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瑪麗蓮夢露是個黑女孩,
會不會還有那么多美國男人說她是夢中情人?
如果馬丁路德金是個白人,
最后還會不會倒在孟菲斯的那粒子彈下?
如果邁克爾杰克遜天生就那么白皙……
從藝術家房圣易一組關于種族問題的作品中
這些假設成了“種族歧視存在嗎?”這樣一個看似不必要的提問,我們看到一個黑色而滄桑的林肯像,流淌著黑色油墨勞動人民般的貓王臉以及一個滿面白粉的奧巴馬。
對于畫面上的那句Does racialdiscriminaion exist?大多數(shù)人會在第一時間反應:當然是存在的。而對于藝術家來說,真正的問題并不是要考證種族歧視是否在客觀存在,而是指向每個觀看者的內(nèi)心使命題轉化為“種族歧視是否在每一個人的心底存在”的疑問。
面對不同的種群,這組作品引起的心理觀感顯然有著反差強烈的反應。對于大部分并沒有經(jīng)歷過種族沖突歷史的黃種人來說,種族歧視似乎是一個于己無甚相關的問題。但在西方國家,《種族歧視存在嗎?》這樣一種看似隨意的涂鴉方式或許便會引起觀者的巨大的情緒反應。有著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的人必定會覺得深受冒犯而看似對種族問題保持中立態(tài)度的人此刻也許會產(chǎn)異樣的心理作用。令觀看者產(chǎn)生起連自身也沒有意識到一種“憤怒”情緒,正是藝術家初步達到的刺激效果,而使人們反思此種“憤怒”情緒由何而起,則是藝術家最終力圖闡釋的一種警示與啟迪。乍看藝術家是在調(diào)侃般地享受“測試”人們心底真實情感的微妙樂趣,實則是嚴肅地引入了對于種族問題的種種思考。某個種群的集體心理優(yōu)越感如何而來?種族問題最后是否會消失等等問題。
身處并不存在種族歧視的國度,給了藝術家一個置身事外的冷靜視角,可以更為理性客觀地看待這種劇烈的矛盾但這也并不意味著“種族歧視”這樣的問題不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從另外一個層面看類似于此的問題事實上不計其數(shù)。藝術家要挑起的問題其實并不只有這一個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種引起疑惑的觀點、沖突、爭論都符合這個命題模式。作為“一種刺激人群思考的方式”, 《種族主義存在嗎?》觸動著思考神經(jīng)的兩個不同層面,面對著不同的個體它會給每個人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