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考點精講]
一、主謂之間須停頓。例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這兩句應讀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因為這兩句的主語分別是“七八個星”和“兩三點雨”,謂語分別是“天外”和“山前”。在“星”和“雨”后作短暫停頓,能顯示出句內(nèi)的主謂層次結(jié)構(gòu)。再如:“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也應讀成“斷腸人/在天涯”。
二、動賓之間應停頓。例如:“問今是何世”(陶淵明《桃花源記》),應該讀成“問/今是何世”,因為這句話的動詞是“問”,“今是何世”為“問”的賓語,即問的具體內(nèi)容。這個賓語的結(jié)構(gòu)為主謂短語,如果讀成“問今/是何世”,就改變了句子結(jié)構(gòu),讀破了句子。
三、動補之間有停頓。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此句應讀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再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此句應讀成“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兩句均為介賓短語作動詞的補語,讀時要注意動詞與補語之間的停頓。
四、名詞作狀語時的停頓。名詞作狀語是古漢語語法特點之一,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語之間不應該割裂開來,而應該連讀。例如:“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齡《狼》),此句應該讀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讀成“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變了,根本不合文意。
五、句子成份省略處要停頓。例如:“上使外將兵”(司馬遷《陳涉世家》),此句應讀成“上使/外將兵”,“使”后省略了“之”,指扶蘇。又如:“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此句應該讀成“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均省略了“鼓”。這些省略句子成份的地方都要作短暫停頓。
六、句首發(fā)語詞的停頓。所謂發(fā)語詞是指用在句首用以引發(fā)議論的詞。最常見的發(fā)語詞是“夫”,讀時應在此后作停頓,以表示下文將要引發(fā)議論。如“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中考鏈接]
1.( 2008黃石)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今齊 地 方 千 里
2.(2008 浙江)用“ / ”給下面的文字斷句(斷三處)。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則 又 為 羆 虎 亦 亡 去。
3.(2008大連)給下面的句子用“/”斷句。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師 公 孫 賈
4.(2008沈陽)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于 是 乎 處 不 重 席 食 不 貳 味 琴 瑟 不 張
5.(2008百色)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節(jié)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6.(2008雅安)選出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
A.巴東山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B.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D.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7.(2008資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一句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是正確的。
B.“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義是“交錯相通”,今義是“運輸事業(yè)的統(tǒng)稱”。
C.“餓其體膚”中的“餓”應該譯成“使……挨餓”,而“勞其筋骨”中“勞”的譯法卻與它不相同。
D.“甚矣,汝之不惠”一句,直譯應將“甚矣”移至“汝之不惠”后面,即譯成“你不聰明太過分了”;如果意譯,則譯成“你太不聰明了”。
8.(2008廣州)選出下面句子朗讀節(jié)奏不恰當?shù)囊豁棧?)
A.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B.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C.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參考答案]
1.今齊地 / 方千里 2.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3.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4.于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D7.C 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