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開啟文化交流的大門,轉(zhuǎn)眼已過20年,從齊秦到蔡琴,從童安格到朱德庸……臺灣文人、藝人紛紛回“家”尋根,兩岸的“文化苦旅”吃盡了“繞道”的苦頭,嘗到了“對接”的甜頭。
“送我回家去”
1987年5月6日,臺北,“國父紀念館”邊的人行道。
一群頭發(fā)花白的抗議者,上衣寫著“想家”二字,舉著標語:“白發(f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骨肉隔絕四十年”。他們向熙熙攘攘的路人發(fā)著傳單,傳單上醒目地印著“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
那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年代。
這一群抗議者,來自一個叫“外省人返鄉(xiāng)探親促進會”的民間組織,他們是一群當年隨國民黨到臺的老兵。
姜思章是“老兵返鄉(xiāng)運動”發(fā)起人之一,是最早踏足大陸的人之一。他從1978年開始,陸續(xù)和浙江舟山老家通信,并在1982年以探親名義申請到香港,再由香港進入大陸,從廣州、上海輾轉(zhuǎn)回到舟山。老人回憶說:“沒回家前,自己常做一個夢。夢里就是這么搭飛機、火車一路回家,最后看到媽媽,放聲大哭,然后就被太太搖醒。”
事實上,在老兵走上街頭之前,臺灣社會的這股情緒已經(jīng)涌動。1986年,臺灣著名話劇導演賴聲川的經(jīng)典作品《暗戀桃花源》在臺北上演。這出直接反映“外省人”飄零故事的舞臺劇作品隨即引起轟動,至今經(jīng)久不衰。
20年彈指一揮間,老兵思鄉(xiāng)引發(fā)的憤怒所掀起的探親潮,沖開了那道閘門。兩岸交流的浪潮浩浩蕩蕩,旅游、尋根、經(jīng)商、求學等眾多領域的兩岸往來不斷增多。
大陸人的港臺音樂生活
在不斷涌入的臺灣同胞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下面的名字:齊秦、費翔、瓊瑤、三毛、古龍、柏楊、李敖、朱德庸、幾米……2007年末,臺灣娛樂圈最炙手可熱的人物——周杰倫(昵稱“周董”)的賀歲電影《灌籃》,已開始在大陸地區(qū)進行宣傳。在這樣一個年代里,周董可以上午出現(xiàn)在臺北101,下午出現(xiàn)在香港銅鑼灣,第二天又出現(xiàn)在北京的東方新天地。如果忙不過來,他還可以通過視頻連線,與大陸的“粉絲”們交流。
相比之下,周董的臺灣歌壇前輩在20年前所經(jīng)歷和感受的,卻是另一番狀況。
1987年,一位叫王杰的臺灣青年歌手,被著名音樂制作人李壽全發(fā)掘,推出首張專輯《一場游戲一場夢》。同年,潘美辰獲首屆臺灣青年創(chuàng)作歌謠比賽創(chuàng)作組優(yōu)勝獎。也在那一年,已經(jīng)出道的齊秦,接連推出了《冬雨》和《狼Ⅱ》兩張專輯。
而同樣在1987年前后,大陸的年輕人開始了解到臺灣的流行音樂。一夜之間,《跟著感覺走》風靡大街小巷。
1987年剛剛出道的王杰沒幾年就紅透了大陸,隨后,潘美辰、蘇芮、蔡琴、趙傳、齊秦、王杰、童安格接踵而至,大陸人的音樂生活幾乎完全被他們占領。20年前,兩岸的人們大概想不到,大陸的“超女”會熱到臺灣,臺北音像店的貨架上,擺著李宇春、張靚穎的最新CD……
1987年,還有一位臺灣歌手不能不提,他就是費翔。在那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這位高大英俊的臺灣小伙子又跳又扭地唱了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這對于費翔來說,無疑是個驚人之舉,他因此成了首位回到祖國大陸、并上了央視“春晚”的臺灣歌手。兩年后的1989年,費翔在大陸的12個城市舉辦了63場演唱會,場場爆滿,據(jù)說這一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雖然在祖國大陸一夕成名,但在當時臺灣的政治氛圍下,費翔此舉卻曾被視為嚴重的“叛逃”。而據(jù)說之前,中央電視臺曾邀請費玉清前往北京演唱《一剪梅》,當時費玉清以“政策未開放”的理由婉拒。
文化上全面對接
除了臺灣音樂,還有影視。
1987年9月,臺灣制片商公會要求當局重新考慮修正或廢止關于不準大陸影片進口的舊法令。不到一年,由大陸著名導演謝晉執(zhí)導、臺灣影星林青霞主演的電影《最后的貴族》于1988年7月開拍。這是近40年來,大陸與臺灣電影同行銀幕上的首次合作。
20年后的今天,兩岸合拍影片已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業(yè)態(tài)。以兩岸分合為大背景的《云水謠》,還在2007年10月27日一舉奪得金雞獎中的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并代表中國內(nèi)地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0年12月10日,由湖南電視臺協(xié)助臺灣怡人傳播公司拍攝的、根據(jù)瓊瑤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xù)劇《六個夢》前三部《婉君》、《啞妻》、《三朵花》,開始陸續(xù)與大陸觀眾見面。瓊瑤阿姨的“催淚彈”自此以電視劇形式風靡大陸,隨之而來的《庭院深深》、《梅花三弄》以及《還珠格格》系列,更是掀起一波波瓊瑤熱。甚至在20年后的2007年夏天,《又見一簾幽夢》還再度喚醒瓊瑤迷的記憶。
還是1987年。臺灣省編譯館表示將“有限度”地將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大陸作家作品,納入中小學文史地教材,“讓這一代的青年更了解近代大陸的變化”。
很快,1989年10月,由臺灣風云時代出版公司印刷發(fā)行的《魯迅全集》上市。在臺灣,閱讀魯迅作品曾經(jīng)是可以被作為“政治犯”、“良心犯”判刑的。魯迅、巴金、冰心、茅盾的書籍,當年只在一些大學邊上的地攤上悄悄販售,如今魯迅們終于“解禁”,堂而皇之地上了書架。
而與此同時,在大陸的年輕人圈子里,三毛、古龍、瓊瑤的小說和余光中、席慕蓉的詩集開始流傳,甚至還在20世紀90年代末掀起一股臺灣作家作品出版熱。其后就更有了“柏楊熱”、“李敖熱”,還有白先勇、龍應臺、李昂,再后來是痞子蔡、劉墉、蔡智忠、朱德庸、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