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腦海中,沙漠似乎同灰黃二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灰黃色的沙漠是沉寂和了無生氣的代名詞,連古詩中也有“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描述。
其實,這都是人們的錯誤“認識”,沙漠雖不像濕潤地區(qū)那樣花紅柳綠、絢麗多彩,但也并非完全單調。不同的沙漠,有不同的色彩。例如,在艾比湖南岸的沙丘與沙丘間。粗糲、黝黑的沙子,仿佛是沙漠中鋪出的一條寬廣的“柏油路”;而在烏倫古湖岸的沙丘,猶如食鹽堆積而成,白花花耀人眼目:臨近將軍戈壁的沙丘,則在灰棕之中透出了紅壤的土色。此外,在不同地區(qū)和季節(jié)生長開花的各種植物,更給沙漠披上了彩色的外衣。
沙漠為何能如此多彩呢?
沙漠里的沙主要是由巖石風化而來,石英和長石是沙子的主要成分,但沙子豐富的顏色也與它倆無關。但巖石里含有各種顏色的多種礦物質,因此造成了沙漠有各種各樣的顏色。辛普森沙漠的沙子里含有鐵,鐵被氧化后呈紅色;路索羅盆地沙漠的沙子里含有石膏質,石膏晶體被風化后呈白色:而卡拉庫姆沙漠則主要是由黑色巖石風化而成;亞利桑那沙漠的沙子里含許多種顏色的多種礦物質,因此絢麗多彩。
在我國沙漠中,重礦物以角閃石、綠簾石、金屬礦物、石榴石等為主。從這些礦物的名字,我們已經(jīng)能想象出它們的色彩,正是這些礦物的豐富色彩,賦予了沙子多彩的面貌。
世界上有許多沙漠是因其沙子呈現(xiàn)的顏色而得名。例如,中亞的卡拉庫姆沙漠(黑沙漠)礦物成分復雜,達40多種,多種礦物的混雜,使卡拉庫姆沙漠色彩濃重,故有“卡拉”(黑色)之稱;而中亞的另一沙漠——克孜爾庫姆沙漠(紅沙漠)以崩裂的巖屑和沉積紅壤的殘余物質為主,也就有了“克孜爾”(紅色)之名;位于新疆準噶爾東部的阿克庫姆沙漠則因沙子顆粒細、色彩淡、多石英而呈“阿克”(白色)。
有趣的是,通過考察沙漠的顏色變遷,還可以知道不同年代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因為沙漠的顏色和它形成時的氣候相關,就如同入的皮膚會隨氣候環(huán)境而不同一樣。
以我國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例,塔克拉瑪干沙漠有兩個重要時期——紅沙漠期和黃沙漠期。它的形成發(fā)育分為前第四紀時期和第四紀時期。前第四紀就是第四紀以前的一段時期,包括了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和新生代第三紀,時間跨度為9500萬年:而第四紀時期的時間跨度為250萬年。
在前第四紀時期,地球上出現(xiàn)了全球性的氣溫下降,塔克拉瑪干地區(qū)由亞熱帶、熱帶環(huán)境轉為熱帶暖溫帶環(huán)境,氣候進一步干旱,植被也逐漸由稀樹草原轉變?yōu)榛哪菰?,沙漠逐步形成,性質上以固定、半固定的草原型沙漠為主。由于此時的沉積物多為紫紅或棕紅色的富含石膏、芒硝和鈣結核的物質,沙漠外觀以紅色為基礎,故稱為“紅色沙漠期”。
隨著全球氣溫的進一步下降,進入第四紀以后,塔克拉瑪干氣候轉為溫帶環(huán)境。且隨冰期的波動,變化于暖溫帶至寒溫帶間,干旱的趨勢進一步發(fā)展,形成暖干與冷干的氣候組合,以“干”為基本特色,與地球上其他地區(qū),如季風區(qū)的暖濕、冷干組合,西風區(qū)的冷濕、暖干組合迥然不同,表明了本區(qū)的干旱特色,此時的沙漠,由草原型轉化為荒漠型,流沙逐漸增多,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由于提供沉積的風成沙和原生風成亞砂土色澤棕黃,使沙漠呈現(xiàn)出黃色的主題色調,所以又稱為“黃色沙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