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旺,一個8歲的小女孩在地震時,從窗口跳出,安然無恙。心里想著爸爸媽媽會不會有事,拼命往家里跑。看到爸爸媽媽沒事,就想起了她的鋼琴。
最好震壞了!她心里想。
當看到鋼琴也安然無恙地被搬到露天,頓時感到很絕望。
她在給記者講述這個故事時,也是憤憤不平,“房子都倒了,鋼琴卻沒事!”
她爸爸卻自豪地說,我們最先轉移到外面的就是鋼琴。
鋼琴多沉,為了鋼琴,冒著余震的危險,還是成功轉移了。
這個女孩還去過臺灣表演過。她的父母很能干,雖然房子塌了,他們從廢墟里找出很多材料,搭建了一座最漂亮的木頭房子。
爸爸很驕傲地告訴記者,他們家的木房子,是全村最漂亮的。
鋼琴似乎總是大人的夢想,孩子的噩夢。
經(jīng)歷了山崩地裂,家園盡毀,家人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驚悸,漢旺女孩對人生的感受應該是涅槃般的脫胎重生吧?然而,對鋼琴的怨憤依然耿耿于懷,竟把解脫的希望,寄托于惡魔般的地震。
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tài)?
這是對父母主宰自己命運的強烈不甘。作為一個有個性的鮮活的生命,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種種的夢幻與憧憬,對自己的現(xiàn)在有著形形色色的體驗的需求。但是所有的夢幻與希冀,只能停留在黑夜里,主宰自己行為的從來是父母的思想。上重點小學—— 重點中學—— 考入名牌大學—— 當白領。為了這個目標,多做題吧!多上興趣班吧!多學一項技能吧!“都是為了你呀?!边@句話每天準時回響在耳邊已經(jīng)十幾年。在這句話的暗示與威壓下,孩子的興趣被壓抑,天性被冷藏,幻想與渴望被泯滅,像個木偶一樣默默做著那些做不完的功課,被迫輾轉在一個個培訓班。沒有快樂,沒有激情,有的只是疲憊與焦慮。
這是對父母霸道強權的抗爭。節(jié)衣縮食,嚴加督催,把鋼琴當作考名校進重點的法寶??捎腥藛栠^:“孩子,你喜歡嗎”、“你的愛好興趣是什么”女孩不想成為郎朗嗎?她喜歡奔騰熱烈的羌族舞蹈;喜歡聽“蘿卜寨”古老的傳說;喜歡佇立在岷江岸邊,望著滔滔江水發(fā)呆。也許,她會成為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者、歌者舞者。也許,她什么也成不了,就那么平平淡淡過一生,不可以嗎?
這是對家長教育模式的反叛。鋼琴是個好東西,可以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提升氣質。如果,與孩子一起欣賞經(jīng)典名曲,參觀藝術展覽,讓孩子的心靈經(jīng)受音樂的洗禮,播下藝術的種子。如果,不那么功利和浮躁,把練琴的過程,當成快樂的游戲和收獲的過程;不那么功利和浮躁,讓孩子在過程中感受美妙和成就,也許故事會是另一種結局??墒俏覀兊募议L是怎么做的?呵斥、逼迫、壓力,美好的事物變成了一場噩夢。
這是對父母思維方式的對抗。孩子的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可以給與引導和幫助,但絕不能強制孩子按照自己設定好的模式去做,更不能憑自己的功利與短視,主宰孩子的人生。那些在愛的旗幟下,企圖對子女的未來包辦代替的家長,無非收獲兩種結果:一是收獲毫無主見、事事依賴的“長不大的孩子”;二是收獲以對抗叛逆為樂事、處心積慮與家長作對的不孝之子。
為了給孩子構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需要我們思考和探討的是,在具備了強烈的愛的動機的基礎上,如何達到孩子認可與接收的效果,而不是像漢旺女孩的父母那樣,“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
愛的方式比愛的多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