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故土感 缺失 痛苦
摘 要:本文認為,對《故鄉(xiāng)》的閱讀,不應僅僅限于社會意義的挖掘,一旦把魯迅納入以人為原點的探索視界,則從《故鄉(xiāng)》中還可發(fā)現(xiàn)魯迅故土感缺失的痛苦。對這種痛苦由來的追尋、解析以及對魯迅如何掙扎于其間的審視,正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對《故鄉(xiāng)》的閱讀,歷來偏重于其社會意義的價值,比較多地注意閏土的命運及其意義。由于魯迅的博大精深,人們對于魯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往往會籠上一層神性、圣性的光環(huán),從而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一些“仰視盲點”。但筆者認為,文學的本性決定了對作品的理解與闡釋是多向度的、多元的甚至是無盡的,因而隨著閱讀對象、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故鄉(xiāng)》也完全可以挖掘出新的閱讀魅力。
一旦把魯迅納入以人為原點的探索視界,則可發(fā)現(xiàn)在魯迅的靈魂深處,一直掩藏著一種由于故土感的缺失而帶來的大痛苦,這種大痛苦在《故鄉(xiāng)》中有較為深刻、較為集中的反映。
運交華蓋欲何求
在創(chuàng)作《故鄉(xiāng)》前的一段時間里,魯迅曾“感到未嘗經(jīng)驗的無聊”,“如置身于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而且這種“寂寞又一天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1}。他也曾經(jīng)作過掙扎:“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驅除的,因為這個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深入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眥2}
他的這些痛苦,一方面是由于日益卷入的實際的戰(zhàn)斗歷程,與舊文化戰(zhàn)、與舊勢力戰(zhàn),他所感受、承擔和認識的現(xiàn)實的黑暗、苦難的深重、戰(zhàn)斗的艱難、前景的渺茫、道路的漫長、大眾的不覺醒、惡勢力的虛偽兇殘以及他屢次被革命者和一些青年所誤解、反對和攻擊,甚至受著同一陣營的冷槍暗箭……都使他感到無邊的孤獨和悲愴;另一方面,婚姻的束縛也讓他無比愴然。當初在日本,以為天地廣大得很,也就不怎么在意與朱安的婚姻,甚至對人說,那是母親娶媳婦??伤F(xiàn)在回來了,才發(fā)現(xiàn)天地原來那樣低窄,他才真正嘗到婚姻的苦味。盡管他一直勉強自己,對朱安以禮相待??墒?,他們之間的智力和文化差距實在太大,魯迅對她又沒有感情,稍一接觸,便會發(fā)現(xiàn)她種種缺陷,那點原來就很微弱的交流的熱情,很容易就消退下去。他對母親抱怨說:“和她談不來,……談話沒味道,有時還要自作聰明?!勗挷皇菍κ?,沒趣味,不如不談……”{3}連話都不想談,還要朝夕以對,這種處境,真可算是難捱的苦刑了。他想逃避,可是,倘不離婚,這逃避的余地也就有限,唯一的辦法,就是離家獨住,在北京紹興會館的七年間,他都是一人獨居。這種婚姻的束縛,對他造成的痛苦是可以想見的。
正因為這些痛苦的無以逃避,使得作為一個有著血肉之軀的魯迅“懷著鄉(xiāng)愁的沖動”,去尋找一個能安妥靈魂的家園成為一種完全可以理解與接受的行動,從1898年5月,他“走異鄉(xiāng),逃異地”{4},到1919年12月回鄉(xiāng)探親,這“二十年間時時記起的故鄉(xiāng)”的美麗正是撫慰他堅韌前行的綿綿動力?!肮枢l(xiāng)”這個概念所精煉蘊蓄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魯迅的血脈中已有了更深厚的沉淀。筆者認為,《故鄉(xiāng)》中的“故鄉(xiāng)”正是魯迅先生精心構建的安妥靈魂的精神家園?,F(xiàn)實環(huán)境的逼仄,自身生活的漂泊,使他不可避免地想要尋求靈魂的故鄉(xiāng),精神的庇所,而這種對有著相當溫度的“故鄉(xiāng)”的追尋,恰恰折射出魯迅內(nèi)心深處故土感的缺失已然深入骨髓。
心隨東棹憶華年
創(chuàng)作《故鄉(xiāng)》時,魯迅已過不惑之年。成熟的人生經(jīng)驗使他面對任何問題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也正因為此,他在《故鄉(xiāng)》中對精神家園的小心翼翼的護衛(wèi)便令人尤為感動。
開篇那“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當然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起的故鄉(xiāng)”,“閃電似的蘇生過來”的對于故鄉(xiāng)的記憶中有“一幅神異的圖畫”,這里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是一望無邊的碧綠的瓜地”,在這圖畫中有一個項帶銀圈的小英雄,勇敢、機靈、健康、活潑,“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一刺而不中,正可見先生對精神家園的精心護衛(wèi):在這個家園中,容不得血淋淋的殺戮,容不得凄愴的哀嚎,如果聽任生命在鋼叉上作垂死的掙扎,那順著叉柄流淌下來的生命的鮮血便會洶涌地淹沒一切價值的圣潔。這里需要對生命的關愛,不要對生的權利的摧折。“生命造得太濫毀得太濫”本已令人“凄涼與悲哀”{5},又怎可容忍在自己安妥靈魂的家園中出現(xiàn)殘酷的殺戮?小英雄的勇猛和猹的伶俐都是為了使得畫面更具生氣與活力。那“一輪金黃的圓月”的美麗的光芒籠罩的淡淡的純凈與平和,正是那寂寞的靈魂所渴望漂泊于其中的意境。
這樣的意境,次年又在魯迅的作品《社戲》中以更富有詩意的畫面出現(xiàn)了。在《社戲》中,“迅哥兒”到魯鎮(zhèn),和小伙伴們一起,騎牛,釣蝦,其樂無窮,月夜,少年們還乘著大白魚似的航船、“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穿行在淡黑的連山、撲面的水汽、朦朧的月色之間,感受到“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的沉靜與柔和,連戲臺在月夜中也“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月光又顯得格外皎潔”,橫笛那樣的“宛轉、悠揚”,這一切的一切,讓“我”流連忘返。以這種清新自然的筆調、對故鄉(xiāng)充滿深情的描述,是對那飽經(jīng)流離漂泊之苦的靈魂難得的安妥與撫慰。
魯迅這一代知識分子:他們或因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農(nóng)村社會所擠壓、拋棄,走投無路,或為“歐風美雨”所帶來的西方現(xiàn)代文明所吸引,或為“人”生來俱有的對于“未知世界”的神往和“飛向遠方”的“夢”的驅使,紛紛“走異路”,因此,當“我”這一代知識分子“離鄉(xiāng)而去”,他們實際上是實現(xiàn)了某種精神的蛻變,即在價值觀上告別了“故鄉(xiāng)”以及與之相聯(lián)的一整套生活的經(jīng)驗,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但是,現(xiàn)代都市(特別是舊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現(xiàn)代都市)卻沒有提供給他們理想(夢幻)中的精神樂園,如《故鄉(xiāng)》中所寫,“我”依然為生活“辛苦展轉”,并無以擺脫孤獨、寂寞等精神痛苦,于是,被“人”的“歸根戀土”的情緒所蠱惑,做起“懷鄉(xiāng)”之夢。
可惜,這終究只是“心理的故鄉(xiāng)”,正如魯迅后來所說:“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一生,使我時時反顧?!眥6}溫暖的故鄉(xiāng)的影子越是那樣遠不可及,無跡可尋,靈魂深處的渴盼與追尋便越是層現(xiàn)疊出。
但過于強大的現(xiàn)實使魯迅先生不得不從“心理的故鄉(xiāng)”中驚醒過來,“直面慘淡的人生”,無疑,“現(xiàn)實閏土的故事”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幫助“我”完成了“現(xiàn)實”與“幻景”的剝離,“閏土”一聲“老爺”,“使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終于從“幻覺”的世界回到了“現(xiàn)實”,并進而感到了被“隔成孤身”的“非常氣悶”與“非常的悲哀”,這是一種因“希望”的破滅而愈發(fā)沉重的深刻的精神痛苦,在苦苦追尋中恍惚可見,清醒過來方知是海市蜃樓的難以言說的傷痛?!吧胶悠扑轱L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西方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裹挾著政治與經(jīng)濟文化的侵略洶涌而來,處在舊中國這一間“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中的魯迅,無力使自己抽身而退,便只有負痛掙扎。這樣,我們在《故鄉(xiāng)》中便會看到,“我與閏土”疏離之后,“宏兒與水生”又自然而及時地相識相交起來。“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這一句話幾近于宗教般虔誠的祈禱。因為這些孩子便是未來,便是希望,便是所有愛與美、善良與友誼的象征與載體,失去他們便失去了一切,因而對他們的真誠的祝福與祈禱,實際上也正是對“心理的故鄉(xiāng)”一種護衛(wèi)——要讓家園的神圣價值溶進這些孩子們的血脈中去奔騰,以永葆家園的純凈與延伸。這種理想主義極濃的描述在魯迅已屆四十的時候仍反復出現(xiàn),這里既有一種對“失樂園”的惆悵與痛苦,又有一種力圖永葆原初的辛酸與掙扎,而這種掙扎背后,也正是魯迅時常凸顯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
這個存在于靈魂深處的故土感與中國文化史上太多的寂寞的靈魂所感受的是一脈相通的。社會昌旺如大唐,這種純凈、平和中的寂寞也是不乏其例的。幾經(jīng)沉浮的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山莊,所作詩歌以恬靜自得、精神解脫的格調傳世,但是,仍有些蛛絲馬跡間或流露,譬如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碑嬅嫔纤坪醪恢圹E,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huán)境的寂寞感。灑脫不羈如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鼻逵钠届o的背后,又何嘗不是深深的寂寞?即便平和的白居易,其《村夜》讀來又是怎樣的感覺?“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贝笞匀幻谰叭绠?,也許會讓白樂天暫時忘卻自己的孤寂??墒牵虑椴⒎窃O想的如意,美好的夢想隨風而去,自有無端的寂寞和悲哀:“一個人做到只剩下回憶了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罷……”{7}自然,魯迅并不會無聊至此,他只是太累了,甚至有幾分茫然之感。不管當初他是怎樣想逃離故鄉(xiāng)的,一旦離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他還是滿心凄苦。魯迅到南京不久,就這樣向家中的兄弟描述旅中的感受:“斜陽將墜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xiāng)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xiāng)之語,一念及家鄉(xiāng)萬里,老親弱弟……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遏?!眥8}二十年后,他回憶這離鄉(xiāng)的情形:“好。那么,走罷……S城人的臉早經(jīng)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偟脤e一類人們?nèi)?,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9},語氣間似乎充盈著一種主動與紹興城決絕的意味??杉氉x他的那些詩文,卻更強烈地感受到他心境的另一面,他一面想逃離故鄉(xiāng),一面又為離開故鄉(xiāng)的寂寞和孤獨所苦。奔赴新世界的興奮與激動是容易過去的,新生之路的無從尋求更容易使人疲憊。路途茫茫,就不能不時時回眸故土,呻吟出失群的凄涼。
精禽夢覺仍銜石
當年歲漸長,人事更迭,滿腹的凄涼已漸漸不能直言傾訴而又無法壓抑時,他舉起了手中的筆,投身到啟蒙運動中來,他不能像那些傳統(tǒng)的文人那樣“對于人生——至少是對于社會現(xiàn)象,向來就多沒有正視的勇氣”,他呼吁“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于是,我們在《故鄉(xiāng)》中看到,當那漸離故鄉(xiāng)的潺潺的水聲拍打著“我的思緒”時,那種遠離家園的剝落的痛苦與渴望延伸的韌性交織在一起,“我想:我與閏土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要像我……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笨嗫嗟淖穼さ墓枢l(xiāng)已面目全非,這是令人痛心的,但并不令人絕望,因為還有新的生活,還有“我與閏土”這一代人“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這種表達使這篇小說再添一層理想主義的色彩,也可深察這位大師的內(nèi)心世界的止水與狂瀾。
“一輪金黃的圓月”輝映著“海邊碧綠的沙地”,這是留在心中的永遠的故鄉(xiāng)。即使不得不離開,也是有最美的希望留存的。“其實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边@是痛切之余的自我安撫與慰藉,也是自我告誡與鼓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戰(zhàn)士舐干了血跡與淚痕繼續(xù)前進的堅韌。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海邊沙地惹愁思??傆^《故鄉(xiāng)》,我們看到了魯迅對故鄉(xiāng)的孜孜以求,追尋——暫得——離去,這三部曲鮮明昭示了魯迅故土感的缺失,也昭示了魯迅精神層面中最為重要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
(責任編緝:趙紅玉)
作者簡介:藍士英,江蘇技術師范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講師。
①②④魯迅.自序[J].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頁。
③薛綏之主編.魯迅生平史料匯編 (第三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5頁。
⑤魯迅.兔和貓[J].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34頁。
⑥⑦魯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1頁。
⑧魯迅.集外集拾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495頁。
⑨魯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