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能人智士倒在變化莫測的政治角斗場上。尤其是漢初,“狡兔死,走狗烹”,一大批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名將紛紛身首異處。然而,“陸生竟以壽終”。何以?善于審時度勢也!
“陸賈,楚人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有口辯,居左右,常使諸侯?!标戀Z一生的功業(yè)都表現(xiàn)在他的口辯上,這種身份大致相當于戰(zhàn)國時期的策士。戰(zhàn)國時期,有學問的貧寒讀書人幾乎全部是依靠自己的一張嘴去游說諸侯,獻計獻策,從而換取自身的榮華富貴,蘇秦、張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陸賈生活的年代與戰(zhàn)國紛爭的局面已經(jīng)大不相同,戰(zhàn)國時期七雄并立,游說一家不行還有可能找到第二個買家,即使得罪了某個諸侯也不打緊,只要你逃到其他的國家,對方也往往奈何不了你。秦末漢初雖然政治斗爭依舊,但天下之爭卻換成了楚漢兩個最大勢力的角逐,正所謂成王敗寇,一旦站錯隊伍,其下場之凄慘將是不難想象的。陸賈雖然在楚漢相爭時期就已經(jīng)選定了跟隨劉邦,但他的才能鋒芒在劉邦得天下之前并沒有什么明顯的表現(xiàn)。史書提及的僅僅有兩次,一是劉邦入咸陽之前的峣關(guān)之戰(zhàn)前,他曾經(jīng)和酈食其一起成功地說服了秦朝守將與劉邦連和;二是劉邦曾派他游說項羽歸還自己的父親,項羽沒有答應(yīng)。比較一下西漢建國以后陸賈的才能展現(xiàn),我們很難排除陸賈當時是不是有明哲保身的嫌疑。
出使南越
西漢初建,陸賈奉命出使南越。當時南越的尉佗趁秦末天下大亂時割據(jù)了南海、桂林、象郡(秦朝地方行政設(shè)置),占據(jù)了東南半壁河山,并且自立為南越武王。劉邦擊敗項羽以后,派陸賈前去封尉佗為南越王,希望尉佗臣服于漢朝,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應(yīng)該看到,陸賈代表劉邦,挾戰(zhàn)勝項羽之威而來,尉佗明顯知道自己已經(jīng)無力對抗?jié)h朝兵威,但在心理上,對于是否應(yīng)該爽快的臣服漢朝。應(yīng)該還是比較復(fù)雜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在高后等朝的表現(xiàn)看出)。秦失天下,群雄竟逐,按當時的身價、地位來看,劉邦可能還遠遠不如他尉佗?,F(xiàn)在漢朝與南越并沒有在軍事上較量過,僅僅憑借一紙詔書、一個使者就想讓我俯首稱臣,未免太過美好了吧?出于這種心理,尉佗決定先給使者一個下馬威,打壓一下他的氣勢,看看朝廷使者的才能,以便做出下一步的決定?!百Z至,尉佗魋結(jié)箕踞見賈”。這就是說尉佗一點禮節(jié)都不講,既不整理儀容,也不正坐待客,不過是隨隨便便地問了一句:“你來找我有什么事嗎?”這種姿態(tài)對于陸賈當然是個很嚴峻的考驗。顯然,如果尉佗不肯接受漢朝的賜封,很可能馬上就是雙方兵戎相見的局面,這樣一來,身為使者的他就算不被砍頭,言語羞辱甚至皮肉之苦恐怕是在所難免了。念雖及此,陸賈表面卻絲毫不動聲色,反而是嚴詞厲色地指出了漢朝與南越實力上的強弱懸殊,一下子就揭開了尉佗色厲內(nèi)荏的面具,迫使尉佗改顏謝罪。占盡上風之后,當尉佗問及他與蕭何、曹參、韓信等人誰更高明時,陸賈適時適當?shù)鼗卮穑骸巴跛瀑t也?!奔刃⌒〉貪M足了尉佗的虛榮之心,又沒有留下日后給蕭、曹、韓等人心生不快的話柄。區(qū)區(qū)四個字,充分展現(xiàn)了陸賈的玲瓏心竅和言辭藝術(shù)。尉佗得隴望蜀,接著拿自己和劉邦進行比較,陸賈自然知道這時絲毫含糊不得,一來他深知自己在南越的言論很顯然會馬上傳到劉邦耳中,二來他看出尉佗已經(jīng)決心歸漢,于是他在言辭上絲毫不給尉佗面子,先是大大地吹捧了劉邦一番,末尾一句“王何乃比于漢!”尉佗歸漢主意既然已經(jīng)下定。當然也沒有必要再去與劉邦爭什么口舌上的高低,一笑解嘲以后,對陸賈十分欣賞,“留與飲數(shù)月”,賞賜千金,賓主盡歡而去?!皻w報,高帝大悅,拜賈為太中大夫?!辈钍罐k得如此圓滿。同時讓兩個梟雄尉佗、劉邦滿心歡暢,充分展現(xiàn)了陸賈的膽識與智慧,升官發(fā)財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可馬上治天下
眾所周知,小流氓出身的漢高祖劉邦向來對文人(當時稱儒生)不尊重,“豎儒”就是他對讀書人的創(chuàng)造性稱謂,往儒生所戴的帽子里撒尿更是前不見來者,后不見古人的千古帝王之作。酈食其最初求見他時甚至不得不自稱“高陽酒徒”。面對這樣一個皇帝,陸賈卻在他面前“時時前說稱《詩》《書》”,作為一個“長居(劉邦)左右”的人來說,看來確實有點不太識相。于是理所當然地換來一頓臭罵:“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然而陸賈卻自有他的道理:“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xiāng)使秦以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一番言論,理直氣壯,說得劉邦面有慚色,不得不聽取陸賈的意見。并邀請陸賈著書闡明天下得失的大道理,陸賈就此寫了十二篇文章,“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稱萬歲,稱其書曰‘新語”。就連太史公司馬遷都十分佩服。陸賈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夠充分把握言論的時機,天下未定之前這些話他是堅決不說的。“馬上打天下,下馬治天下”從此成為了后世君王頂禮膜拜的金科玉律。
將相與天下安危
劉邦死后,惠帝懦弱,政權(quán)實際上掌握在呂太后手中。呂太后在劉邦時期頗受了不少委屈。執(zhí)政以后,開始有意培植娘家勢力,企圖取代劉氏天下,但是她還是擔心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因此對有辯才的大臣加意提防。在這樣的險惡環(huán)境下,陸賈知道事不可為。他沒有效愚忠拼死進諫,也不貪戀高位,戀棧不去。而是選擇了激流勇退,稱病辭官。這種知其不可則不為,拿得起放得下的姿態(tài)行為確實無愧智者的本色。然而他人雖退出了政治斗爭的漩渦,卻依然密切關(guān)注著時局動態(tài)。等到他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又再度出山了。這次他直接找到了當時的朝臣領(lǐng)袖——右丞相陳平,一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則士豫附;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quán)不分。權(quán)不分,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的言辭下來,就連素以奇計聞名的陳平也為之嘆服。在陸賈的謀略策劃下,右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聯(lián)手,最終粉碎了諸呂的陰謀,擁立了后來的漢文帝,陸賈又一次站在了勝利的一方。勝利看似來得容易,其實卻體現(xiàn)了陸賈超群的政治智慧和精準的審時度勢能力。當呂太后身體尚健之時(惠帝執(zhí)政和呂后專權(quán)時期),陸賈認為時機不夠成熟,不能與之力爭,果斷地選擇激流勇退,成功地保全了自身。等到呂后年邁,陸賈看準諸呂才能有限,而且當時天下人心仍然歸向劉氏,所以他及時出擊。在擁立劉氏后代的政治斗爭中立下了大功,回報自然十分可觀。
齊家之道
儒家素有修、齊、治、平之道,陸賈不僅可以做到一言折服諸侯,一言安定社稷,一言確立治國方針,而且在處理自己的家務(wù)事方面也頗有遠見。在他稱病辭官以后,他選擇了田地肥沃的好疇地區(qū)安家。對待自己的五個兒子不偏不倚,分別給予不少的財產(chǎn)讓他們成家立業(yè),有效避免了厚此薄彼可能造成的兒孫不孝。而且他深知久住令人嫌的道理,五個兒子家里輪流居住,一個人家里最多住上十天,一年也最多在一家中住上兩次。同時他還給自己留下了后路。隨身攜帶的寶劍、車騎、侍從均價值不菲,陸賈聲稱如果自己將來死在了哪個兒子的家里,你也不必為舉辦喪事發(fā)愁,只要好好料理了自己的后事,那么這些昂貴的隨身之物就作為補償。這些做法極好地保全了兒子們的“孝道”,也可以避免自己老來遭到“色難”的不快。雖說這種用計謀來齊家的做法不太符合儒家宣揚的正統(tǒng)倫理孝道,但卻可以體現(xiàn)出陸賈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不奢望理想奇跡的強烈務(wù)實精神。
太史公讀了陸賈的《新語》,承認其“固當世之辯士”;班固把陸賈與酈食其、劉敬、叔孫通、朱建等人比較后發(fā)出“身名俱榮,其最優(yōu)乎”!的感慨?!稘h書》中寫陸賈的最后一句是“陸生竟以壽終”。一個“竟”字,帶有明顯出乎意料的味道,恰恰可看做是對陸賈才能的絕妙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