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人類對自然的利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開發(fā)自然、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人類簡單地不加思考地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對大自然只是無節(jié)制地消費,其后果已經在近些年的自然災害中表現出來了。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包括文學界,許多作家利用手中的筆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美國著名作家凱特·肯尼迪2006年9月在雜志《紐約人》上發(fā)表的短篇小說《黑冰》,揭示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無節(jié)制的消費。故事有兩條主線,一個名叫比利的小男孩為了攢錢買一輛山地車而設陷阱捕殺兔子賣錢;一位厭倦城市喧囂生活的太太在山上購置了房子,但她為了能從房子的位置看到湖面的風景而不惜犧牲百年老樹。那位太太為兔子的死感到恐怖,小男孩比利為死去的樹而痛惜,而誰都沒有意識到自身的殘忍。征服欲望的膨脹最終受到了自然的懲罰,為了趕早能買到古玩,那位太太在布滿黑冰的路上出了車禍。故事既表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又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這實際上是一場人類以剝奪動植物生存權利為手段來印證自身智慧的戰(zhàn)爭。小說運用平實的語言描繪了人類侵犯自然界的權利、破壞自然的種種劣行及自然對人類的無情報復。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分析這篇短篇小說,我們不難發(fā)現文本中顯現出的人類的征服自然觀:對動物的殘殺,對自然風景的破壞,人類欲望的膨脹。本文用生態(tài)批評的方法和理論對其進行征服自然觀的批判,通過揭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透視作者本人難能可貴的生態(tài)關懷,揭示作品所蘊涵的生態(tài)意識,及強烈的社會批判意義,警醒讀者對生態(tài)問題、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呼吁人們珍愛生命。
一、生態(tài)文學批評
生態(tài)文學是20世紀后期文學研究中迅速發(fā)展的領域,是“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tài)系統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考察和表現人與自然之關系和探尋生態(tài)危機之社會根源的文學。生態(tài)責任、文明批判、生態(tài)理想和生態(tài)預警是其突出特點?!鄙鷳B(tài)文學的思想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征服、統治自然批判;工業(yè)與科技批判;欲望批判;生態(tài)責任;生態(tài)整體觀;重返與自然的和諧。
對生態(tài)文學的研究即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批評(ecocriticism)是美國批評家威廉·魯克特(WilliamRueckert)于1978年在題為《文學與生態(tài)學:一次生態(tài)批評實驗》(“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生態(tài)批評是以保護生態(tài)為中心,研究文學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的文學批評理論,旨在確定文學、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它(生態(tài)批評)不僅以唯物主義作為理論武器,而且還超越了它,成為一種富于建設性的批評,因為它的終極關懷是重建新型的人與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園和物質家園。”生態(tài)文學批評中的生態(tài)倫理觀強調:不僅要對人,而且要對一切生命都心存敬畏;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所謂高級、低級、有害、有益的觀念,實際上都是以人的需要和嗜好為判斷準則的。生態(tài)倫理實際上是一種大地倫理,就是要關照地球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運,而不僅僅考慮人類這一單一物種的需求。
《黑冰》中的兩位主人公為了自己單一的需求,不惜犧牲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小男孩比利和那位太太互為藐視,太太對小男孩比利捕殺兔子表示厭惡,比利對那位太太殘害樹木表示憎恨。盡管他們的對話很簡短,但是讀者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們之間潛在的矛盾。故事既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協調,也反映了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本文就從生態(tài)視角分析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人類征服、統治自然的欲望進行批判,解構人類根深蒂固的人本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和諧局面。
二、自然的呻吟與憤怒
大自然給予我們生存空間,給予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無私饋贈。一直以來,在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歷史時代,甚至在人類懷有功利主義的目的巧取豪奪的文明開化時代,大自然也一如既往地在養(yǎng)育著人類。她不需要回報,只求呵護。
然而,我們缺失了感恩,缺失了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在欲望的驅使下,肆無忌憚地掠奪大自然,殺害無辜的生靈。小說中反復出現的捕殺兔子的場景以及被剝了皮的老樹的場面,使讀者似乎聽到了自然的呻吟。
“我們給兔子剝皮,去了皮的兔子身體冒著熱氣,而剝下的兔皮看上去像只手套”,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眼睜睜地結束了,小說一開始就彌漫著血腥味?!澳愕迷O好陷阱,干脆利落地把兔子殺死。機關要是卡在兔子腿上就不太好。整晚兔子都會哀叫、滾來扭去,早上你只得再殺一次,而它的眼睛會盯著你,在想你為什么要這么干?!焙迷谛∧泻⒈壤遣稓⒏呤?“陷阱機關總是正好卡在它們的脖子上”,兔子可以免遭欲死不能的痛苦折磨。我們看到了殺氣,讀出了恐怖以及人類的殘忍,我們似乎聽到了兔子痛苦的嚎叫,看到了兔子掙扎著的扭曲的身體,迷??謶值碾p眼直視著人類:我們也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員,我們只是一個渺小的存在,為什么被無情地剝奪了生存的權利?!巴米悠げ惶脛?因為耽誤了太長時間。剝皮的聲音聽上去像把他們在學校醫(yī)務室里往你膝蓋上貼的創(chuàng)可貼撕去的聲音?!眲兺米悠ぞ拖袼旱魟?chuàng)可貼一樣簡單麻利,在自然的痛苦面前,人類的情感已經麻木。兔子只是眾多不幸的動物中的一個,在自以為是的人類面前,動物們時刻面臨著被捕殺的命運。捕殺者享受著征服者的幸福,被捕殺者忍受著罪孽與不公。
兔子在呻吟,老樹也難逃噩運。那位太太在山頂買下了一座破舊的房子,她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對此進行改造?!罢麄€地方的改造進行得還不錯,”她說,“唯一的問題是,看不到該死的湖。”她抱著兩手站在那里,一副勝利者和征服者的姿態(tài),她盯著那些樹出神,看上去不太高興?!翱茨切┰撍赖臉?”她嘆了口氣說,“我討厭看到它們?!边@里我們聽到了對自然的詛咒,看到了人與自然的緊張對立?!叭齻€星期后,我爬上樹,只想聽聽它們的聲音,可是發(fā)現一棵樹生病了,這是第一棵。我摸著它的葉子,知道它要死了。它是棵老樹了,很大很大的老樹,過去它的嗓門很大,現在卻只能張著嘴喘氣。它在流血。有人繞著樹干砍了一圈,樹液滴干了,這是樹的血?!揖炔涣四强脴洹N蚁胪纯斓匕阉鼩⑺?這樣它不會站在那里看著我,掙扎著活著?!币粋€星期過去了,“我又發(fā)現一棵這樣的樹,接著發(fā)現七棵最大的樹被砍掉了?!毙∧泻⒌教幾屑毑炜?爬到樹上,從樹頂上看,“發(fā)現死的樹從那位太太山上的房子附近一直延伸到湖邊?!弊x到這里,讀者心里就明白誰是殺害老樹的“兇手”了?!皬纳缴现钡胶?樹正悄悄死去?!滨r活的生命就這樣悄然隕滅,而不會引起一絲微弱的波瀾,“因為在一個太太的腦子里,你可以為兔子傷心、著急,卻不會為樹難過?!蹦菢湟彩怯猩?“刮風時,樹們就大聲說話,它們安靜時,溫柔極了。我不知道它們在說什么——可能是談論雨水吧。它們長出新芽時,全身都是樹脂,在空中顫抖。也許是太興奮,也許是太害怕。”它們像人一樣,有興奮,有恐懼。它們長出了新芽,開始旺盛的生命活動,所以興奮?!耙苍S是太害怕”,害怕有什么用呢?最終還是沒能逃出人類的魔掌。這里,我們看到了“流血”的樹,看到了自然的痛,看到了人對自然的破壞及過度消費。
整個故事自始至終都很陰郁。故事以“我上前查看陷阱時”開始,讀者不免心生疑問:“陷阱”為誰而設?表面看是為兔子而設。這陷阱又何嘗不是我們人類為自己而設的呢,抑或是大自然為懲罰人類而設的呢?在山頂上買下房子的太太為自己有遠見而得意,“她挑的這個小地方也不錯,一塊黃金寶地——等房子漲價時,她才是笑到最后的人,她還要把這里擴大?!彼龝切Φ阶詈蟮娜藛?她能笑到最后嗎?故事最后那位太太的“車撞到一棵楓香樹上,擠扁成了一團,樹葉和枝條散得滿車都是?!避嚨湹脑蚴鞘裁茨?天黑,路滑,地上結了一層黑冰。黑冰是一層很薄的,幾乎看不見的冰層,通常由霜霧造成,如在道路或人行道上是極危險的。這引起車禍的黑冰又何嘗不是憤怒的大自然為人類設的“陷阱”,何嘗不是大自然對人類無盡貪欲的懲罰和報復!那黑冰是一個可怕的征兆——自然懲罰的征兆,這征兆在那位欲望膨脹的太太身上已經應驗:那位太太一大早開車出去,為的是能趕在城里人之前,到達弗蘭克林汽車修理店里,以便能買到殖民時期的指形榫盒子、撥火棍、烙鐵、碗櫥,以及畫著鴯鹋、袋鼠的盒子等,結果出了車禍。人類對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給人類以懲罰,這實際上是對人類無限膨脹的欲望的一種懲罰。人類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主宰、萬物之首,在自然面前無所不能,從而在企圖征服和統治自然的過程中忽視了自然規(guī)律,其行為終將受到大自然的報復與嚴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因果報應的思想:凡是違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肆意踐踏大自然的人,必定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對大自然肆意征服的結果是與萬物同歸于盡。
1962年蕾切爾·卡森發(fā)表的《寂靜的春天》在美國掀起了一場返土歸田運動(Back-to-the-land Movement),對鄉(xiāng)間自然生活充滿浪漫幻想的城里人,成群結對地到鄉(xiāng)下收購舊農莊,建度假別墅和野營地,希望放松心情,緩解城市高節(jié)奏生活帶來的壓力。這些城里人到鄉(xiāng)下尋風景,然而,他們所到之處留下的盡是破壞,無意間卻摧毀了當地美麗的自然風貌。小說中的那位太太厭煩了城市的喧囂,渴望回歸荒野,出于對簡單淳樸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購買了破舊不堪的山頂小屋,想加以改造,用以滿足自己對自然的享受,然而卻為了能看到湖面風景而不惜犧牲老樹的性命。這位太太絕不是大自然的“回歸者”,更不可能是大自然的“融入者”和“感悟者”,她是徹頭徹尾的大自然的“入侵者”、“破壞者”和“掠奪者”?!拔业戎麄兏嬖V我他們叫什么名字,可那個男人只是一個勁抱怨天氣冷得要死,”作者始終沒有給出那位太太的姓名。姓名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更是一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標識,沒有姓名就意味著沒有身份和地位。這位太太沒有名字,可見作者對她的厭惡和憎恨,在作者心目中,她的地位極其低下,因為此類人等是自然痛苦的制造者。
三、自然的價值與權利
浪漫主義時代最偉大的生態(tài)思想家亨利·大衛(wèi)·梭羅認為,其他物種也有與人同樣的生存權利。而深受“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影響的大地之子,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狂妄地把自己凌駕于自然之上,以統治者、征服者的身份出現在大自然面前,不斷地對自然進行瘋狂的掠奪。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試圖改造自然、重整生存環(huán)境,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希望自然能夠最大限度地服務于人類,最終迫使自然在人類面前屈服,其結果只能是人與自然的緊張的對立關系。
小說中的游客們圍在地產中介的窗戶旁,你挨著我、我挨著你,指指點點。當“已售”的牌子插在地上,人群散后,爸爸走過來,手里卷著一根香煙?!斑@是個無底洞,多少錢都填不平?!比祟愓鞣匀弧⒏脑熳匀坏挠钟趾螘r能填平呢?在山頂上買下這座“榫頭全爛了”的房子的太太,還要把這里擴大,好等到房子漲價時,成為笑到最后的人。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人們開車來到山上,整修那位太太的房子。你可以聽到乒乒乓乓的聲音,還有機器聲,荒野的寧靜被打破?!安痪靡粋€非常尖的新屋頂豎起來,比樹都要高?!边@時自然已成為滿足人的征服欲望的場地,人類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具有一切發(fā)言權的審美主體。這似乎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成功。然而,“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的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取消了”。那位太太得意于自我的英明決定,陶醉于改造的成功,卻忽視了自然界潛藏的危險?!爱斘易呦滦÷?經過那個急彎,穿過路塹時,我的靴子踩在黑冰上咯吱直響?!薄叭藗冋f黑冰看不見,其實不是的——你得蹲下來,湊近點仔細瞧。你得十分小心,可不能在這上面摔個狗啃泥?!倍俏惶€是在黑冰上摔了個狗啃泥,“在那條路上,法雷爾先生的拖車正把她的車從溝里拖出來?!狈ɡ谞栂壬f救護車來幫忙時,“那群笨蛋他們自己也差點在該死的冰上滑倒?!边@似乎是自然對人類貪欲的懲罰,是對恩格斯“一線勝利二線失敗論”的印證。讀者自然會想到美國著名的生態(tài)主義先驅和文學家雷切爾·卡森的話:“我們總是狂妄地大談特談征服自然。我們還沒有成熟到懂得我們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部分——人類能力的急劇膨脹,是我們的不幸,而且很可能是我們的悲劇。因為這種巨大的能力不僅沒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約束,而且還以不負責任為其標志。征服自然的最終代價就是埋葬自己?!薄逗诒分兴尸F的征服自然觀警示人們:要尊重和遵守自然規(guī)律。
對于人類征服統治自然的思想根源,美國史學家林恩·懷特在《我們的生態(tài)危機的歷史根源》中指出,“猶太—基督教的人類中心主義”是“生態(tài)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薄妒ソ洝放f約篇中,上帝說“我要照著我的形象,按著我的樣子創(chuàng)造人,讓他們來管理海里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的獸,以及地上的昆蟲。”于是上帝就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給他們祝福,并對人說“你們要大量生養(yǎng)、遍布整個世界,因為你們是魚、鳥和其他生命的主宰?!比祟愔行闹髁x將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關懷的范圍之外,認為草只是草、樹只是樹,它們沒有語言、沒有思想,只是人類的消費對象,它們生命的存在意義和價值也只是因為能夠服務于人類。在這里,地球上其他有生命的自然萬物則被迫降低身份居于被欣賞的、被取消了話語特權的客體地位,因此,人類對自然生命冷漠無情,對殺戮比自己弱小的生靈已然無動于衷,正如故事中的小男孩對殺兔子見怪不怪,那位太太對毀樹毅然決然。殊不知,自然界任何生靈都有自己生的權利,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權利。
生態(tài)倫理學要求人類承認和尊重自然萬物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生存的發(fā)展權利,它要求人類像愛護和保護同類那樣去愛護和保護自然萬物,它也承認人類像其他許多物種一樣有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有利用自然資源和與其他物種分享生存環(huán)境的權利,但同時又要求人類將自己的需求和發(fā)展嚴格限制在不威脅其他物種生存與存在的范圍內。當人類的需求與其他物種的需求發(fā)生矛盾時,生態(tài)倫理學的原則是:根本需要高于非根本需要,比如,人類不能為了自己的非根本需要甚至于奢侈需要而剝奪其他物種最起碼的生存需要從而導致其滅絕。而小說中的小男孩比利捕殺兔子只是為攢錢買一輛山地車,那位太太毀掉老樹只是為了能看到湖。他們?yōu)榱俗约旱姆歉拘枰鵁o視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把自己的非根本需要建立在其他物種的根本需要之上,作者顯然揭露和批判了人類企圖征服、駕馭大自然的狂妄心理。
生態(tài)倫理觀將道德關心的對象擴展到整個生命界,構筑了以“尊重自然”為終極道德意念的倫理學體系,主張人和動物在道德上平等地享有權利,自然界的權利是人的權利的一種擴展。而法國著名人道主義學者史韋茲(Schweitzer)的“敬畏生命”倫理要求敬畏每個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他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樣。美國生態(tài)哲學家利奧波德(Leopold)要求把權利擴大到“大地共同體”。深層生態(tài)學則認為,所有的自然物都具有內在價值,生命物種權利平等,它的價值不依賴于人類的需要?!鞍职终f沒有好的理由殺生不好,”地球上的任何物種都有其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價值,作者在呼吁我們,尊重所有生靈,珍愛所有生命。
四、珍愛生命,重建和諧
當今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惡化,該是我們自我反思的時候了。我們到底在哪里出了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自然?人與自然之間到底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季羨林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天人合一”的命題再三做出新解,指出:“天,我認為指的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人類最重要的任務是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否則人類前途的發(fā)展就會遇到困難,甚至存在不下去?!蓖踔Z認為,“……人對自然的保護和對生態(tài)平衡的恢復與重建,人對自然的贊美和審美,人類重返和重建與自然的和諧等”是生態(tài)文學考察自然與人的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許多生態(tài)作家看來,回歸自然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與自然融為一體。”小說中“我把自己變得像兔子一樣小,用我柔軟短小的爪子穿過小路。我看什么都不一樣了。”“一天,我看著這些樹葉,眼睛開始變得古怪起來,我飛到空中,低頭看著樹梢?!薄拔摇蹦苈牭綐湓谡f話,“我”能看到樹的溫柔,“我”能感覺到樹的興奮與害怕?!耙惶臁?我站在那兒看著母雞們,把自己變得跟它們一樣小,我的腳四下里扒拉著,感到稻草就在我的爪子下,我用堅硬的喙啄麥粒時,麥粒在我嘴下碎成粉末?!毙≌f中的小男孩“我”幾次幻化成動物或植物,表現了作者人與自然融合的思想。人變成了植物或動物,是許多民族的神話里都有的故事,這些神話的隱喻蘊涵著人與自然相融合的思想。
后浪漫主義生態(tài)美學也強調敬畏和尊重地球上的每一個物種、每一個生命,主張人與其他物種的和諧共處,強調人類應當崇拜自然,因為這種在文明的更高階梯上的自然崇拜,不僅能夠拯救自然,而且能夠拯救人類自己——“如果人能達到足以對樹和石頭表示真正崇拜的高度,那就意味著人類的新生。”作為自然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自然責任或生態(tài)責任。正如小說里爸爸所說:“一切有毒的東西,它附近總有解毒之物,只要你四下里看看”。我們人類有責任也有能力拯救自然,只要我們做出努力。緩解直至消除生態(tài)危機,恢復和重建生態(tài)平衡,確保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物種持續(xù)、安全、健康地存在下去,是我們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只有喚醒人類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重建生態(tài)平衡,實現精神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的良性互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人類自己才可能長久地生存在大地上。
《黑冰》鞭撻了人類任意改造自然環(huán)境的虛妄的行為。對作品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提示人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眼前的征服帶來的是未來的破壞;從生態(tài)倫理觀出發(fā),我們人類要善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個物種,把自然環(huán)境當做自己的鄰居和朋友,充分尊重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盡可能地在不損害自然環(huán)境的情況下發(fā)展自己?;囊笆俏覀冋嬲募?當它面臨被侵占、被掠奪、被毀滅的威脅時,我們必須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來保衛(wèi)這個家,必須對所有生物的生存和整個地球的存在負起責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
注:文中小說引文均引自《譯林》2008年第1期《黑冰》,陳新宇譯。
參考文獻
[1]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朱新福.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評述略[J].當代外國文學,2003.(1).
[3]韋清琦.生態(tài)批評:完成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最后合圍[J].外國文學研究,2003:(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廖詩忠.《圣經故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6]雷毅.生態(tài)倫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季羨林.東西方文化議論集[M].上冊.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8]王諾.美國生態(tài)文學的社會效應[J].譯林,2003.5.
作者簡介
張冬梅(1965—),女,河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