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之
從名校退學的“壞小子”
小類是在平安夜降生的,所以他常常笑稱自己是圣誕老人送給世間的禮物。小類原名叫葛亮,如果他不說,誰也猜不到他起“小類”這個名字的原因——類字倒過來就是大米,他說自己是因為愛吃大米,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的,理由簡單得簡直讓人無法相信。
小類出生在安徽合肥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父母特別重視對他的早期培養(yǎng),從四歲開始,小類的媽媽就給他安排了很多東西學,書法、國畫……也就在學這些他感興趣的課程時他還安分一些,一旦上其他課,他就像個搗蛋鬼。有一次他在英文老師家補課時,英文老師起身倒茶的一會工夫,小類居然把英文老師家的桌子給啃掉了一個角!
十幾歲時,爸媽把小類送到英國去念書,兼學習錄音。那陣子,是他最瘋狂最high的日子,購物玩樂之后跑到廣場上看搖滾樂隊的演出。提起在英國的那段日子,小類覺得于一生而言都極為重要,因為他以最直接的方式開始接觸英國文化和英式搖滾樂。那時候,小類也像模像樣地跟幾個英國嬉皮中學生組建了樂隊,不過樂器動輒幾千上萬,于是小類就開始拼命打工賺錢。
小類在英國的時光似乎就像他漸漸著迷的搖滾音樂一樣,激揚到最高點。但是突然有一天卻接到家里變故的電話,于是匆匆把手上的樂器贈送給英倫友人,連收藏了幾年的搖滾樂隊海報都來不及整理就踏上了回國的飛機。
回國之后,小類轉到安徽淮南的一所高中就讀,面對文化背景根本不一樣的國內(nèi)學生,小類漸漸變得內(nèi)向起來。因為家庭的變故,小類變得比以前懂事多了,苦讀教科書,硬是把別的學生用幾年才能學會的課程用了半年的時間補了回來。高三那年,成績榜揭曉,小類考了全校第五名,順利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大學里的小類繼續(xù)玩搖滾樂,2005年,小類正式組建了樂隊,2006年中旬,樂隊“小類與11樂隊”漸漸成型,開始走上正軌。那陣子,不斷有酒吧邀約,請小類去駐唱。也是在這時,苦悶的小類在人大實在學不下去了,因為他覺得新聞學根本不適合他,所以在充分分析了利弊,征詢了媽媽的意見之后,小類從人大退學,專職做搖滾樂。
音樂是那根通電的導線
小類有嚴重的口吃,講話的時候總喜歡低著頭,如果和一群人站在一起,他看上去總像是那個游離在外的家伙,惹不起人的注意。身邊的朋友們常常叫他“小結巴”,因為小類很容易害羞,又常常不知道如何用語言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一著急起來就會口吃,所以朋友們開玩笑的時候,總會模仿小類說話——“就就就是這個……那那你知知道了吧?”不過每當這個時候,小類常常是什么都不說,笑著安靜地走開。
他口吃的樣子誰都學得來,但是他的歌聲,誰都學不來。一旦小類背上吉他,音樂聲響起,他儼然充了電一般,渾身充滿了動感,而且在流淌的配樂里,他充滿磁性而又摩登十足的歌聲流暢、性感,絕無半點口吃。小類說沒有音樂時,他就像一個斷了電的娃娃,連說話都不順暢,但是一旦有了音樂,那就有了連通他身體每一個器官的導線。
小類對音樂的喜好近乎偏執(zhí),只要沒有工作要忙,他絕大部分的時間必定在練琴。練琴練累了,小類就開始瘋狂地看電影,他說自己的音樂靈感全部來自于電影,他尤其鐘情獨立電影,家里的影碟都是成打成打地買回來的,一買就一大捆。買回來之后,他就禁不住想瘋狂地把它們消化掉,常常是一個人靜靜地窩在被窩里,戴個低度數(shù)的近視鏡,最后看得一整天都忘了吃飯。不過電影的色調(diào)、畫面,包括故事節(jié)奏都成了他音樂的靈感來源。
于小類看來,電影所表達的東西是敏感而尖銳的,好的音樂也一樣,所以每次看電影的時候,他的身邊總會放一個筆記本,放一支筆,陌生的朋友還不知道他何以有這個癖好,但是身邊的好朋友早就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
除此之外,小類還有個嗜好,就是不管去哪里旅行,總要帶著個大大的iPod,而且夸張的是耳機還是特別配的,他說:“我的耳朵對聲音很敏感,需要全方位去接受音樂里的各種信息,以便保持全身隨時處于充電狀態(tài)。”
小類是典型的摩羯座男子,總是比身邊的同齡人看上去年輕、干凈、懂得和人相處。大學的時候,他愛上了同校的一個女孩子,那時因為之前家庭的變故,小類并沒有什么經(jīng)濟條件可以讓自己在愛情中奢靡,但是那樣清純?nèi)缢膼矍橐苍S最不關涉其他任何因素,那時,兩個人去看場電影、吃串糖葫蘆都是甜蜜的。
隨著小類的離校,那段清純的愛情也告一段落,從組建樂隊之后,小類似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研究買什么樣的吉他和設備上,或者聽點音樂,看點電影。也許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再也不會擁有一段那樣清純的愛情,但是小類希望自己能夠碰上一個善良體貼、愛音樂和電影的女孩子。
音樂是生命,電影是夢想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直接跨過‘新人這一步,這是必經(jīng)之路。”而作為新人,小類說他的任務就是做好自己!起初他和樂隊簽了經(jīng)紀公司之后,只能做一些命題音樂,在很多音樂制作人看來,也許命題音樂是一種很大的束縛。但是小類告訴自己,年輕人沒有資格選擇,需要做的只是迎接。上天會眷顧那些天才,但是機會永遠是給有力量接招兒的人?!拔也徽J為寫命題音樂是件痛苦的事情,那只是我表達自我觀點和態(tài)度的另一種路徑。不過有時候天上也會掉下餡餅,他們會把我很自由隨性狀態(tài)下寫的某一首歌當作主題歌??炭嗟暮⒆佑刑浅浴!?/p>
不得不承認小類在音樂上的天分,他從英國帶來的音樂曲風,開啟了城市“公路音樂”的新理念,他的歌被認為是“畫面音樂”;還有作品被鳳凰網(wǎng)收為主題歌。電影《飛行日記》是成龍扶植的“新電影計劃”的第一部影片,講述一群音樂少年的成長歷程,小類除了在里面客串自己之外,還包攬了電影中的所有音樂。
2007年,成龍牽著小類的手,讓全亞洲的人都認識了這個被成龍欽點為“龍少年”的男孩。2008年,他又參演了新的電影,和鄭則仕搭檔。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演員,他的演技卻讓導演倍加贊賞。他說自己是在用心詮釋每一個角色。新的電影里,他出演了一個善良的壞小子,問這個角色是不是他本人的另一種解讀,他笑著回答說,兩者有相通之處,都是不流于世俗的年輕人,有獨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電影里的人物更加倔犟,而現(xiàn)實中的小類其實是個乖巧羞澀的大男生。
“音樂是生命,電影是夢想。音樂是最本質(zhì)、最貼近我自己的東西。我希望以后可以嘗試做電影編劇、導演,至于主持,我還得再磨煉,因為嘴巴不夠快啊。我是個喜歡挑戰(zhàn)的人,所以我總愿意去嘗試。”小類一直記得成龍勉勵他的話——年輕人要多努力。如今的他還在做文化投資,除了樂隊主唱兼制作人以及演員的身份之外,小類又多了一個身份標簽——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制作人。
如今,小類的愿望就是“拍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順便音樂也自己做了”,因為他覺得電影的藝術表達形式是他最欣賞的立體和豐滿,“視覺和聽覺給了人最直觀的營養(yǎng)供給,幫助人去想象,幫助人去理解,幫助人去體驗一生之外的很多人生?!?/p>
小時候想做一名外交官的小類,也許現(xiàn)在所從事的行業(yè)是當初他自己與父母始料未及的。至于以后的以后,小類說如果有一天不唱歌了,可能會去做餐飲,把美食帶給大家也是件享受的事;或者是在沒有生活壓力的條件下,在有海的地方安逸地生活,然后在閑暇的日子里,一個人沐著海風,寫幾首舒心的音樂,背著吉他對著大海高聲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