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飛
李白是詩仙,更是偉大的月光詩仙。有學者根據(jù)《全唐詩》統(tǒng)計,李白近千首詩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僅“月”的意象就出現(xiàn)了336次,也就是說,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梢?,李白對月的熱愛。傳說他的死也是因為滿懷詩意地捉月而墜江。歷代李白圖畫中,關于李白捉月、泛月、玩月、問月者,與關于李白醉飲、扶醉、醉歸、醉臥者一樣繁多,一樣得詩仙之神采。
明月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古人曾通過“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別發(fā)出了“勞心悄兮”、“勞心慅兮”、“勞心慘兮”(《詩經·月出》)之嘆。“僧敲月下門”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睹髟潞勿ā芬浴懊髟隆毖堇[出一代又一代騷客才子的怨夫思婦之作。而“披月躊躇”、“攬月自賞”、“望月凝思”、“撫月癡想”等從古代典籍中衍生演化出來的詞語,莫不流淌著中國古人一分難釋的生命情懷。當然,月有升落,月有圓缺,月有隱現(xiàn),因而月也有了生命的誕生殞落、時間的飛逝和人生悲歡離合的意蘊。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p>
這一系列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積淀在李白心里,成為詩人迷戀月亮的文化底蘊。但是,作為天才詩人,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體向人格意志的轉變,使中國古代文學的月亮主題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李白的月亮世界,蘊藏著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正如陶淵明的“菊”、陸游的“梅”一樣,李白的“月”成了詩人理想的化身。
一、月是真摯情意
李白一生漂泊,月總是作為他的知己與之相伴。每當遠離家室、獨自漫游在外,他就不免對月頓生思家念遠之情。“天借一明月,飛來碧云端。故鄉(xiāng)不可見,腸斷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對明月而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感情深沉?!鹅o夜思》也正是這樣一首留傳千古的詠月名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靜夜思》
本詩抒寫詩人月夜思鄉(xiāng)的殷殷之情,膾炙人口,千古傳誦。靜夜客居,鄉(xiāng)情萬千,詩人只是抓住一個錯覺,即景生情,便賦就千古絕調。通篇主旨是“思鄉(xiāng)”,卻以三句寫月,雖然寫月,鄉(xiāng)情卻包蘊其中。寫月照床前,銀華滿地,烘托詩人萬里思鄉(xiāng),徹夜難眠;寫月華如霜,如夢似幻,映襯詩人愁腸百結,神情恍惚;寫舉首望月,銀輝滿空,凸顯詩人情思難平,意緒萬千。三句描月,摹色繪態(tài),形神兼?zhèn)洌擅畹貍鬟_出凄清冷落而又無限悠長的思鄉(xiāng)之情。
讀這樣的詩,一個是永恒的情思,一個是剎那的感動,既新鮮又古老,既簡單又深邃。俞樾《湖樓筆談》有“以無情言情則情出,以無意寫意則意真”之語,正可評價李白筆法,情真意切的思家念親之情,全在一輪皓皓秋月當中展露無遺。
被稱為“謫仙”的李白,常被人誤以為不食人間煙火。其實,在他身上,除了超卓不凡的英豪氣概外,還有真淳親切的世俗情懷。英雄精神和人性精神,這看似矛盾的兩面,全面地構成了李白的詩化人生。一面是蔑視王公:“天子呼來不上船”;一面是親近平民:“長安市上酒家眠”,對不入流的市井小民和勞動者表現(xiàn)了脈脈溫情。一面是“一醉累月輕王侯”,“欲上青天覽明月”,遺世獨立,傲岸不屈;一面是對朋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真摯情意。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暮春時節(jié),楊花已隨風飄零落盡,似乎在叫著“不如歸去”的杜鵑一聲一聲地悲鳴。在這花鳥悲春的時候,又怎忍心聽到王昌齡被貶謫到比湘黔交界的五溪還遠的龍標縣?一經落花啼鵑的點染,人間悲便與天地悲渾融為一,變得非常浩渺蒼茫了。
在人與天地渾融中,水到渠成地生發(fā)出一種超常規(guī)想象:“我寄愁心與明月”。愁心是可寄的?明月也能當郵差嗎?在心理時空中,這些在現(xiàn)實時空中不能設想的事情,也可以設想了。而且一經設想,就妙趣橫生,明月寄愁比起用俗了的魚雁傳書來,又省卻了多少山水阻隔,而且抒寫友情,又考慮到接受這份感受的對方的情趣。明月寄情,到底包含著有如明月的高風亮節(jié),而且王昌齡的七絕往往能妙用明月意象,比如他寫邊塞,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名句,寫送友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的譬喻。因此當李白借明月寄愁思的時候,這位“詩家夫子王江寧”也就心領神會,于心怦然了。明月西沉,本是自然現(xiàn)象,但是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情無知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也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月是多么地有情啊!從“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的明月可賒,到“我寄愁心與明月”的明月可以寄愁,在這種奇幻的人月默契中,詩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富有魅力的感覺世界,即與天地萬象共享生命,共享感情。
二、月是精神家園
詩人之戀長空皓月,不僅因為它有照見故土友人的情思,而且因為它高潔脫俗,純凈透明。大凡高于世俗的天才,往往只能做孤獨的高蹈者,只能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天地之間,只有明月與李白的心最為接近。古希臘神話中,美少年那客索斯拒絕無數(shù)少女的愛情,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李白在月亮之中看見了自己:同樣的孤高,同樣的透明,同樣的純凈。詩人本無機心,月亦如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月下獨酌》(其一)
此詩寫于天寶三年,當時李白供奉翰林,因人進讒言而被唐玄宗疏遠,“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他無處訴說,只好借月下賦詩抒發(fā)內心的苦悶情緒。
詩一開始,詩人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huán)境中。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詩人絕不是找不到人一起飲酒,只是世人過于庸俗穢濁,不配與他對飲;只有那天上明月方堪為友。這正是超凡脫俗的天仙之想。于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孤獨中的歌舞何嘗不是一種高蹈輕揚的人生態(tài)度。跳舞是飛騰的準備,超越是戰(zhàn)勝人生悲劇的保證。這是詩人在同人生的痛苦作戰(zhàn),是具有酒神精神的李白在跳著舞越過人生大地上的沼澤和悲愁。伴隨李白的還是那一輪皎潔出塵的月亮。
三、月是哲理思考
詩人在與天地萬象共享生命和感情的同時,進而與天地萬象共享歷史哲學或時間哲學的精神探索。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若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青輝發(fā)。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把酒問月》
悠悠萬世,一輪皎潔的明月長掛碧天,盡情地流瀉著茫無涯際的清輝,它暮升曉落,與人總是若即若離。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面對亙古如斯的明月,詩人不覺感慨頓生,故而停杯問之。將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引發(fā)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對宇宙的浩瀚無際、時空的蒼茫無限的感嘆與人生的短暫渺小的人生課題擺在了月亮與讀者的面前。今人看不到古時的明月,古時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這就給人帶來不能與月長伴相守的遺憾。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說的這個道理。雖年年歲歲“月”相似,卻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流水一般,顯得短暫而渺小,只有那明月、那宇宙才是偉大而永恒的存在。詩人以月作為人生的參照物,通過對月之永恒無限的深邃的哲學思考,表達了對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戀之情,表現(xiàn)了對人生理想、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參見李軍《論李白詩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蘊》,2003年第4期《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詩里既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詩意感傷,又有曹操《短歌行》的烈士慷慨,更有詩人自己對生命對生活的殷殷珍重。詩人將哲理的思考與對月的形象描繪有機地結合并高度地統(tǒng)一、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詩的主題發(fā)軔于情感,凈化于審美,升華于哲思,構成其不朽的藝術價值。
此外,李白的詠月詩還常常表達閨思、懷古等主題。代表作有《古朗月行》、《長相思》和《月夜金陵懷古》、《蘇臺覽古》等。以上舉例未必能概括李白筆下月光世界的全貌,卻也可以從中看出其基本的特點了。
總的說來,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片純凈透明的世界,是一個遠離喧囂塵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永遠是那樣空靈而靜謐,親切而純潔。
(作者單位:北京市立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