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的區(qū)別及其中文譯名

2008-12-08 08:09王祺
中國科技術語 2008年2期
關鍵詞:古生物學古生物化石

王祺

一 引言

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古生物學名詞》[1]中都稱為“古生物學”。從構詞法的角度看,這似乎無可非議(palaeontology源于希臘詞palaios古代的+ontos生物+logos論述;palaeobiology源于希臘詞palaios古代的+bios生命+logos論述)。作者查閱了近三十年國內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和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的中文譯名很不一致(見表1)。本文擬從古生物學發(fā)展史的角度討論這兩個名詞的區(qū)別及其中文譯名。

二 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的發(fā)展簡史

palaeontology一詞最早由法國人de Blainville于1825年采用,代替當時的同義名化石學oryctology,專指生物化石的研究,[2]也有說法是de Blainville和Fischer von Waldheim始用于1834年[注]參考《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網絡版(http://www.1911encyckopedia.org/Palaeontology)。。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標志著生物進化論的誕生,最終促成了古生物學palaeontology從廣義的博物學中分離出來,它是古生物學形成和發(fā)展的第一塊重要的里程碑,[3]使古生物學成為一門專門研究地質時期生物界及其發(fā)展的科學,其研究內容側重于化石分類和形態(tài)描述,所以通常稱之為描述古生物學或傳統(tǒng)古生物學。1969年開始興起的板塊構造學說是古生物學發(fā)展的第二塊重要的里程碑,[3-4]反映了古生物學開始由積累資料的描述性階段向綜合性方向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以分類描述為主的基礎上,開始從經驗性學科向理論性學科轉化,[5]逐漸形成能與生物學相互比較、相互補充的palaeobiology。

palaeobiology一詞最早由奧地利古生物學家Othenio Abel于1911年在PrincipleofPalaeobiologyofVertebrates中提出,其含義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旨在闡明化石生物的適應、生活方式和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6]如上段所述,這個分支學科直到20世紀70年代之后才發(fā)展成熟和興起,它主要包括化石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Ecology)、演化理論和分子古生物學4個方面的研究內容。由于palaeobiology注重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化石,即以化石為研究材料的生物學,故有人稱之為純古生物、化石生物學或現(xiàn)代古生物學(見表1)。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Gould[7]將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之間的關系表達為palaeontology + Ecology = palaeobiology。

表1 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的中文譯名

注:“—”表示未提及。

近來,謝樹成等[20]提出古生物學經歷了從palaeontology到palaeobiology,再到geobiology的發(fā)展歷程。最終,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強調了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相互交叉滲透。

三 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的中文譯名商榷

綜上所述,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這兩個名詞的含義是有區(qū)別的。它們雖然都是以化石為研究對象,但是前者側重分類描述、地質學和定性綜合研究,屬于經驗性較強的學科,后者則注重進化理論、生物學和定量分析研究,屬于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瀏覽兩個著名的古生物學領域的雜志Palaeontology(英國)和Paleobiology(美國)上刊登的論文,就很容易領悟出上述的差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英文名為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1951年成立),其下屬的現(xiàn)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英文名則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2001年成立)。從這兩個英文名中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的使用,可以領略到中國的傳統(tǒng)古生物學也正在向現(xiàn)代古生物學轉變。

2006年6月19日,第二屆古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成立會議,計劃在《古生物學名詞》[1]第一版的基礎上對古生物學名詞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重點補充和必要的注釋,統(tǒng)一有關術語的使用,重點反映當前古生物學研究的新進展和現(xiàn)狀。Palaeontology作為“古生物學”的中文譯名使用在先,且由來已久,宜仍保留,而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兩個名詞的中文譯名也不宜重名,以免混淆。因此,筆者建議在新版的《古生物學名詞》中應該對palaeontology和palaeobiology兩個名詞的中文譯名有所區(qū)別,前者譯作“古生物學”,后者可譯為“化石生物學”或“現(xiàn)代古生物學”。

參 考 文 獻

[1]古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古生物學名詞1990.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2]門鳳岐,趙祥麟.古生物學導論.第二版.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3]舒德干,陳苓.當代古生物學新進展及發(fā)展方向.西北大學學報,1993,23(2):177-188.

[4]秦洪賓,張永輅,趙祥麟,等譯.古生物學百科全書(上、下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5]戎嘉余,方宗杰.理論古生物學.地球科學進展,1993,8(4):74-76.

[6]Kutschera U. Palaeobiolog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scientific discipline.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07,22 (4): 172-173.

[7]Gould S J. Palaeontology plus ecology as palaeobiology. In May R M,ed.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ndedition). Oxford,London,Edinburgh,Boston,Melbourne: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81:295-317.

[8]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地史學教研室.古生物學(上、下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

[9]門鳳岐,趙祥麟.古生物學導論.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10]何心一,等.古生物學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11]武漢地質學院外語教研室.英漢常用地質學詞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12]張永輅,劉冠邦,邊立曾,等.古生物學(上、下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13]何錫麟.普通古生物學.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89.

[14]戎嘉余,方宗杰,吳同甲.理論古生物學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15]齊格勒.現(xiàn)代古生物學導論:綜合古生物學.趙祥麟等,譯.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16]穆西南.古生物學研究的新理論新假說.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7]何心一,徐桂榮,等.古生物學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18]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英漢古生物學詞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19]杜遠生,童金南.古生物地史學概論.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0]謝樹成,龔一鳴,童金南,等.從古生物學到地球生物學的跨越.科學通報,2006,51(19):2327-2336.

猜你喜歡
古生物學古生物化石
漫談古生物學研究中的黑科技
迄今世界最大的企鵝石被發(fā)現(xiàn)
琥珀——古生物的水晶棺
虛擬古生物學:當化石遇到X射線成像
中國古生物學會:風雨兼程九十載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zhàn)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zhàn)
我的古生物博物館之行
古生物博物館的紅五月
化石
石城县| 黎平县| 盖州市| 两当县| 武宣县| 利津县| 石家庄市| 中西区| 修文县| 怀来县| 醴陵市| 东乌| 平阳县| 澄迈县| 正安县| 运城市| 富裕县| 萍乡市| 天等县| 察雅县| 荃湾区| 忻州市| 延吉市| 东海县| 突泉县| 呈贡县| 昌乐县| 佳木斯市| 武山县| 新宁县| 柘荣县| 中西区| 梁山县| 嘉荫县| 台北市| 宜兴市| 全州县| 大新县| 息烽县| 多伦县| 资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