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 風
詩歌令人心靈不死
詩歌令人精神高貴、心靈不死。徐晉如極重傳統(tǒng)的詩教,著有古詩集。他的詩作,絕大部分收在他的《胡馬集》里,還有《紅桑照海詞》行世。如今的他,是當代公認的舊體詩詞(他更愿意將之稱為國詩)名家。他的詩詞,以深厚的學養(yǎng)、犀利的思想以及充沛的感情作為基礎,時人讀之,有如晚清人讀龔自珍詩,“若受電然”。
初中時代的徐晉如就已開始寫舊體詩詞,并且沉醉其中。讀書和寫詩,成了他中學時代的必修課,他在這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比花在正常學業(yè)上的少。但是當時的寫作,只重情感的抒發(fā),并未意識到詩詞格律這一回事。少年徐晉如第一次感覺到格律的存在,是在讀“摸魚兒”這一詞牌的作品時,他發(fā)現(xiàn)同一詞牌的詞,不僅在字數(shù)上相同,甚至在諸多字位上的音調(diào),都有著相同的地方。這時他意識到,同一詞牌不僅要字數(shù)相同,還有著另一種重要的規(guī)則,那就是格律。詩同樣也是這樣。恰好當時的鹽城有一個湖海藝文社,里面聚集了很多詩詞愛好者,于是徐晉如就通過向里面的長輩學習,掌握并精通了舊體詩詞的格律。
孤獨的心靈
徐晉如出身于一個雙職工家庭,是家中的獨生子。他的家境還算寬裕,從小就不用為金錢而發(fā)愁。但徐晉如的家庭存在著一個特殊的情況,那就是他的父親是他祖父的養(yǎng)子,并不是親生的。其祖父所在的家族,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下,這個家族對徐晉如家并沒有什么異樣。
但是變故出現(xiàn)在徐晉如念高中的時候。那時徐母突然被驗出患有晚期癌癥,醫(yī)學對此也已經(jīng)無力回天。正當徐晉如家籠罩在一片悲涼的氣氛之下時,又一個打擊降臨到這個家庭:這個與他們不同血統(tǒng)的家族的人,認為徐母的疾病會傳染給他們,開始對徐晉如家進行強力的排斥,甚至帶有惡毒的攻擊、謾罵,與之前的態(tài)度相比,是180度的大轉彎。這一過程,一直持續(xù)到徐母的逝世,才得以告終。
這個事件使年紀小小的徐晉如看清了這個家族的偽善、人情的淡漠,從而使他開始思考更多形而上的問題。或者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他的心靈開始變得孤獨。他開始看《魯迅全集》,看郁達夫的作品。沖擊他心靈的,不僅是這些優(yōu)秀前人的高貴,更有他們在黑暗中那股悲憫與抗爭的強力。
清華大學中文系“為他而設”
徐晉如早慧,中學時代的他在各學科上的成績都很優(yōu)異。初中畢業(yè)后,以外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鹽城市第一中學,這是江蘇省有名的一所重點中學。徐晉如自小喜歡文科,對于理科有一種無形的抗拒感,盡管他的理科成績相當出色。但是在高考分科的時候,他選擇了理科,動因在于他的家庭:徐父認為,之前數(shù)十年的歷史經(jīng)驗無不在昭示,習文科的風險系數(shù)要比習理科的高出許多,為了安全起見,他一直都建議徐晉如報考理科。徐母也持同樣的觀點。但是徐晉如篤定了要報考文科的決心,一直未曾動搖過,中間之所以出現(xiàn)轉變,還因為這么一件事情。
在決定文理科選擇的那一天,徐晉如決定回家和父母攤牌,表達自己一定要報考文科的強烈意愿。但是當他到達家中的時候,家里空無一人,這時候鄰人告訴他,他的母親因病入院了。徐晉如旋即趕往醫(yī)院,這時父親拿著母親的醫(yī)療化驗單給他,他才知道母親患上了癌癥,而且還是晚期,將不久于人世。心情極端沉重的徐晉如,不忍拂逆雙親的意愿,毅然選擇了報考理科。
高考前夕,在填報志愿的時候,當時的徐晉如壓根兒就沒有想過要報考清華大學。既然不能選擇文科,他還希望自己能像所傾慕的魯迅先生那樣,學醫(yī)以用世。那時他的目標院校是北京的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但是有一天他在翻閱高考志愿填報指南的時候,發(fā)現(xiàn)清華大學新成立了中文系,并開始在江蘇省招人,名額只有兩個,更絕妙的是,還限定為理工類的考生。
徐晉如看后,心內(nèi)又涌起了要考讀文科專業(yè)的愿望。于是,他馬上趕到辦公室,向老師說要改志愿。老師們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反應就是:“清華大學有中文系嗎?”眾所周知,由于歷史原因,建國初期清華大學被強劃為理工類大學,自那時起就一直沒有中文系。徐晉如告訴他們自己所了解的情況。老師們在確認情況之后,立即同意了他的要求,并說:“這個專業(yè)就是為你度身訂做的!”
在那一年,徐晉如過得并不順利,母親在高考前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而在高考時又受到一些外界的干擾,考試的發(fā)揮并不正常,比理想中的成績低了好幾十分。但他還是如愿以償,成為建國后江蘇省兩個最早進入清華大學中文系的人之一。
徐晉如 字康侯,號胡馬,江蘇鹽城人。詩人、學者、思想家。本科期間先后就讀于清華與北大,為1952年以來惟一兼讀兩校者。后跳過碩士階段直接攻讀中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著有詩集《胡馬集》、詞集《紅桑照海詞》、政治哲學論文集《人蘇世》……
責任編輯張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