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黑澤明(1910—1998)是日本及世界知名的電影導(dǎo)演,從1943年的第一部《姿三四郎》,到1993年的最后一部《一代鮮師》(まあだだよ),漫長的五十年間,他一共執(zhí)導(dǎo)了三十部電影。本文以他1950年的第十一部電影《羅生門》,及1991年的第二十九部電影《八月狂想曲》(八月の狂詩曲),來探討他的電影理念及風格。
《羅生門》
翻開報紙,社會版上有條標題是“銀色夫妻,離婚官司開打;各說各話,演出新羅生門”。聰明的讀者知道《羅生門》是一部電影??墒沁@部電影到底在說些什么呢?
《羅生門》是黑澤明于1950年執(zhí)導(dǎo)的電影。劇本由他本人及橋本忍改編自芥川龍之介1922年的短篇小說《竹林中》(藪の中)。本片刻劃人性十分深刻,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片獎和威尼斯影展首獎。這部八十八分鐘的黑白片,帶給有意探索人性的觀眾震撼與啟示,稱得上是一部經(jīng)典名片。
影片敘述在一個下雨天,樵夫和路人于“羅生門”這個寺廟避雨,和廟里的和尚談?wù)撈鹦陆l(fā)生的一樁命案。武士金沢武弘死于竹林中,而大盜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武士(借由靈媒的口傳話)以及目擊證人樵夫,卻對此命案的始末說法各異,形成了四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是大盜的版本。大盜被捕后,供認他設(shè)計捆綁住武士,誘奸了武士的妻子。因為武士的妻子說自己只能屬于一個男人,要他與武士決斗,并將其殺死。
第二種是武士妻子的版本。被大盜強暴后,她請求丈夫?qū)捤?卻換來既無悲傷、也無憤怒、只是冷冷的目光。絕望的妻子刺死丈夫后投水自盡,未遂。
第三種是武士的版本。由靈媒的口中得知,武士被大盜設(shè)計捆綁后,武士的妻子要求大盜殺死武士后帶他逃走,大盜不肯答應(yīng),武士的妻子便借機溜走。在被大盜松綁后不久,武士以短劍刺入了自己的胸膛,身亡。
第四種是樵夫的版本。他目睹武士的妻子,挑動武士和大盜決斗,并說自己只能屬于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不料兩個男子都很膽怯,勉強交手之下,大盜殺死了武士。
如果觀眾把本片當作偵探片欣賞,抽絲剝繭,想推證出事實真相,那可就要失望了。本片直到結(jié)束,也沒說出那個版本是對的,或是四個版本都不對。筆者認為,事實真相并不是本片要探尋的,本片只是借著四個人的不同說法來探討人性。
在第一種版本中,大盜計誘武士去古墓取寶劍,待寶劍到手后,借機捆綁住武士,誘奸武士的妻子。此外,在武士妻子的鼓動下,才向武士挑戰(zhàn)是不嗜殺,先割斷武士的繩索是有氣度,感嘆武士死于交鋒二十三次后是惜才。
在第二種版本中,武士的妻子自稱欲保名節(jié),可悲的是抗拒不成,慘遭大盜強暴。在大盜殺了自己的丈夫后,自殺卻沒有死。
在第三種版本中,武士自認極重榮譽,卻遭大盜設(shè)計捆綁,而妻子又狠毒無恥,要大盜殺死自己后,一起逃走。別無選擇,武士以自殺來洗刷恥辱。
在第四種版本中,樵夫認為武士的妻子自私自利,只想在亂世中依靠勇敢的男子保護自身,不料武士和大盜在決斗中,卻表現(xiàn)得畏首畏尾、貪生怕死。
關(guān)于武士之死,大盜和樵夫都說是死于大盜之手,武士的妻子承認自己是兇手,而武士卻說是自我了結(jié)。這三種死因不能并存,“羅生門”里的和尚說:“人是脆弱的,因此以謊話自我欺騙?!彼膫€人的說法,不只是說給別人聽的,他們心里都愿意相信自己說的,就是事實真相吧。
《羅生門》這部電影,提出武士為何命喪竹林的問題,沒有答案,卻有發(fā)人深省的人性剖析,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至于三船敏郎(飾演大盜)、京マチ子(飾演武士的妻子)、森雅之(飾演武士)、以及志村喬(飾演樵夫)的精湛演技,音樂(早阪文雄)對于劇情氣氛的烘托,以及攝影(宮川一夫)在光影和黑白色調(diào)的表現(xiàn),皆有助于《羅生門》之成為不可多得的佳片。
試看其中一段精彩的片段,在林中假寐的大盜,懶洋洋地睜開眼皮,看著武士牽著馬,其妻騎乘而過。當風吹開了武士妻子的面紗,大盜立刻露出了驚艷的眼神。此刻,人馬的腳步聲是由管弦樂器奏出的低音節(jié)拍代表,而風聲則是一串風鈴似的樂音。采光方面,陽光透過林梢,恰好在大盜臉部投映出明暗相間的葉影。
筆者認為,大盜的一段話,流露出一個日本文學(xué)的特點,那就是善于描寫人性與人生的對決。大盜說:“我看到他們時,是在一個炎熱的下午,突然間,有一陣涼風吹來,如果沒有那陣風,我很可能就不會殺人?!比苏娴哪苷莆兆约旱拿\嗎?大自然無心吹起的一陣風,就能把三個人的命運糾結(jié)在一起,并且終于導(dǎo)致武士之死。
本片采用“順敘”和“倒敘”兩種方法。順敘用在廟中三人的活動,從避雨、到討論案情、到雨停,在這期間,避雨人只想聽故事打發(fā)時間,和尚想借此印證人性,而樵夫卻對大盜、武士的妻子和武士的不同說法感到不解。
本片最后的一幕中,避雨人貪婪而狠心地剝走廟中棄嬰的外衣,已有六個子女的樵夫雖曾暗自將命案中的名貴短劍據(jù)為己有,這時卻愿收養(yǎng)棄嬰。和尚把棄嬰抱給樵夫時說:“謝謝你使我不至于對人性失去信心?!边@一幕顯現(xiàn)了人性中善與惡的并存,并賦予本片積極正面的意義。
《八月狂想曲》
《八月狂想曲》(八月の狂詩曲),是黑澤明于1991年執(zhí)導(dǎo)的電影。劇本由他本人改編自村田喜代子1987年的短篇小說《鍋之中》(鍋の中),這篇小說獲得該年的“芥川賞”。黑澤明以1945年八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為背景,譴責戰(zhàn)爭。
本片的主角村野鉦(村瀨幸子飾演),是一位住在長崎鄉(xiāng)下的老婦人。村野的二哥錫二郎,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移民夏威夷,并娶美國女子為妻,生下日美混血的兒子克拉克(李察基爾飾演)。在1945年8月原子彈的浩劫下,村野的丈夫被燒成了焦炭,村野的小弟鈴吉因爆炸時的強光而雙目失明,因爆炸時的輻射而終生禿頭。
歲月悠悠,四十五年的時光流逝。富有而病弱的錫二郎十分想念他的妹妹村野,于是派兒子克拉克來長崎,邀請村野到夏威夷相會。
筆者認為,影片的重點在克拉克與村野之間的一段對話。克拉克說:“Im sorry for uncles death.”可引申而意譯為“知道叔叔死于原子彈的爆炸,我的心里很難過”。村野回答道:“Thats all right.”可意譯為“謝謝你的慰問”。若要將這兩句對話,看成是克拉克代表美國人向日本人致歉,則過于牽強。
本片借著悲憫死傷于原子彈爆炸的人們,對于戰(zhàn)爭本身做了嚴厲的譴責,然而卻未譴責交戰(zhàn)的任何一方。老婦人村野在片中對他的孫子及孫女們說:“我不怪美國人,只怪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死了許多日本人,也死了許多美國人?!贝逡坝终f:“四十五年前,戰(zhàn)爭正在進行著,原子彈投下來了,人類不計手段地想贏得勝利,遲早有一天,戰(zhàn)爭會毀掉全世界?!?/p>
黑澤明厭棄戰(zhàn)爭的想法,也清楚地表達在他1991年自編自導(dǎo)共有八段的電影《夢》中。其中第四段《隧道》(トンネル)中,一個日本軍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于返家的途中,正要穿過一個隧道時,隧道中卻踏步走出他屬下所有戰(zhàn)死的士官兵亡魂。他對著亡魂們說:“我無法將你們的死,完全歸咎于愚昧的戰(zhàn)爭,我須對自己的指揮不當負責?!?/p>
黑澤明這種譴責戰(zhàn)爭,而不譴責任何一方的觀點,和法國小說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見解一致。莒哈斯在他編劇的1959年法國片《廣島之戀》中,借著女主角敘事詩一般的獨白,表達他對廣島人們遭遇的無限哀傷,然而他并沒有譴責投下原子彈的一方。莒哈斯擅長描述文化差異,他編劇的1992年法國片《情人》,說的也是異國的戀情,由香港演員梁家輝及英國演員珍·瑪奇(Jane March)主演。
黑澤明在本片中敘述了村野一家三代人對于戰(zhàn)爭的不同看法。村野那一代的人時常祭祀死于戰(zhàn)爭的親友,戰(zhàn)爭的陰影盤踞在他們的心中,無法磨滅。村野的中年的兒子們,根本不愿提起過去的戰(zhàn)爭,只想全心經(jīng)營自己目前的事業(yè)。村野的孫子及孫女們正值青少年期,對于過去發(fā)生的戰(zhàn)爭所知甚少。因此,經(jīng)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黑澤明,借由村野來傳達他的看法,要把戰(zhàn)爭的殘酷與愚昧告訴新生的一代,否則一旦忘了戰(zhàn)爭所帶來的教訓(xùn),人類可能又將重蹈覆轍。
《八月狂想曲》的片長只有九十分鐘,是黑澤明電影中較短的一部。他最短的一部電影只有五十八分鐘,是1945年的《踏著虎尾的男子們》(虎の尾を踏む男達),而他最長的一部電影達一百八十五分鐘,是1965年的《紅胡子》(赤ひげ)。然而一部電影的成就,不能以片子的長短來判定。
筆者認為,本片保持了黑澤明在電影中運用豐富色彩的風格,至于能否稱得上是視覺上的“狂想曲”,則不無疑問。除了山青草綠等大自然的色彩,劇中人物服裝的顏色搭配也十分講究。
村野家中的三代人穿著各異。村野穿和服及灰藍色的袍子;她的兒子穿西裝褲,白色恤衫上面印著橘黃色的菠蘿圖形及Hawaii Pineapple(夏威夷菠蘿)的字樣;她的孫子和孫女們都穿牛仔褲,其中一位穿著藍色的恤衫上面印著M.I.T.(麻省理工)的字樣,另一位穿著黃色的恤衫上面印著New York(紐約)的字樣。
從穿著上可看出這三代人對于事物看法的不同。老一代的人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中間的一代渴望代理有錢親戚家的農(nóng)產(chǎn)品進口,而年輕的一代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因而穿的恤衫上有他們從未去過的校名和地名。
美國明星李察基爾的演技在本片中沒有機會發(fā)揮。他所飾演的克拉克,能寫日文短信給村野,能說幾近流利的日語,使人感到訝異。他的相貌,則難以讓人把他和日美混血聯(lián)想到一起。
導(dǎo)演對于本片的音效花了不少功夫。月夜下的唧唧蟲聲、夏日里的悠悠蟬鳴、雷聲、雨聲以及瀑布聲,為全片烘托出大自然聲響的美。此外如少年們輕快唱著的歐洲民謠,也和女高音悲愴地唱著的歌劇構(gòu)成了強烈的對比。雖然如此,筆者認為,《八月狂想曲》的音效表現(xiàn),稱不上如何地創(chuàng)新或震撼,因此也達不到“狂想曲”所應(yīng)有的如史詩一般狂野驚人的境界。
黑澤明電影的啟示
《羅生門》及《八月狂想曲》這兩部電影,或可為觀眾帶來以下三點啟示:
第一點啟示是,以禪法來覺察人生。1950年的《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1922年的短篇小說《竹林中》(藪の中)。佛教如天臺宗等,于平安時代初期由中國傳入日本。而《竹林中》的故事出自于平安末期編成的《今昔物語集》第二十九卷第二十三話。日本影評者佐藤忠男在其1998年第三版《黑澤明的世界》(黑澤明の世界)一書第一百八十一頁中說:“這部電影表達的,對于人性的不信任與絕望,對于客觀真理的不信任與懷疑,無法引起當時單純?nèi)毡居^眾的共鳴?!惫P者認為,《羅生門》是一部充滿禪機的電影?!读鎵?jīng)》的“行由第一”中說:“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菽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羅生門》不是一部武士勝而大盜敗的英雄片,這部電影中并無英雄,有的只是心存貪、嗔、癡,從自我角度看待人事的眾生?!栋嗽驴裣肭分?日本老婦人譴責戰(zhàn)爭本身,而非交戰(zhàn)的任何一方?!独阗そ?jīng)》的“一切佛語心品之四”中說:“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惫P者認為,是非者,指也。戰(zhàn)爭者,月也。無論誰是誰非,一旦掀起戰(zhàn)爭,總是生靈涂炭。
第二點啟示是,肯定正面的人性?!读_生門》中,已有六個子女的樵夫仍愿收養(yǎng)棄嬰。《八月狂想曲》中,日本老婦人要把戰(zhàn)爭的教訓(xùn)而非仇恨傳給下一代。筆者認為,電影應(yīng)鼓勵人性的向上提升,而非向下沉淪。黑澤明在1952年《キネマ旬報》四月上旬報的訪談中,被問到《羅生門》中樵夫愿收養(yǎng)棄嬰的最后一幕,是否對人性的善惡作出過于主觀的評定?黑澤明的回答是,他不能完全接受當時盛行的懷疑主義,也不愿把復(fù)雜的人性過分地單純化。筆者認為,樵夫愿收養(yǎng)棄嬰的最后一幕,肯定了正面的人性,為《羅生門》這部電影畫龍點睛,非蛇足也?!栋嗽驴裣肭分?村野與克拉克談到村野的丈夫死于原子彈爆炸的一段話,表達了雙方都能以悲憫的心面對過去的戰(zhàn)爭。而村野家中那個壞了一個琴鍵的風琴,最后修理好,而能彈出和諧的樂曲,象征著未來人類和平共處的可能性。
第三點啟示是,人性和人生恒在對決著。處于財色、生命及恥辱的“竹林中”,或是處于原子彈爆炸的“鍋之中”,都是人性的一大考驗。美國作家及實驗電影導(dǎo)演唐那理奇(Donald Richie)在他1987年的書《羅生門》(Rashomon)中說,自我局限的日本觀眾不能接受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而黑澤明卻以此片成為世界級的導(dǎo)演。唐那理奇引用黑澤明的話說,日本人欠缺對其自身的思考。筆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許多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殘酷并以戰(zhàn)敗為恥的日本人,不愿去想人性的善惡(而《羅生門》探討人性),也不愿去想戰(zhàn)爭的是非(而《八月狂想曲》探討戰(zhàn)爭)。人性和人生恒在對決著,黑澤明的這兩部電影,有助于人們了解善惡并存的人性,并記取歷史的教訓(xùn),以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