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摘 要:外國留學生在漢語習得中較難掌握的是虛詞。他們用虛詞(主要是副詞、介詞、連詞)造句時,偏誤的發(fā)生率很高。本文主要分析留學生在習得虛詞“在”的過程中產生的偏誤類型。
關鍵詞:留學生 漢語習得 在 虛詞 偏誤類型
介詞“在”可與表時間、處所的詞語結合組成介詞短語,還可與方位詞組合在一起,表時間、空間、范圍、方面、條件等?!霸凇苯M成的介詞短語在句中主要作狀語、補語,還可作定語、賓語等。外國留學生使用介詞“在”時,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歸納之,偏誤大致分為五類:語序、缺失、贅余、誤用、雜糅。[1]下面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一、語序偏誤
漢語缺少詞形變化,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因而“在”的語序問題是外國留學生學習虛詞“在”首先會遇到的重點和難點。此類語序偏誤在越南留學生中最為典型。其中,以狀語錯序和定語錯序最為常見。在漢語中,狀語往往用在謂語動詞的前面,定語往往用在所修飾的中心語的前面,但在一些語言中卻恰恰相反。比如越南語,它的定語除了數量詞可放在中心詞前以外,其它的定語都放在中心詞后。越南語中,表時間的狀語可放在句首,表出發(fā)點、處所起點、時間起點、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事物的狀語可放在動詞前,也可放在動詞或補語后。但表時間起點時,若有疑問代詞,則一定要放在句尾。將越南語中“在”的用法總結分類如下:
(一)狀語后置
1.“在+指示代詞(這兒、那兒)”也可作表活動進行的地點的狀語[2]。如:
(1)他們跳舞在那兒。
2.“在+表示處所的名詞”可表活動進行的地點的狀語,這種處所狀語放在動詞或“動詞+補語”后[2]。如:
(2)我上在大阪的大學。
3.用介詞“在”組成的介詞結構(作狀語)的意思比較多:
a.表活動進行的地點,這種介詞結構放在動詞或動補詞組后。如:
(3)我工作在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
b.表示出發(fā)點,這種介詞結構放在動詞(來、到、去、上、下、出、進等表示趨向的動詞)前?!霸凇笨梢杂媒樵~“從”代替。如:
(4)我在農村來。
(5)叔叔是在韓國回來的。
4.介詞“在”常放在時間詞前,組成介詞結構,在句子中作時間狀語。這種狀語常放在句尾[2]。如:
(6)我們集合在下午3點。
(7)爸爸經常工作在晚上。
以上例句“在+賓語”都是狀語,而不是補語。漢語中的狀語一般應放在謂語動詞前。
(二)定語后置
用“在”組成的介詞結構除了作狀語外,還可作定語。如:
(8)我覺得韓筱和一個朋友在韓國長得很一樣。
(9)他克服了很多困難在前面。
(10)風景在黃山很漂亮。
在以上例句中,“在+賓語”都是用來作定語的,卻放在了被修飾的中心詞后。這合乎越南語的語法規(guī)則,卻違背了漢語中“定語應放在被修飾的中心詞的前面”這一語法規(guī)則。漢語中的介詞短語作定語時,要在介詞短語后加上結構助詞“的”。
二、缺失偏誤
(一)介詞“在”的缺失
留學生在使用“在+處所+動詞性詞語”這一句型過程中往往缺失了介詞“在”。這種偏誤在初學漢語的韓國留學生中相當普遍,這是由留學生的母語對目的語學習的干擾造成的。在韓國語中,與漢語介詞“在”相當的副詞格助詞要放在表地點、場所的名詞性詞組之后,如“我在漢城大學學習”用韓國語表示出來應是“我漢城大學在學習”。這一對應規(guī)律還是比較完整的,因此學生受母語的影響先說出介詞賓語。而大部分韓國語的詞尾或補助詞在漢語中是找不到相對應的詞語的,在從韓國語向漢語轉化的過程中,學生也就習慣于省略韓國語詞尾或補助詞,在介詞賓語后直接加上動詞,把介詞“在”遺漏。如:
(11)我來中國以前(在)漢城大學學習。
(12)金真熙(在)房間睡覺。
(二)方位詞的缺失
現代漢語中的介詞從類型上來看,跟英語的介詞有很大的不同。在英語中,介詞作為前置詞跟方位詞作為后置詞不能搭配(或者說英語中沒有方位詞),而現代漢語中的介詞往往可跟方位詞、名詞、連詞、助詞等構成種種固定格式。這些固定格式中,介詞在前,其它詞語在后,介詞所介引的對象被夾在中間,形成一個框架,我們稱為“介詞框架”[3]。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在”可與許多方位詞組成介詞框架,表時間、處所、范圍、界限、條件等意義。當介詞短語表示時間時,使用方位詞有一定的自由度,(例如“在這些天(里/中),我一直在生病。”)若一定要用,往往跟介詞短語所表示的意義有關,(如“在9·11事件之后,國際上人民的反恐意識進一步增強?!比暨z漏“之后”,這句便是病句。)而介詞短語表范圍、來源、條件等意義時一般得使用方位詞。(如“崔老師在學生中既是嚴父又是慈母。崔老師在學術研究上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心理醫(yī)生的幫助下,他又一次戰(zhàn)勝了心魔?!?當介詞短語表示處所時,多數情況下要用方位詞,但“里”字的使用有一定的自由度。(如“老師們在會議室(里)開會?!?[4]
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在使用這種介詞框架時,受母語影響,常常遺漏其中的方位詞。下面就介詞“在”與不同方位詞結合時表達的不同意義來分類說明學生的偏誤。
A類:
(13)中國的茶葉在國際(上)的銷路不錯。
(14)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在一招(上)不謹慎,就會導致自己整個計劃的崩潰。
以上例句都缺少相應的方位詞。在表范圍時,方位詞的使用是強制性的,不能省略,省略后語義就不完整了。所以應該補上相應的方位詞,至于用什么樣的方位詞,則要根據賓語的性質和句子要表達的實際內容而定。
B類:
(15)現在韓國在很多廟(里/中),還留有漢字。
(16)我把皮鞋放在床(下)。
以上例句“在+賓語”都是表處所的。但例句中“在”后的賓語都是普通名詞,是不能表示處所的,要表處所必須在其后加上方位詞,所以應根據賓語的性質和所要表達的內容的需要在每個詞的后面加上適當的方位詞。這對剛剛接觸漢語,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來說,掌握起來困難很大。
三、錯用偏誤
(17)咱倆在這躺一會兒吧。
(18)在那有很多猴子。
以上例句中,“在+賓語”是用來表處所的,但在漢語中,“這”和“那”不是表處所的代詞,“這兒/里”“那兒/里”才是表處所的代詞。所以,應該把“這”和“那”換成“這兒/里”和“那兒/里”。又如:
(19)別難過,小翠,還有我在這兒里。
(20)我很喜歡觀賞張娜拉的眼睛,在那兒里有希望。
這兩個例句的偏誤在于疊用了“里”和“兒”。
四、雜糅偏誤
(21)學生在河南師范大學越南沒有韓國多。
(22)文廟是一個古跡在越南。
以上例句都是介詞短語作定語。漢語中介詞短語作定語時一般要放在被修飾的中心詞的前面,而且必須加上助詞“的”。
五、贅余偏誤
A類:
(23)明晚在燕妮家一定很熱鬧,因為燕妮明天生日。
“家”之類的處所詞是句子的描寫對象,并非表處所的狀語,因此,應去掉介詞“在”。
B類:
(24)在我家前面有一個大農場。
(25)在我的左邊是爸爸,右邊是媽媽。
在漢語里,當要說明某處存在某人或某物時,一般采用“處所詞語+動詞+名詞(表存在的事物)”的句式,而不用介詞“在”。
C類:
(26)在其實,我根本不愛他。
(27)在實際上,誰不需要錢?
在漢語里,“其實、實際上”是副詞,介詞的后面不能跟副詞作介詞賓語。所以,這幾例中的“在”是贅余的。
D類:
(28)老師講的例子,我都寫好在本子上了。
(29)她臨終前說的話,我都記住在心里。
這兩個例子中,謂語動詞后邊都帶了兩個結果補語。一般情況下,漢語中一個句子的動詞謂語后只能跟一個而不能跟兩個結果補語,所以,應該去掉一個結果補語。
E類:
(30)我現在和一個韓國女孩一起住在。
在此例句中,“在”也是贅余的,原因是“在”作為補語和它前面的動詞“住”結合得相當緊密,以至于學生在學習“在”字結構作補語的用法時,不是把“在+處所”看成是動詞的補語,而是把“住在”作為一個詞語來記憶。
F類:
(31)我們住在的宿舍沒有暖氣。
(32)我們住在的時間很長。
此類“在”字贅余的原因是,在漢語里,動詞和它后面的介詞“在”不能在句中充當定語,像“住在+的+處所或時間”是不成立的。
本文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運用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的方法,對外國留學生常用介詞“在”的偏誤類型進行了分析。由于水平有限,且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學習得不夠深入,因此文中難免存在缺點,很多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注 釋:
[1]李建慧.越南留學生常用介詞偏誤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6):6-8。
[2]傅成頡.越南語基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88-91。
[3]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37。
[4]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45。
(楊華 新鄉(xiāng)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