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德
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jīng)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fā)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杰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
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歷史上把這一時期比較清明的封建統(tǒng)治稱為“貞觀之治”。人們不禁要問,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為什么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史學家的回答是,因為那時國有賢君,朝有賢臣,家有賢后。
賢君
唐太宗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是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shù)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唐太宗登位以后,啟用魏征、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太宗皇帝從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以隋亡為鑒,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后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nóng)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優(yōu)秀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于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tǒng)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shù)年時間內(nèi),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jīng)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
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于規(guī)勸,這是唐太宗治國的一個突出特征。唐太宗求諫時態(tài)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于來自四面八方紛紜復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時,魏征對唐太宗的謬誤,常常能當面批駁,毫不示弱。有時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紅耳赤,非常難堪。但魏征仍據(jù)理力爭,繼續(xù)規(guī)勸,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罷休。魏征逝世以后,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喪失一面鏡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唐太宗治國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征,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志。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系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杰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于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征,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后加以重用的。
唐太宗和他統(tǒng)治集團里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jié)制開銷,收斂私欲,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這是唐太宗治國的第三個特征。
貞觀時期基本沒有貪污的,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李世民統(tǒng)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范,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xiàn)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尤為可貴的是:李世民并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tǒng)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機會很少,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杰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做出了杰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yè)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正如筑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偉人”。
賢臣
俗話說:紅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有首歌中唱到:一個好漢三個幫。君主再賢明,沒有得力的大臣,也是白費勁。幸福的唐太宗遇上了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魏征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魏征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魏征初事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于他,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jīng)常引入內(nèi)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jù)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zhí)政初到當前為政態(tài)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jié),在宴安則思后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由于魏征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chǎn)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后來,魏征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边€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征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太宗懷中。
魏征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條,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對唐太宗開創(chuàng)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魏征病逝,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p>
賢后
人們常說:一個偉大的男人背后總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史書記載:長孫皇后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后亦陽怒,請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豫章公主早喪其母,后收養(yǎng)之,慈愛逾于所生。妃嬪以下有疾,后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宮中無不愛戴。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嘗白后,以東宮器用少,請奏益之。后不許,曰:“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yǎng)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yǎng)馬宮人,將殺之?;屎笾G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shù)其罪云:‘爾養(yǎng)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p>
史載: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晝夜不離側。常系毒藥于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后素有氣疾,前年從上幸九成宮,柴紹等中夕告變,上擐甲出閣問狀,后扶疾以從,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驚,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醫(yī)藥備盡而疾不瘳,請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獲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為善有福,則吾不為惡;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國之大事,不可數(shù)下。道、釋異端之教,蠹國病民,皆上素所不為,奈何以吾一婦人使上為所不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語房玄齡,玄齡白上,上哀之,欲為之赦,后固止之。
當她病重時,太子李承乾請求做佛事,為其祈福,皇后斷然拒絕。
及疾篤,與上訣。后言于上曰:“愿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游畋,妾雖沒于九泉,誠無所恨!兒女輩不必令來,見其悲哀,徒亂人意?!币蛉∫轮卸舅幰允旧显?“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不能當呂后之地耳。”己卯,崩于立政殿。
長孫皇后,被譽為“一代賢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后之一。對其早逝,太宗哀傷不已,常舉目遠眺昭陵,自后未再立皇后。太宗崩,與皇后同葬一穴,開創(chuàng)帝后合穴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