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經費短缺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凸顯。文章主要考察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經費籌措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籌措提出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 澳大利亞 高等教育 經費籌措 啟示
一、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經費籌措的現(xiàn)狀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學費收入、高等教育成本計劃收入、銷售和服務收入,以及招收海外留學生的收入。
1. 政府撥款
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是高等教育機構經費的主要提供者,凡屬于國家統(tǒng)一體系下的大學與非大學高等教育機構,均可接受聯(lián)邦政府的撥款。聯(lián)邦政府中負責教育的部門是澳洲就業(yè)、教育、培訓與青少年事務部(Department of Employment,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其具體工作主要有:(1)制定高等教育需求的優(yōu)先等級;(2)制定聯(lián)邦政府對高等教育機構財政撥款計劃;(3)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政策的實施;(4)制定全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戰(zhàn)略,確定教學和科研重點及各種需要優(yōu)先發(fā)展的領域。1996年~2004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對高等教育經費撥款的比例由57%下降為41%;州政府對高等教育經費撥款比例保持在1%~2%之間(表1)。
2. 學費收入
1973年,澳大利亞實行免收高等教育學費的政策,后來隨著高等教育入學人數(shù)的增加以及政府財政負擔的加大,澳大利亞政府于1989年開始推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政策,以征收畢業(yè)稅的方式向學生收取一定的教育成本。在澳大利亞,海外留學生繳納的學費占學費收入總數(shù)的79%,其他21%由澳大利亞本國學生繳納。澳大利亞大學學費根據(jù)學科種類以及畢業(yè)生畢業(yè)的預期收入而實行不同的學費政策,主要分為三類,其中人文學科的收費最低,理科、工程建筑、經濟學的收費其次,法律、醫(yī)學的收費最高(見表2)。學雜費占高等教育經費的比例由1996年的13%上升為2004年的24%。
3. 高等教育成本計劃
高等教育成本計劃(The 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 Scheme)是聯(lián)邦政府宣布1989年起實行的一種新的高等教育收付費制度,以取代一度實行的高等教育免交學費政策。其核心內容是:高等學校學生實行交費上學,一次交清四年學費者,可享受25%的優(yōu)惠;若學生不愿交或沒有能力交清,則先由政府向學生提供貼息貸款,等學生畢業(yè)后找到工作有收入時再償還,學費的償還率與學生就業(yè)薪金緊密相關。凡符合高等教育成本計劃的條件并選修由聯(lián)邦政府財政資助的課程的學生就有責任通過高等教育成本計劃分擔部分教育成本。凡屬澳大利亞公民、永久居民及新西蘭公民、且利用計劃內指標入學的學生都必須通過高等教育成人計劃向高等學校交費。從2002年起,澳大利亞付費課程的研究生可以從聯(lián)邦政府獲得無息貸款,用以支付全部或部分學習成本。這項貸款計劃類似于高等教育成本計劃,聯(lián)邦政府直接將貸款撥給學生所在的學校,學生畢業(yè)后,一旦收入達到某個水乎就開始償還貸款。高等教育成本計劃撥款占高等教育經費的比例1996年為12%,1999年上升為19%,近年來又有所下降,到2004年,這一比例下降為15%。
4. 銷售和服務收入
澳大利亞大多數(shù)大學均成立了自己的附屬公司,公司的經營活動主要是提供咨詢和企業(yè)培訓、組織和安排會議、出租學校設施、提供法律咨詢、銷售軟硬件、進行科研合作等。1989年,澳大利亞政府發(fā)表了一份關于科研商品化的報告,提出到1996年底,每所高校都要從企業(yè)界獲得相當于聯(lián)邦政府科研經費5%的科研資金。① 這一報告的實施,有助于高校主動迎合市場的需求,拓寬服務社會的領域,進一步增強高校通過市場自我籌措資金的能力。
5. 招收海外留學生收入
近年來,澳大利亞海外留學生人數(shù)迅速增加。1989年海外留學生人數(shù)為6 784人,2000年底達到5萬多人。海外留學人數(shù)的增加,不僅促進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同時也為澳大利亞大學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有效緩解了高等教育經費短缺問題。
以墨爾本大學為例,2006年,墨爾本大學共有43 828名學生,其中留學生10 295名,占總學生數(shù)的23.5%。與1995年相比,在校學生數(shù)增加了41%,而留學生數(shù)增加了487%。② 留學生學費收入隨之有了大幅增長,占總教育經費的比例由1995年的4.7%增加到2005年的15.5%。學費收入的增加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從墨爾本大學高等教育經費來源構成看,1995年,聯(lián)邦政府撥款占總教育經費的比例為42.6%,到2005年,這一比例下降為20.6%(見圖1)。
二、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經費籌措的發(fā)展趨勢
澳大利亞近年來高等教育經費籌措途徑和渠道呈現(xiàn)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隨著政府公共財政負擔的逐漸加大,投入高等教育領域的公共資金比例逐年縮小,而非公共資金成為緩解高等教育公共財政壓力的有效途徑。世界著名高等教育財政專家布魯斯·約翰斯通認為:“用非政府收入彌補政府收入,意味著高等教育成本負擔由一般的納稅人向學生及其父母、慈善家和大學服務的購買者轉移。這種費用彌補或成本分擔主要通過五個途徑實現(xiàn):一是開始收取或提高學費;二是收取食宿費用;三是鼓勵私立高等院校主要依靠學費和其他費用來運行;四是鼓勵部分教師和大學從事企業(yè)性活動;五是鼓勵慈善家捐贈或直接參與院校管理,或提供獎學金。”① 這五種途徑在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經費籌措中均有所體現(xiàn)。
1. 公共資金比例逐步下降,非公共資金比例增長迅速,經費籌措呈現(xiàn)明顯多元化趨勢
近年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經費中政府公共資金比例逐步下降,非公共資金比例迅速增長,高等教育經費籌措渠道呈現(xiàn)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聯(lián)邦政府撥款比例由1996年的57%下降為2005年的41%;州政府撥款比例基本保持在1%~2%之間。學雜費收入,尤其是海外留學生學費收入增長迅速,占高等教育經費總額的比例由1996年的13%上升為2004年的24%。通過高等教育成本計劃籌集的經費比例近年來基本保持在15%~17%之間。其他方面的高等教育經費所占比重也基本保持在17%左右。
2. 政府公共資金撥款逐漸偏重績效撥款,凸顯高等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率
傳統(tǒng)的政府公共資金撥款模式會產生很多弊端,如資金使用的低效率,缺乏競爭等等。近年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經費來源中,政府的公共資金撥款逐漸趨向于績效撥款模式,凸顯公共高等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率,且加大了高??蒲匈Y金撥款的比例。如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科研經費資助比例由1995年的16%上升為2005年的21%。
3. 學費比重逐漸加大,各種資助政策發(fā)揮重要作用
從澳大利亞1989年引入高等教育成本計劃,澳大利亞學費政策顧問機構建議實行“以各專業(yè)教學成本的20%為基準的差別學費”開始到1997年,澳大利亞大學學費上漲了40%左右。從2004-2005年度起,聯(lián)邦政府允許各高校根據(jù)自身學科優(yōu)勢和成本結構在聯(lián)邦政府規(guī)定的標準上最高上浮25%,并允許高校最多留出35%的學生名額按全額成本收取學費。在提高學費的過程中,為了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澳大利亞通過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資助。隨著學雜費占教育總經費比例的逐漸增加,這些政策和資助制度在有效緩解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壓力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
4. 擴大留學生招收比重,大力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種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尤其注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澳大利亞的大學網羅了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亞洲國家的優(yōu)秀學生,這也是其高等教育能長期保持青春和活力的源泉。招收海外留學生不僅有利于政治影響的擴大和知識的傳播,而且是衡量一個國家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更主要的是它也是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和增加外匯收入及教育收入的一種重要渠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和盤活其他各種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提高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
三、對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籌措的啟示
1. 確立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元化、多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新模式
國家是高等教育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高等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體理所當然。即使高等教育采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政府作為主要投資者的責任和義務仍不可減少。近年來,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的撥款比例下降趨勢明顯,但也基本保持在40%左右。為了彌補日益緊張的高等教育經費缺口,澳大利亞積極尋求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模式。澳大利亞多元化的經費籌措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聯(lián)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財政撥款;學雜費;高等教育成本計劃收入;接受社會以及慈善事業(yè)的捐贈;高校自身通過技術轉移、產學研合作以及創(chuàng)辦附屬企業(yè)取得收入;積極爭取科研資助和基金委員會的課題資助以及其他收入等等。
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經費籌措基本上呈現(xiàn)出二元化的格局:在財政性教育經費中以預算內教育撥款為主和在非財政性教育經費中以學費和雜費為主的格局。其他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并未形成適當?shù)谋壤?,多元化籌集高等教育經費機制尚未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經費籌措模式在我國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桶l(fā)展空間。
2. 政府撥款要向績效撥款模式轉變,引入競爭機制,加大高??蒲薪涃M撥款比例
近年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經費撥款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向績效撥款模式轉變,突出政府撥款資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方向,突出強調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政府撥款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競爭機制,加大了高??蒲薪涃M撥款所占比例。在我國,政府對高校撥款的金額和比例依據(jù)各高校的隸屬、規(guī)模、層次、所在地區(qū)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在公共財政性教育經費的獲取額度方面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叭鮿萁逃块T”(主要為農、林、地、礦等高校)和“強勢教育部門”的經費籌措途徑和金額也有較大差異。從長期來看,我國的高等教育經費撥款必須向績效撥款模式轉變,同時要加大科研經費撥款比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高等教育良性競爭,也才能有助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3. 依據(jù)不同大學、學科以及專業(yè),實行彈性學費政策和學費上限管制政策
根據(jù)市場需求,適時調整不同層次大學、不同學科以及不同專業(yè)的收費標準,不僅有利于人才市場的供求平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成本分擔體制中的不合理因素。有學者提出如下建議:一是根據(jù)成本分擔的受益原則和學校的類別,科學地確定高等教育收費標準,使國家重點大學和地方一般院校的收費標準拉開差距;二是根據(jù)市場需求,適時調整不同學科專業(yè)的收費標準。彈性學費政策和學費上限管制政策的實施將有利于擴大高校的自主權,有利于高校充分發(fā)揮市場的潛力籌措教育經費。澳大利亞大學根據(jù)不同學科類別采用不同收費標準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4. 加大外國留學生招收比例和規(guī)模,開辟高等教育國際市場,努力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
我國已加入WTO,依據(jù)其規(guī)則,今后高等教育市場也將進一步向世界開放。因此,我國大學要加強開放辦學的理念,加大外國留學生招收比例和規(guī)模,努力開辟高等教育國際市場,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招收外國留學生既可以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又可以為高校增加一筆可觀的經費收入,還可以促進當?shù)馗鞣N消費和需求,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資料
1 李靜. 澳大利亞大學經費籌集模式掠影[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