓,心中的離愁更添了幾分。
這里作者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
三、虛實相生立體化
1、(多媒體顯示)詩歌中,“實”指作者描寫客觀世界中實實在在的實象、實景、實境,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是指作者通過感覺聯(lián)想或想象而虛擬出來的眼前看不見、摸不著,而又從字里行間能體味出的空靈境界中的虛象、虛景、虛境,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
2、三幅畫中,哪些是虛景,哪些是實景?
明確:第一幅是交代戀人離別的環(huán)境,屬實景。后兩幅均為旅途之景的想象,是虛景。
3、討論:虛實結合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明確:全是實景,品之無味;皆為虛景,流于浮華。虛實結合,語言有了揮灑自如的靈動之美,畫面有了濃淡相宜的立體之美。
“千里煙波”,“暮靄沉沉”,以濃墨重彩渲染前路漫漫、感情無以寄托的凄苦?!皸盍稌燥L殘月”簡筆勾勒設想中的凄清之景,為戀人分別的場景平添了一層惜別感傷之情。
兩處虛景與前面的實景互相映襯、互為補充,強化了離人凄切的情懷,傳達出一種淡遠的神韻,豐富了詩中的意象,開拓了詩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
四、點染移用形象化
1、(多媒體顯示)點染是傳統(tǒng)國畫中的技法名稱,中鋒點景物,側鋒層層渲染,畫面才有立體感。移用到詩歌上,“點”是正面點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體細致的描繪、鋪寫,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富,意味更為濃郁,而不至于使詩意過于單調(diào)、枯瘦。
2、結合文中畫面,討論文章主旨。
明確:“傷離別”。
3、探討文章點染技法的妙用。
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點離別冷落的滋味,再以途中楊柳垂岸、曉風吹拂、殘月朦朧等景物反復渲染,形象地表現(xiàn)了離人的孤單和相思之苦。
此外,“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也用此技法,前句點情懷,后句以景染之,突出離別之愁。
4、學生激情誦讀,感悟全文的意境之美。
五、知人論世巧深化
1、(多媒體顯示)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曉風殘月柳三變,滴粉揉酥左與言”的謔語。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于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并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xiàn)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绷涝谑芰舜驌糁?,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tài)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由于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chuàng)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2、教師歸納:《雨霖鈴》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離開汴京時與情人的話別之作??梢钥闯觯髡弋敃r在仕途上失意,不得不離京遠行。這種郁悶的心情與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便譜成了這首詞的主旋律。
人生際遇的悲苦,情人離別的傷感,使文章畫面暗淡,格調(diào)低沉,但卻又是他內(nèi)心深沉情感的真切表達,所以讀后不覺消極,只覺感人。
3、播放歌曲《離別》,回放畫面(包括學生的簡筆畫),領悟詞人的深沉情感。
備教手記:我校是江蘇省揚州市藝術特色學校,絕大多數(shù)學生有繪畫特長,鑒賞詩歌從分析畫面入手,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筆者教《再別康橋》、《死水》、《聲聲慢》(李清照)等文章時,也曾用這種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對于美術特長生來說,借助他們的特長,因勢利導,不失為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嘗試。
王紅梅,江蘇省江都市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