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宋 錦
定位頭影測量方法是評價顱頜面骨骼結構特征的重要手段,廣泛運用于顱面生長發(fā)育預測及顱頜面骨骼特征等研究[1]。傳統(tǒng)方法諸如Downs分析法、Steiner分析法、Tweed 分析法、Wylie分析法、Wits分析法、Ricketts分析法等對顱頜面骨骼結構的評價主要基于角度、線距、比例等,因受面高、頜骨旋轉、參照平面變異等影響以及準確度、適用條件等限制,不能充分滿足臨床需要,因此,個體化定位頭影測量技術應運而生,為正確判斷個體顱頜面骨骼結構的矢狀關系和諧調度提供了新途徑[2]。定量化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方法基于顱頜面整體平衡理論,是個體化定位頭影測量技術的代表之一,但國內尚少有報道,本文對該法的起源、原理、應用及前景綜述如下。
1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的起源
20世紀60年代,法國正畸及頜面外科醫(yī)生Delaire J基于對人類顱頜面生長發(fā)育機制以及整體結構關系的多年研究,提出了頜骨的發(fā)育與其周圍的固有肌肉關系密切,并且與牙、舌、關節(jié)的活動相互影響,因而形成特有的形態(tài)和功能,并由此進一步提出了顱頜面整體平衡理論[3](圖1)。該理論認為:作用于顱頜面的施動因素可分為頸后帶、面深帶、頜面帶三部分(圖1),三者的正常功能活動促使顱頜面骨骼的平衡發(fā)育。若發(fā)育過程中內部結構發(fā)生平衡失調,將首先導致頜骨畸形及牙合關系異常。基于上述理論,Delaire J[3]在多年的病理生理研究成果、臨床實踐經驗和傳統(tǒng)頭影測量分析法基礎上,設定了人類顱頜面正常狀態(tài)下骨骼的結構平衡點和有關線條,經Mercier J[4]于20世紀90年代改良后,逐漸發(fā)展為當代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
2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的結構及特點
2.1 Delaire分析法依據顱頜面整體骨骼結構平衡理論,設定了一系列特有的標記點和面線(輔助線)[4](圖2),有別于絕大多數(shù)頭影測量分析法,具體包括:
2.1.1 生理解剖點:①N:鼻根點;②M:鼻額突,上頜骨額突與鼻頜縫的連接點;③Cla:蝶鞍前點;④Clp:蝶鞍后點;⑤ENA(ANS):前鼻棘點;⑥ENP(PNS):后鼻棘點;⑦NP:鼻腭點;⑧Me:頦下點;⑨Pts:上翼點;⑩)Pti:下翼點;⑾Go:下頜角點;⑿U1:上中切牙切點;⒀U1R:上中切牙根尖點;⒁L1:下中切牙切點;⒂L1R:下中切牙根尖點。
2.1.2 計算點:①Clm:蝶鞍中點;②Fm:M點與上頜骨額突后緣和C1線交點間的中點;③Ct:顳下頜關節(jié)點;④Cp:C2線與下頜骨髁突后緣交點;⑤Od:Clp到第2頸椎指狀突后緣的切線的切點;⑥Om:Met過Got與F4線的交點;⑦Br:F2線于顱骨外皮質的交點(前囟點);⑧Oi:從Op向C2線做垂線的垂點;⑨Sc:C3線與顱骨外皮質的交點(顱頂點);⑩Got:F6線與F3線的交點;⑾Op:C1線延長線與顱骨外皮質的交點;⑿ENAt:理論前鼻棘點;⒀Met:理論頦下點;⒁X:F5線上的計算點,X到ENAt與ENAt到N'的距離比為55:45;⒂N':N點水平前方1~3mm,根據年齡,12歲以下兒童為1mm,女性發(fā)育期后為2mm,男性發(fā)育期后3mm。
2.1.3 面線(輔助線):C1線:顱底上線;C2線:顱面基底線;C3線:顱高線;C4線:基底斜線;F1線:顱面平衡前線;F2線:顱面平衡中線;F3線:顱面平衡后線;F4線:顱腭線;F5線:理論面高;F6線:測量輔助線,過ENAt與C2線平行;F7線:顱下頜平面線;F8線:理想咬合平面。
2.2Delaire分析法以顱頜面整體骨骼結構平衡理論為基礎,其分析顱面部畸形的思路包括了具體數(shù)據分析和直觀圖形分析兩部分[4],具體數(shù)據分析是指Delaire分析法的特定測量項目,主要由由角度、比值和線距三部分組成:
2.2.1 角度:∠C1-C2:前顱底角,為C1,C2線的交角;∠C1-C4:蝶鞍角,為C1,C4線的交角;∠U1 to F4:上中切牙與理論上腭平面的交角;∠L1 to F7:下中切牙與理論下頜平面的交角;interincisal angle:上下中切牙交角。
2.2.2 比值:C3/C2:顱高比(顱骨形態(tài));C3/ (Cp-Oi):顱高/顱頸區(qū);C3/(Cp-M):顱高/顱面區(qū);(M-CP)/C2:顱面區(qū)比(顱骨,頜面部之間的關系) ;(Cp-Oi)/C2:顱頸區(qū)比。
2.2.3 線距:Me-Met(s):頦下點與理論頦下點的矢狀向關系;Me-Met(v):頦下點與理論頦下點的垂直向關系;Np-F1:NP與F1線的關系(上頜骨前后關系,指導手術);Me-F1:Me與F1線的關系(下頜骨的前后關系)。
2.3 傳統(tǒng)頭影測量分析法在診斷分析時,主要是以正常人群的平均數(shù)據值作為畸形程度的診斷標準,與具體病例的測量數(shù)據值相比較,及分析主要是以具體數(shù)據值為主[5-6],而且傳統(tǒng)頭影測量分析法主要分析的是頭顱的矢狀向、垂直向不調,對牙、牙槽骨、頜骨及顱骨未特別給予區(qū)分。
2.4 Delaire分析法最大的特點,也是與其他頭影測量分析法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其直觀、個體化的圖形分析方式,即Delaire分析法以顱頜面整體骨骼結構平衡理論所決定的特定比例,依照每個具體患者的顱底、面深部骨性結構特征,構建出一個適應于此患者的理想顱面結構,包括:上下頜骨、面部、牙齒的位置和相互關系等(如圖2),以此理想圖形結構和患者的實際顱面部結構相重疊比較,就可以直觀地衡量顱骨、頸椎、上、下頜骨以及牙槽骨、牙齒等本身體積大小和位置關系。因此,其非常適合于正頜外科手術設計和功能矯形設計,使治療簡單化、直觀化、合理化,利于遠期功能外形效果的穩(wěn)定[3-4],利于臨床應用。Hong等[7]主張在顱頜面畸形診斷及正畸治療中采用該方法,以定量化分析畸形的形成機制以指導治療設計。Paranque[8]研究認為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對矢狀關系的分析直觀、準確,可做定量化、個體化的分析,在分析骨性錯牙合畸形補償機制方面具顯著優(yōu)越性,可通過比較個體理想位置和實際位置快速、直觀的反映畸形的部位及程度,優(yōu)化治療設計。
3定量化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在正畸、正頜臨床中的應用
受原創(chuàng)語言限制,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的臨床應用主要局限于歐洲,1991年韓國醫(yī)生Kim[9]發(fā)表了針對韓國正常成人的改良Delaire法。近年來Paranque[8]利用Delaire分析法對安氏Ⅱ類、安氏Ⅲ類的顱頜面結構特征進行分類,合理設計正頜外科方案,以改善顏面畸形的外觀和功能,獲得較好的遠期效果。William Bell[10]亦推崇Delaire分析法。但在國內,僅2005年王濤率先報道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11],因為沒有中國人正常牙合人群的參考值,雖然可定性預測面部畸形的復雜性以輔助診斷,但卻不能進行較精細定量移動分析,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2008年,陳夢葦?shù)萚12]采用WinCeph8.0計算機輔助定量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分析了95例重慶地區(qū)正常牙合個體的顱頜面硬組織結構,將個體顱頜面類型與群體的正?;蚱骄愋拖嗦?lián)系,初步建立了該地區(qū)的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正常牙合參考值,并比較了重慶地區(qū)正常牙合人群與法國人之間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前顱底角(∠1)重慶人群的角度比歐洲人群稍??;顱高比(C3/C2)的結果顯示顱骨形態(tài)的差異;歐洲人群的顱骨基線C2被髁頸后緣分為基本相等的兩段,表示顱面區(qū)和顱頸區(qū)大致相等,而重慶人群明顯的顱頸區(qū)要小于顱面區(qū);下中切牙長軸和下頜平面交角(∠4)和上下中切牙長軸交角(∠5)在兩個人群中也有明顯的差異。該研究為Delaire分析法的進一步臨床推廣應用及進行精確定量分析(如正頜手術、牙移動預測)提供了有力依據[13]。2008年,王茜[14]等采用Delaire分析法對重慶地區(qū)漢族正常人顱面部骨骼特征進行了分析,并與法國人和韓國人進行了比較,進一步提供了適合重慶地區(qū)人群的顱頜牙面畸形診斷、治療方案的參考依據。
4 國內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的研究進展
以往Delaire頭影測量方法均為手工測量,分析項目過于復雜,且工作量大、耗時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臨床的推廣應用。計算機技術的興起推動了計算機輔助頭影測量分析法[15]的臨床應用,簡化了測量描繪過程,使標志點定位更準確,提高了分析效率和精確性。馮格等[16-17]探討了計算機輔助定量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的相關應用,該研究為顱面生長發(fā)育研究及預測、顏貌協(xié)調性的骨骼機制分析、“正頜-正畸聯(lián)合矯治”提供了定量、直觀、準確、便捷的分析測繪平臺,提高了臨床工作效率及分析準確度,具有較好的可重復性。目前,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軟件(中文)已經初步研制完成,這將更有利于其在國內范圍的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是傳統(tǒng)頭影測量方法的有利補充[18]。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CT、MRI技術的不斷成熟,計算機輔助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將會廣泛應用于顱頜面畸形的機制分析、診療計劃擬定等。結合CT和MRI技術的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能夠將顱面部影像進行三維重建[19-20],可獲取顱骨、頜骨、牙齒之間的三維角度、線距、比例等測量數(shù)據,并準確直觀地再現(xiàn)顱頜面的真實結構,將是未來應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Broadbent BH. A new X-ray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orthodontics[J]. Angle orthod, 1931, 1(1): 45-66.
[2]王林,羅項椒.顱面骨骼結構矢狀關系X線頭影測量的研究進展[J]. 國外醫(yī)學, 1990, 17(1): 19-22.
[3] Delaire J. Introduction à la croissance du squelette facial. In Base Scientifiques[M]. Paris : Tome 1. Ed. Cdp, 1993: 37-42.
[4] Mercier J. L' analyse architecturale cranio-faciale de Delaire(Rappel sur les modification apportées par son concepteur on 1994)[J]. Rev Stomatol Chir maxillofac, 2000, 101(1): 12-16.
[5]靳 華, 羅頌椒, 白 丁. 新疆維族正常牙合成人顱面硬組織結構的X線頭影測量研究[J].北京口腔醫(yī)學, 2001, 9(4): 179-181.
[6]Marian ASN, Ingrid RJ. Cephalometric Features of Filipinos with Angle Class I Oc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Munich Analysis [J]. Angle Orthodontist, 2005,75(1): 63-68.
[7]Hong SX,Yi CK. A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on etio-pathogenic basis[J]. Int Associ OralMaxillofac Surgeon,2001, 30(4): 264-271.
[8]Paranque AR. Facteurs architecturaux cranio-faciaux prédisposant à la classe II squelettique isolés par l'analyse [J] . Rev Stomatol Chir Maxillofac, 2000, 101(1) : 3-11.
[9]Kim IH, Yi CK. 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craniofacial analysis of Korean adults [J]. Korean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1:17(1): 33-45.
[10]Willian Bell. Modern practice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J].W.B.Saunders, 1992, 84-99.
[11]王濤. Delaire顱頜面整體平衡理論與正頜外科策略[J].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05,3(2): 155-158.
[12]陳夢葦,宋錦璘,王濤,等. 重慶地區(qū)正常牙合人群顱頜面硬組織結構特征的Delaire頭影測量初步研究[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8,30(4): 351-354.
[13]陳夢葦, 宋錦璘, 王濤,等. 骨性Ⅲ類錯牙合畸形正頜患者顱面部硬組織特征Delaire頭影測量初步研究[J]. 重慶醫(yī)學, 2008,37(5): 456-458.
[14]王茜, 王濤, 宋錦璘,等. 利用Delaire整體平衡頭影測量分析法建立正常顱頜面硬組織結構數(shù)據庫的初步探索[J]. 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8,33(3): 289-293.
[15]Ricketts RM. Perspective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ephalometrics. The first fifty years [J]. Angle orthod,1981, 51(2): 115-150.
[16]馮格, 宋錦璘, 陳夢葦. 計算機輔助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法的等效性和可重復性研究[J].重慶醫(yī)學, 2007, 36(23): 2401-2403.
[17]馮 格, 宋錦璘, 陳夢葦, 等. 計算機輔助定量Delaire頭影測量分析方法的研究[J]. 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8, 26(2): 121-124.
[18] Delaire J.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ranial base a justification for early treatment of class Ⅲdiscrepancies[J]. Rev Orthop Dento Faciale, 2003, 37(1): 243-265.
[19]申鐵兵, 孟秀英, 印淑賢, 等. 蒙古族成人三維X線頭影測量與三維CT測量的比較研究[J]. 內蒙古醫(yī)學雜志, 2007,39(2): 166-170.
[20]于美清, 董福生, 劉懷軍,等. 18-25歲無鼾正常牙合人上氣道X線頭影測量與磁共振影像比較[J]. 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7,21(5): 471-473.
[收稿日期]2008-08-26[修回日期]2008-11-17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