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年,正忙著與波蘭作戰(zhàn)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要求建造一批新戰(zhàn)艦,瓦薩號便是其中最大的一艘。三年后的一天,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碼頭上擠滿了人,他們都是來參加一艘新的戰(zhàn)艦——瓦薩號的首航儀式的。在那個時候,瑞典正在波羅的海上稱霸,瓦薩號代表了國王的野心。
然而,當瓦薩號駛離碼頭數(shù)分鐘后,突然向右傾斜,海水一下子從炮口灌進了船艙。在岸上人們的目瞪口呆中,瓦薩號很快就沉入了斯德哥爾摩灣的水底。瓦薩號的沉沒歸咎于設計不當——它被安置了太多的重炮,然而卻沒有足夠的壓艙物,最終導致了它的重心過高。再加上首航之前沒有經(jīng)過嚴格的測試,不沉才是怪事。
瓦薩號這一沉就是三百多年。直到1961年,它才再次浮出水面。打撈專家花了五年時間才把它打撈出水。瓦薩號在水中泡了三百多年,人們使用聚二乙醇置換木材中的水分,防止整條船收縮變形。上個世紀90年代,瑞典人建造了VfK6A+prV1bdxYXaTQmx6+lS7a43FSk7yUEIamcbZG0=一個新的博物館專門用來陳列瓦薩號,瓦薩號向一般人開放。
然而,開放后第二年夏天,瓦薩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突然發(fā)現(xiàn)在瓦薩號的木質橫梁上出現(xiàn)了硫酸鹽的結晶——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人們認為,那年夏天特別的潮濕,而且一年就有數(shù)十萬游客參觀瓦薩號——毫無疑問,他們呼出的水蒸氣會讓瓦薩號周圍變得更潮濕。這種潮濕的環(huán)境導致了硫酸鹽的出現(xiàn),為此,博物館專門安裝了空調,讓瓦薩號處在一個合適的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中。
然而事情不是這么簡單,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瓦薩號的“疾病”比人們想象的更嚴重:它很可能被數(shù)噸硫酸吞噬,這些硫酸就在瓦薩號的體內。硫酸不會憑空產(chǎn)生,當然也不是人為制造的。它有一個令人驚奇的來源,那就是瓦薩號三百多年的海底生涯。
瓦薩號沉沒在斯德哥爾摩灣水下三十多米的地方,那是一個缺氧的環(huán)境。厭氧細菌能夠把較復雜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硫化氫(H2S)就是其中的一種產(chǎn)物。硫化氫慢慢地滲入瓦薩號的橡木橫梁中,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然而硫化氫不總是穩(wěn)定地存在,在木頭里面它會逐漸地分解掉,只留下硫元素。
于是瓦薩號就帶著這些硫元素再次浮上水面。在含有氧氣的環(huán)境中,硫會逐漸氧化,與水蒸氣結合,最終形成了木材的噩夢:硫酸。這個過程本來比較緩慢,然而瓦薩號有點不幸——它擁有近萬個鐵質螺栓,而三價鐵離子恰恰能充當合成硫酸的催化劑。專家估計,如果瓦薩號上的硫元素完全被氧化,那么將產(chǎn)生多達5噸的硫酸。
對瓦薩號產(chǎn)生直接威脅的是氧化產(chǎn)生的硫酸使木材中的木質素水解,這會使木材強度下降。但是直接清除那5噸硫酸是很困難的,應該從清除木材中的鐵催化劑入手,盡量減緩硫酸合成的過程。當初,用聚二乙醇處理瓦薩號,防止它縮水變形,這種處理方法是得當?shù)?。然而,那時候很少有人考慮到硫的問題,這顆化學“定時炸彈”就是在那時種下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沉船都被安上了這種“定時炸彈”?答案是:是的,但是哪個都沒有瓦薩號嚴重。當時,為了防止俄國長驅直入,瑞典人封鎖了斯德哥爾摩灣的兩個入水口,灣中的海水更像是死水。再加上污水的排入,斯德哥爾摩灣的硫元素變得特別豐富。與瓦薩號相比,另外一艘瑞典沉船克倫納號的危險就小一些,因為它沉沒在波羅的海。而英國的瑪麗·羅斯號似乎更幸運,因為它沉沒在公海。
瓦薩號的命運現(xiàn)在尚不可知,但是它給人們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有很多文物正面臨著各種化學威脅。例如中國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正面臨酥堿病的威脅——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是導致酥堿病的重要因素。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