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一線教師應該如何開展研究以及如何衡量一線教師的研究質量的問題時,有兩種觀點,恰好針鋒相對。部分專家認為,只有“T檢驗”、“統(tǒng)計曲線”才是科學的,而我國大陸地區(qū)的許多一線教師的“Idea”式研究,不科學,不夠水平,缺少價值。這是兩年前在教育技術界一度熱鬧過的一個話題,現(xiàn)在拿來說說,依然有其價值。
我們說,簡單地以“T檢驗”、“統(tǒng)計曲線”來衡量一線教師的“研究”水平是不合理的。理由有二:其一,大陸地區(qū)是華人世界最大面積的教育場、實驗場、改革場。誰在支撐這塊教育場地?就是這些教師!否認他們的“學術水準”,就差不多等于否定了改革的原動力。其二,行動中的反思與提高已經為當前學界充分認可,它是教師專業(yè)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敘事型“研究”的價值正在被充分肯定,這個敘事可以是宏大敘事,也可以是點滴摘取,大小長短,皆是文章。
教師面對實踐,面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可以迸發(fā)出真正的智慧,奉獻著閃光的火花。而我們這些所謂“專家”的任務,就是將這些火花匯集起來,利用我們的“二次加工”的智慧,使之成為銀河。在這個匯集過程之中,“T檢驗”、“統(tǒng)計曲線”或許才是重要的。這就是社會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使大家手持不同的工具,共同渲染教育事業(yè)的瑰麗景色,共同推動改革車輪的前進。我們不能指望所有一線教師能把所有事情“說明白”,不能指望所有教師去全局地判斷每一個事物的價值,更不能指望他們去對事物規(guī)律進行歸納與提升,就如同不能指望大學教授個個都是基礎教育講臺上的佼佼者,不能指望個個作家親自體驗他們筆下的所有生活一樣。一線教師的主要時間和精力應放在實踐中,基于自己的經驗,借助“專家”的啟發(fā),去努力增強自己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在提高自己實踐水平的同時,為智慧的積累貢獻火花。這正是教師們的職責所在和價值所在。
非常難能可貴的是《中國信息技術教育》不因改名而改變想法,它的想法還是和我一樣:不要求教師們去追求方法的周到和格式的嚴謹,而是短小精悍、不拘形式,有時是課堂實例,有時是點滴反思,它直接反映教師們的實踐,直接反映教育教學活動中具體問題的解決,可以說是“精彩紛呈”?;蛟S再去爭論關于何者才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堅信,只要這種風格能持續(xù)烘托雜志的價值,不斷為雜志帶來生機,也為實踐一線提供切實的回報和支持,就是我們的成功,就是教育的成功。
與《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共勉:虛心向一線教師學習;做好匯集火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