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道
退休之后,遠離了繁文縟節(jié),往來應(yīng)酬,每日里讀書寫作,以文會友,過得倒也悠閑平靜,逍遙自適。但由于長期蝸居小城,心緒被鋼筋混凝土的圍困,時而無端地懷揣一腔郁悶。炎炎的夏日里,驀然想起了當年下鄉(xiāng)插隊時曾生活過的農(nóng)家小院。于是,趕忙呼朋喚友,驅(qū)車前往遼南山區(qū)那心儀已久綠樹環(huán)抱的小山村。
駛出喧囂的市區(qū),眼前漸漸豁然開朗,透過車窗刮進來的風,讓人感到好清爽,好痛快!心中的郁悶,個中塊壘也都隨曠野里的輕風蕩滌而去。一個小時之后,汽車便駛進遼南山區(qū),視野中的地形地貌也起伏跌宕起來。這是四十年前我時常走過的路,當年還只是條狹窄崎嶇的山路,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是對開八條車道的高速公路了。路旁的景觀也是我極熟悉的,高天流云之下,那濃淡有致,層次分明的綠海,讓我目不暇接。山頂上的一棵老樹,綠得恣意瀟灑,古樸虬勁的樹杈盡情展示著旺盛的生機。山中間多層次排列的,是挺拔秀美的柳杉,樹梢間,似有縷縷野游的閑云環(huán)繞撫摸著鮮綠的枝葉。山腳下便是漫無邊際的山核桃、榛樹和不知名的藤蔓植物,一方方整齊的果園錯落其中,使莽莽蒼蒼的山野憑添了幾分娟秀。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真是博大精深,置身其中,似能聽到無言的植物向我訴說著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遂對人生有了更深切的認識。
當年插隊時,我們六個男女同學組成的“知青點”設(shè)在生產(chǎn)隊長劉大爺家里,他家有正房五間,由夫妻倆和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居住。我們?nèi)腥≡谖彘g門房里,中間是廳堂。正房和門房之間,是方方正正的院落,足有一畝地的面積。院子里,栽有蘋果樹、梨樹、李子樹、櫻桃樹、種著茄子、蕓豆、絲瓜、葫蘆、西紅柿等蔬菜。每年初夏,劉大娘和女兒翠花都把絲瓜、葫蘆等蔓藤作物精心搭起豆棚瓜架,幾天的工夫,偌大的棚架就爬滿了一層層油綠,遮蔽起一片濃蔭,加上精心澆水施肥、整個小院藤蔓盤繞、綠蔭如蓋。院子的一角,置有一盤靈巧的石磨。劉大爺一家待我們極好,噓寒問暖、呵護有加。每天出工,并不派我們重活,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哪能指望你們?nèi)シN地啊,只要把嫩身子練結(jié)實了就好,遲早要去干大事的。”“青年點”本來是單獨開伙,同學們輪流做飯,但是在城里長到十八、九歲,沒有人能做好飯,特別是對鄉(xiāng)下那口一米直徑的大鍋和催火用的風匣子,更是一竅不通。于是,多數(shù)時間,我們是與劉大爺一家搭伙吃飯的。特別是到了夏天,我們干脆把從公社糧店買來的口糧和青年點菜地里摘下來的菜蔬,統(tǒng)統(tǒng)拿到劉大爺家里,每日三餐吃在一起,儼然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每到傍晚收工,我們回到“青年點”里,先是每人從井里打一桶涼水,擦洗一下身子,洗去一天的污垢,這時,劉大娘和翠花早在綠棚架下擺好了方桌,端出娘倆預先做好的飯菜。這娘倆煞是手巧,硬是把常見的蔬菜做出了花來。她們把幾個茄子中間挑開,夾上用蝦醬、鮮玉米、碎辣椒和成的餡,蒸熟后再澆上用地瓜粉調(diào)成的汁,老遠就能聞出香味來;蕓豆由她們切成細絲和紅辣椒爆炒;土豆烀熟加上點豬油,用農(nóng)家大醬調(diào)成泥……綠蔭瓜棚之下,我們幾個同學和劉大爺一家常常邊吃邊聊,直到月上中天。
循著熟稔的村路,很快找到了劉大爺家。離開這里三十多年了,此間也曾返鄉(xiāng)幾次。大爺、大娘已經(jīng)仙逝多年,女兒翠花嫁到外村,已經(jīng)做了姥姥,二兒子大學畢業(yè)分配在外省工作。與我同齡的大兒子春厚在鎮(zhèn)上中學擔任校長,已經(jīng)在前幾年退休。本來在鎮(zhèn)上是有住房的,但他舍不得鄉(xiāng)下的老屋,時常和老伴住在鄉(xiāng)下。聽說我要來的消息,他提前約了在市里工作的兒子、兒媳帶著孫子回鄉(xiāng),加上提前趕來的鄉(xiāng)親們,還沒待進院,就把我們團團圍住問長問短。細看我曾生活過的農(nóng)家小院,也是今非昔比了。那一排五間的門房已經(jīng)蕩然無存,代之以透明的院墻,五間正房原是草苫的尖頂,如今已翻建成烏瓦青石的寬敞瓦房。只是那院落依然如故:瓜棚豆架、綠樹濃蔭、蟬鳴鳥唱,白色的葫蘆花、淡黃的絲瓜花疏密有致,濃密的枝葉間垂掛著一個個小巧的果實。熱情的主人引領(lǐng)我們房前屋后,屋里屋外轉(zhuǎn)遍之后,依然在綠蔭瓜棚下團團圍坐。雖然老屋已經(jīng)翻建,室內(nèi)的陳設(shè)也同城里一樣“現(xiàn)代”,但是這樸實無華的院落還是讓我找回了四十年前的感覺。春厚的妻子——當年我的知青伙伴還依舊是那樣的快言快語。她喋喋不休地說:“王哥,聽說你要來,我?guī)е鴥蓚€兒媳老遠的跑到翠花那兒學藝,她和俺娘當年做的那幾道菜算是學著做出來了,也不知味道對不對?難得你還有這份心思??!”說罷,趕忙招呼著兩個兒媳上菜。
本來就是農(nóng)家女,自小隨著媽媽圍著灶臺轉(zhuǎn),做出的菜味道自然不會差的。只是當年鄉(xiāng)下油水少,一年只靠殺年豬攢下的一缶豬油,平時做菜舍不得多放,菜的味道自然顯得清淡。如今油放得多了,反倒感覺發(fā)膩。飯桌之上,我發(fā)現(xiàn)多了兩道菜,清香可口,卻沒見過。問過主人之后,女主人笑殷殷地說:“是野菜呀,一個是掃帚菜,一個是莧菜。”我問:“當年怎么沒見上桌呀?”她說:“那時,鄉(xiāng)下人饑困著,這些野菜也十分精貴,沒待長大就被人采光了,現(xiàn)在呀,日子富裕了,房前屋后長得滿都是呢!”輪到吃主食時,兩個年輕的媳婦端上了餃子。我忙說:“還是吃我們當年的玉米碴粥才好?!蹦兄魅嘶腥淮笪虻嘏闹笸日f:“唉,怎么把這事給忘了!”于是,在小院的一角,我和男女主人共同推起了磨桿。靜聽著石磨碾碎玉米那悉悉瑟瑟的聲響,眼見著黃澄澄的玉米碴從磨盤中汩汩淌出,四十年前在這農(nóng)家小院里的知青生活,如詩如畫地在眼前一幅幅迭出……
一千年前,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曾與泗州友人劉倩叔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對此東坡先生詩興大發(fā),感嘆:“人間有味是清歡?!毕肽翘K東坡,雖然后半生顛沛流離,屢遭貶謫,但在得意之時也曾做過皇帝的近臣高官,佳肴美酒錦衣玉食自不在話下。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個人得失而奴顏婢膝,一生之中追求的人間之真味。細細想來,這實在是做人的真諦。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內(nèi)涵紛繁復雜。只要盡心盡力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全然不必去為猥瑣之事煩惱。時常將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之中,宛若仙居,不被褻瀆,不被污染,不為世俗所困,讓心緒于澄明寧靜之中羽化而升華。
趁著擁有生命,我要時常光顧我的農(nóng)家小院,盡享人間“清歡”之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