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云
全球變暖的成因在全世界幾乎是家喻戶曉,人們從主流科學家的許多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和科學文章中得知全球變暖的因果關系:人類在工業(yè)化進程中產(chǎn)生了大量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將給人類帶來種種威脅,如物種減少或滅絕,糧食歉收,海平面上升,人類因氣候變暖帶來的各種惡劣天氣和自然災害,如颶風、洪災而死亡等等。
但是,卻有人提出反主流的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全球變暖并非人類的責任,而是地球氣候變化自有的歷史規(guī)律。
聽一聽不同意見
在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yè)委員會提出人類行為對地球變暖負有主要責任的觀點之時,也有研究人員對全球變暖的因果關系以及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他們認為,全球變暖是不可阻擋的,而且是一種每隔一定時期就會出現(xiàn)的周期現(xiàn)象。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座教授、氣候專家林森于2007年在《華爾街日報》發(fā)表兩篇文章,指出科學界對地球是否存在變暖并沒有統(tǒng)一看法。他在演說中甚至批評全球變暖已經(jīng)成為一種宗教,信仰者根本聽不進不同意見。
加拿大的首位氣候學博士蒂莫西也持有同樣觀點,認為地球變暖還得不到有力的科學數(shù)據(jù)的支撐。他的觀點體現(xiàn)在其所寫的“全球變暖:有硬數(shù)據(jù)支持嗎?”一文中。
英國研究人員詹姆斯·拉夫洛克則提出了蓋亞理論,認為地球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有機整體,并作為一個具有自我調節(jié)功能的系統(tǒng)而進化。最有力的證據(jù)之一是,自地球形成以來太陽光照增加了30%,可化學性質并不穩(wěn)定的地球大氣層仍然基本保持不變。
綜合所有與主流學界不同意見的科學家的觀點可以表示為:地球氣候本身就存在周期性的變化。雖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極冰蓋持續(xù)縮小,但這可能是因為地球在向下一個冰期過渡所產(chǎn)生的自然現(xiàn)象。因為過去的研究發(fā)現(xiàn),因太陽活動規(guī)律性變化導致過歷史上4次冰期,而每一次的過渡期都存在升溫現(xiàn)象。例如,17世紀地球經(jīng)歷了一次小冰期,19世紀、末以來地球溫度的上升不過是這次小冰期的結束。
而且,造成地球溫度上升的因素很多,包括太陽的活動甚至宇宙射線的變化等,需要認清人類活動是否真的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有些科學家還認為,人類根本沒有能力影響大自然的變化。2007年3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還播出了紀錄片《全球變暖大騙局》,通過對多名氣象學家的采訪,認為地球變暖并非人類活動所致,太陽活動才有可能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最近,美國S0弗雷德·辛格和丹尼斯·T·艾沃利的新著《全球變暖——毫無由來的恐慌》又被翻譯成中文引介到中國,作者把上述研究人員否定全球變暖是人為因素的觀點系統(tǒng)化、全面化,甚至理論化了。聽聽這些不同于主流學界的觀點也許對人類并非沒有益處。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這些非主流的聲音不認同主流的觀點,但也與主流的聲音有一致的地方:人類要有所作為去保護地球生態(tài)。那么,這些非主流觀點的證據(jù)何在?
1500年的周期和太陽活動
否定全球變暖以及全球變暖是人類造成的重要證據(jù)有很多,包括地球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和太陽活動。
有證據(jù)表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只不過是一個次要角色,如果追溯有100萬年氣候變化的歷史進程就會發(fā)現(xiàn),溫和、適度的全球變暖只是1500年(加減500年)氣候周期中自然變化的一部分。這個結論來自1984年丹麥的威利·丹斯加德教授與瑞士的漢斯·奧斯切格教授的研究。
他們首次公布了格陵蘭島冰芯的氧同位素研究內容。這些冰芯提供了一套地球25萬年氣候變化的歷史檔案。研究人員比較了氧18和氧16同位索的比值,這種比值可以用來顯示降雪時的氣溫。本來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來找到冰期史上著名的9萬年冰期和間冰期的證據(jù)。但是他們卻發(fā)現(xiàn),在冰期和間冰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溫和的氣候周期。這一周期大約每隔2550年發(fā)生一次,但后來很快又評估為1500年(加減500年)。
此后,丹斯加德和奧斯切格又找到了大量證明1500年周期的證據(jù)。蘇聯(lián)于1957年12月6日在南極建立了東方站,位于南極大陸東部的冰川。1987年東方站取出的冰芯顯示了過去40萬年里存在1500年的氣候變化周期。通過對廣布在北大西洋、南大西洋、馬尾藻海和阿拉伯海等海域中的海底沉積物研究,也證實存在1500年的氣候變化周期。從北半球的愛爾蘭和德國,到南半球的南非和新西蘭,均發(fā)現(xiàn)有溶洞石筍證據(jù),證實了現(xiàn)代暖期、小冰期、中世紀暖期、黑暗時代(歐洲中世紀的早期)、羅馬暖期以及羅馬暖期來臨之前未被命名的冷期等氣候變化周期。
由于發(fā)現(xiàn)了地球氣候變化的1500年周期,丹斯加德、奧斯切格和法國極地技術研究所負責人克勞德·洛里斯三人共同獲得1996年的泰勒環(huán)境成就獎(國際環(huán)境科學的最高獎)。正是這三名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為政府及公眾科學認識現(xiàn)代氣候變暖提供了證據(jù)支持,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
根據(jù)這個發(fā)現(xiàn),無論二氧化碳的濃度是偏高還是偏低,氣候變化總是粗略地按著時間表周期性地出現(xiàn)。而根據(jù)1500年周期,在過去150年,地球進入了一個溫和的氣候溫暖期,而且這一溫暖期將持續(xù)幾百年時間。所以,現(xiàn)在人類面臨的地球變暖是一種正常的周期現(xiàn)象。正因如此,難道擔憂地球變暖我們就得放棄使用化肥、汽車和空調嗎?難道擔心全球變暖,就得放棄在20世紀已經(jīng)取得的先進科學技術嗎?而這些科學技術曾使人類的壽命整整延長了30年。
當然,與1500年周期相關的證據(jù)是太陽活動影響氣候,如太陽黑子的輻射。古海洋學家杰勒德·邦德在2001年11月16日的美國《科學》雜志發(fā)表的一份報告闡明,在過去的1.2萬年里,北大西洋北部氣候隨著太陽活動的消長已經(jīng)發(fā)生了9次冷暖更替。一些科學家認為,杰勒德·邦德等人的數(shù)據(jù)十分充分且令人信服地解釋了這樣的假說:從上一個冰河時代以來,包括17世紀的小冰期,太陽活動主導著地球大約1500年的氣候波動周期。
反駁溫室效應理論
按照非主流科研,人員的觀點,全球變暖不僅與人類無關,而且全球變暖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溫室效應理論也漏洞百出。
例如,根據(jù)溫室效應理論,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將吸收更多的地球自身的熱輻射,致使底層大氣氣溫變暖,并最終導致地球表面氣溫上升。但是,自1940年以來,盡管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地球的氣溫也只是稍微地變暖。所以,這提示,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
溫室效應必定是非常小的,以至于它幾乎威脅不到地球或人類。主要的事實還來自于下面一些研究。
地球衛(wèi)星和高空氣球氣象數(shù)據(jù)證實,在低層大氣并沒有因為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獲得額外的熱量。人們很難知道高度易變的地球表面的變暖到底有多快,但它變暖確實比二氧化碳聚集區(qū)的低層大氣要來得快。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jù),表明二氧化碳并非導致氣候變化的首要氣候變化因素。
同時,南極冰芯還告訴人們,地球的氣溫與二氧化碳水平的關系可追溯到過去的3個冰期和全球暖期。然而,二氧化碳一直是一個滯后的氣候指示器。在其濃度上升了800年后,氣溫才會變暖。這個證據(jù)也有力證明,二氧化碳并不是最近氣候變暖的驅動力。
的確,蘇聯(lián)的南極東方站分析了分離出的百年冰芯材料,證明氣溫與二氧化碳濃度有很大關系,即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氣溫也上升,反之亦然。因此,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等人都據(jù)此預測到一個十分溫和的未來,因為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將持續(xù)上升一段時期。但是情況并非如此簡單。
對蘇聯(lián)東方站數(shù)據(jù)進行更短時間(10年而非數(shù)百年)的分析卻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情況。來自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休伯圖斯·費舍爾和他的研究小組在1999年第283期的美國《科學》雜志上報道說,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滯后于氣溫變化的時間為400~1000年。換句話說,二氧化碳變化與氣溫升高之間的因果關系應該顛倒過來,是由于氣溫變化引起了二氧化碳升高,而非二氧化碳升高引起氣候變暖。
費舍爾的研究小組還證明,當海洋和大氣變暖時,海洋便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這會促使陸地上更多的樹木和植物生長。樹木和植物吸收了二氧化碳,便將它納入更多和更大的根系和樹干,以及在茂密的草原下吸收更多的土壤碳。
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尼古拉斯·卡萊對南極冰芯中的氬同位素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認為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滯后于氣溫升高的時間間隔應當是200~800年。他的結論是:這證實了在冰川消融時期,二氧化碳并非驅動氣候系統(tǒng)的原始驅動力。
其他論點和論據(jù)
還有其他大量的事實說明,人類歷史上的冷暖交替是有自身規(guī)律的,而且地球也忠實地記錄了過去氣候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所以,人類不必對全球變暖的種種預言有所擔心和恐慌,例如,海平面將上升、洪水和毀滅相伴;數(shù)百萬野生動物將永遠消失;氣候變暖將導致饑荒、干旱和數(shù)百萬人將死于氣候變暖等等。而且,有的研究人員認為,為免于全球氣候變暖后果的《京都議定書》將以失敗而告終。
《全球變暖——毫無由來的恐慌》的作者稱,寫作此書是建立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并非臆測和假說。但是,寫作此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挑戰(zhàn)主流學界的理論和觀點,而是要弄清“地球變暖的原因以及變暖的幅度”。而且作者也指出,盡管有許多科學家認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可能會有危險的觀點,但也有相當多的氣候學家對建立在計算機氣候模型上的溫室效應理論表示懷疑,因為這種模型并不能反映真實的氣候狀況。
許許多多科學家的研究工作證實了1500年的氣候變化周期的存在。但全球變暖的倡導者卻經(jīng)常宣稱這沒有“科學共識”。但是,共識對科學來說并不重要。伽利略可能是他那個時代唯一相信地球繞太陽運轉的人,但是他就是正確的!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科學就是對反對觀點的不斷爭論和試驗,直到最終被證實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段話對于人們了解氣候變化的非主流觀點至關重要,也是今天為什么要關注主流科學家或主流觀點之外的反對溫室效應理論觀點的最根本原因。正因為有不同意見,即使這些非主流的意見是錯的,也能促使我們更加全面地審視今天的溫室效應理論,不斷地修改和健全這個理論,直到出現(xiàn)更有說服力的理論和論據(jù)。而另一方面,科學的發(fā)展也會提出新的證據(jù),說不定堅持氣候變暖是地球自身的規(guī)律而非人類所造成的觀點的人,在將來真的可能成為新時代的伽利略呢!
當然,無論是否贊同非主流科學家的觀點,他們的觀點都有大量的事實、研究結果作基礎和依據(jù)。如果能駁倒他們的種種科學研究的結論,也就是科學大踏步地向前跨越了一步。這應當是我們共同的心愿。其次,即使認為氣候變暖是地球自身的規(guī)律而非人類造成,也不妨礙我們所有人為保護自身棲息的家園而做出應有的努力,例如堅持種種良好的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的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