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外國國名中日漢化之比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da361010084w5.html
中日兩國在翻譯外國國名的時候,都喜歡用漢字標識,表音的同時,也表一點意。由于中日兩國并未事先商量,所以翻譯成的漢字各不相同。琢磨體會一番,饒有風趣。
先說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日本把“美國”叫做“米國”,這個譯名得到一位姓孔的中國學者的高度贊揚。他說,那個國家的主要特點不在于美,而在于擁有吃不完的米山面海,人家是真正的農業(yè)大國,真正解決了三農問題的模范。
至于日本把俄羅斯叫做“露西亞”,孔老師卻不大認同,覺得這個名字水靈靈、俏生生的,不符合該國從彼得大帝以來建立的粗豪蠻橫的民族形象。日本把法國叫“佛蘭西”,也湊合,但不如“法蘭西”好。一個“佛”字,顯得老氣橫秋了點,略減了些浪漫氣息。
日本把“意大利”叫做“伊太利亞”,則純粹是敗筆,把人家精精神神的一個花花公子,整得像個老太太。中國翻譯成“意大利”,何其痛快。有個謎語:資本家的心愿,打一國名。謎底就是“意大利”也。
而另一個法西斯國家德國,日本叫做“獨逸”,孔老師認為,這是最棒的一個翻譯!代表了日本使用漢字的最高水準。中國叫“德意志”也不錯,體現了這個民族的理性和尊貴,但是比起“獨逸”來則稍遜一籌。
中國的“土耳其”,日本叫“土耳古”,二者半斤對八兩,游牧民族的感覺都翻譯出來了。而管“加拿大”叫“加加奈”,屬于日本人發(fā)音的誤導,字面上小里小氣的,顯不出這是一個面積居全世界第二位的大國。
日本把“瑞士”叫“瑞西”,也不大好。因為這個國家的形象應該是男性化的。澳大利亞,日本叫“濠太剌利”,這不僅是敗筆,簡直就是胡鬧。
最后說說荷蘭跟比利時。日本把前者叫“和蘭”,把后者叫“白耳義”。第一個也說得過去,就是有點土,好像一個村姑的名字,春蘭的妹妹。后者“白耳義”則在字面上缺乏美感,就是跟“一窮二白”有關了。
網友評論:
這個這個:我覺得毛里求斯不怎么樣。
新浪網友:游戲的文字里,不忘對當下社會冷嘲熱諷。
新浪網友:樓主無知,日本現在除了美國還說米國,其它全用片假了。
大家一起來:話說貼牌
http://blog.bcchinese.net/happy2008/archive/2008/01/09/128327.aspx
連日趕夜地看完《家族榮譽》的連續(xù)劇,頗有感想。劉曉慶扮演的海天董事長為了捍衛(wèi)國產品牌不惜犧牲自己的情感,讓人真是感動不已。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洋品牌為了減少制造成本都紛紛在中國建立工廠或直接讓中國貼牌生產。我這里就來說說貼牌的利弊。
對于中小企業(yè)來說,在自己沒有品牌打入市場之前,貼牌未必是一件壞事。辦企業(yè)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企業(yè)利潤的最大化。既然人家有人自動送上門來的訂單,為什么有錢不掙呢。貼牌還可以利用別人的先進技術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不但在短期之內為企業(yè)的生存解決燃眉之急,更為企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一定的技術力量。就我所知,瑞典宜家在全世界都設有工廠,其中一個工廠就在余姚,這個工廠就為宜家一家制造,它完全是OEM生產,它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宏偉的廠房。老板也沒有想過再去如何拓展市場,錢掙夠了也就不想再那么辛苦,這是許多私營企業(yè)的想法。再個著名電器品牌伊萊克斯的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等都是寧波制造。事實上國內很多企業(yè)是很樂意為洋品牌或著名品牌貼牌生產。任何企業(yè)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都是很艱辛,如果有貼牌的捷徑可以選擇這何嘗不是一條出路。像電視劇里的為了自己民族品牌不惜拒絕洋品牌公司的誘惑的,在現實中能有幾個會這樣做。按我的意向,如果有人讓你貼著生產,那就貼吧。先掙了這一筆再說。
我想一個企業(yè)在運行困難時,國家應該適當扶持一把,這樣才能更好地減少貼牌現象。畢竟民族是大家的。
網友評論:
一樣的天空:真是這樣!有啥好生意,咱也做OEM。
漂在挪威:除了挪威海德魯復合肥,還真不知道挪威有什么品牌的東西。那時我爸學校的校長跟我說挪威復合肥比俄羅斯復合肥要好賣。
咖啡茶1234:最大的風險將來自糧食
http://www.mmmca.com/blog_kafeicha/p/121953.html
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并非危言聳聽。其實中國的糧食目前尚不能完全自給自足,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糧食來補貼缺口。據資料表明:“2001年-2003年,中國糧食連續(xù)三年都是凈出口。到了2004年,由于進出口逆轉,中國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逆差?!睋A測,到2020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國的糧食產量和需求量之間大約存在著10%的缺口,需要進口500億公斤的谷物才能使10%的國人免遭挨餓。要明白將來的1.6億人口可不是個小數字,幾乎相當于德國、英國、荷蘭三國人口的總和。
從糧食出口國到糧食進口國,這是一個多么大的轉變,能不讓人深思嗎?一個農業(yè)大國糧食需進口是很不正常的現象。有人說,中國的經濟風險來自房地產,房價崩潰之時就是中國經濟崩潰之日;也有人說,中國股市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風險等等;卻很少有人談及糧食的風險問題。認為我們只要手握大量的美圓,還怕買不到需要的商品嗎?
其實國際市場的風險也是很大的。譬如戰(zhàn)爭、災害等一樣也會困擾著國際社會。中國人口眾多,一日用糧可抵小國一年的消費,絲毫耽擱不起的!
一個戰(zhàn)略思維,就是要有準備!糧食來不得半點含糊!房子可以少蓋,糧食卻不能少種,因為后者有關生命的延續(xù),而前者僅僅只是舒適度的問題?!稗r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和農民持續(xù)增收難度加大?!边@是十七大報告中的話。難度是有的,卻又不能不為之!
請記住三年自然災害!請記住非洲的大饑荒!請記住世界糧食短缺!請清醒一下:認識到糧食的風險依然存在。
網友評論:
郭慧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好像就是昨天聽到一樣。
風行者:確實該未雨綢繆了。
偉才:身份問題
http://www.ftchinese.com/ftblog/u/18/articles/775.html
公司里有幾位做臨時工的師傅,突然在一夜之間,腰板硬了起來,他們手持《勞動合同法》找到我們的信訪辦主任,要求同工同酬。
這幾位師傅逢人便傾訴他們對企業(yè)的感情,他們說,我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企業(yè),因為那個時候是臨時工,我們的待遇與你們全民工比較起來差距很大,我們也是出了力流了汗,過去為了養(yǎng)家糊口,忍氣吞聲不敢跟企業(yè)叫板,如今,咱中國的法律支持俺們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這幾位師傅言之鑿鑿,情真意切,說得我們的信訪主任插不上話。
我們這個國有企業(yè),在2007年以前,也如同其他國有企業(yè)一樣,在一些臨時性、季節(jié)性或者技術性十分低的活上,用了一些人員。新的《勞動合同法》于今年1月1日實施了,公司決定不用這些人了。
他們提出的問題,其實正是許多國有企業(yè)面對的極度尷尬的問題??此普l都能解決,但實際上誰也解決不了??此品浅:唵?,其實是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
按照常理和法律,就應該干一樣的活拿一樣的錢。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干一樣的活報酬不一樣的多著呢,特別是由于身份的不同,報酬不一樣更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全民工、集體工、臨時工……這些身份的劃分,有著鮮明的歷史印記。其實,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圍繞著身份問題,發(fā)生了許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有能力的人由于身份問題,可能沒有資格做那份活,沒有能力的人,可能因為擁有身份而去干那些本不能勝任的工作。這些現象是在“關注民生”的大背景下發(fā)生的,是對何為保護民生的理解偏差。
這是體制問題,并不能因不合理而去靠單個人的力量去改變它。
這是個敏感的問題,誰也不想去碰它,盡管有法律上的支持。
但是,法律和現實的沖突,到底是按法行事還是按照實際去規(guī)避企業(yè)風險?也許都會回答,當然依法辦事。不過,真正能夠做到這些的有幾家?
身份問題,到什么時候才能不成為問題?
網友評論:
高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