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琦
摘要: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其建筑發(fā)展史上有很多建筑都是多民族建筑
藝術的融合。這些建筑體現著不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影響。
關鍵詞:建筑 民族 融合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文化,但隨著歷史的變遷、朝代更迭、經濟往來日益增多,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也不斷加強,民族之間的文化也相互融合、相互影響。一方面邊疆各少數民族文化流入中原,對漢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漢文化不斷向四周擴散,又促進了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點。這種融合與影響表現于文化的諸多方面,在建筑藝術上也有所體現,漢族建筑藝術與少數民族建筑藝術及各少數民族建筑藝術之間的融合,在建筑的發(fā)展史上奏響了一首民族交響的樂章。
一、漢民族建筑藝術風格
漢族的建筑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藝術特征,主要表現于:第一,在外觀設計上,中國古代建筑由屋頂、屋身和臺基組成。屋頂的特征最明顯,主要有硬山、懸山、龐殿、歇山、攢尖、卷棚和單坡等多種類型。并相對有各種脊吻、檐邊、轉角等各種曲線,柔和而壯麗。第二,在結構設計上,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常用的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筑特有的構件,位于柱子承接屋頂的部分,由若干方木與橫木壘疊而成,用以支撐伸出的屋檐,并將其重量轉移到柱子上。第三,在布局設計上,中國古代建筑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guī)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組成各種形式的組合。由若干庭院組成的建筑群,一般都有顯著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筑,兩側次要建筑呈對稱布置。第四,在裝飾和色彩設計上,中國古代建筑也別具一格。裝飾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和檁椽部分,綜合運用了各種美術工藝及雕刻、繪畫、書法等藝術加工手法。在色彩設計上,運用對比強烈的原色設計,也是中國古代建筑顯著的特征之一。建筑各部分輪廓鮮明。
二、漢民族建筑藝術對少數民族建筑的影響
漢族建筑藝術,在強大中央王朝建立以后,不可避免地對少數民族的建筑藝術產生巨大影響,并表現于各類建筑之中。
(一)漢族建筑對藏族建筑的影響
西藏建筑從7世紀唐文成公主進藏時起,便受漢族建筑藝術的影響,并歷久不衰。
被國際友人贊譽為“東方建筑史上的一顆明珠”的阿壩馬爾康-卓克基土司官寨就是將藏漢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藝術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典型實例。它的布局仿照了漢式四合院,北部為正屋。東西兩廂房為四層,通高21米,由下廳,左右?guī)考伴T廳組成。其屋頂采用懸山式。房間的內部裝修,如欄桿、窗格皆為仿漢式的花紋,但建筑大體仍為藏族建筑的傳統(tǒng)方式,整個官寨以片石砌成,房間安排乃至廁所的處理都是具有藏式建筑的風格。官寨右側有一片石砌成的藏族典型建筑——碉樓,碉呈四方錐體,頂高與官寨相等,系土司在緊急時儲藏珍貴物品及藏身防御之所,也是土司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權利的象征。
藏傳佛教建筑作為西藏建筑的一個方面,也反映出漢式建筑對其的影響。大昭寺的覺康主殿從柱頭方斗的設置到梁架中大雀替的處理手法和木楣檐木刻半瓦當的形象,都明顯地帶有漢式早期建筑的痕跡。甘梁架斗拱是漢族古典建筑中老式造型。大昭寺一開始為磚木結構,后為石木結構,在建筑中漢式建筑的斗拱被廣泛采用,頂部為歇山式屋頂。
(二)漢族建筑對侗族建筑的影響
侗族文化自成體系,但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不少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鼓樓是侗族的標志性建筑,鼓樓吸收了漢式木構建筑的某些特點,與自身的風格滲透在一起,既有完美的建筑藝術,又有濃郁的民族氣息。表現鼓樓建筑藝術吸收漢文化影響最為明顯的是塔式鼓樓。它突破了塔樓的常規(guī),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飛檐重閣,形似寶塔,高聳寨中。而屋頂形式則更為豐富,有歇山頂、懸山頂、多角攢心頂以及這些屋頂的相互組合。而在樓面、樓脊、翼角、封檐板特別是一、三重檐之間的醒目部位,彩塑、彩繪了一些極富民族特色的生產、生活場面及各種吉祥物的圖案。
(三)多民族建筑的融合
還有一些建筑反映了多民族建筑藝術的交融。
以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為例,它是清代修建的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寺廟群,其中普陀宗乘廟是模仿布達拉宮修建的,須彌福壽廟是模仿札什倫布寺修建的。這些建筑的形式,吸取了西起西藏、新疆、北到蒙古,東南到浙江等許多地區(qū)著名建筑的特點,集中了當時建筑上的諸多成功經驗,反映了當時民族文化交融的情況。是一個凝聚了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風格和藝術的古建筑寶庫。
現存最重要的建筑就是普寧寺了,這座寺院是外八廟宗教活動的中心。它按照漢地傳統(tǒng)的軸線布局方式,依次排列各種建筑。普寧寺分成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漢族寺廟伽藍七堂布局。從42蹬臺階、金鋼墻以上,是曼陀羅,就是藏傳佛教最典型的建筑風格,把兩種文化很自然在協調到一起,融合在一起。普寧寺中尤以大乘閣為建筑的典型,它外部有六層屋檐,但下部兩山墻上又辟盲窗三層,通體如五層高閣。用辟盲窗的方法以增加建筑裝門面層數,是藏族的傳統(tǒng)手法;而大體量的木構屋頂和大面積的菱花格裝修,又富有蒙古族建筑特點;上部五個屋頂組成一個整體,既保存它所模仿的西藏桑耶寺原型,又做了新的組合,發(fā)揮出漢族屋頂的藝術形象。
建筑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凝固的音樂,而融合了多民族技術與藝術風格的建筑就是一首雄壯的民族交響樂,至今它仍耐人尋味,震撼著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