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課文鏈接
巴金常說自己是“五四的兒子”。《新青年》是他最熱愛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懷著一顆戰(zhàn)栗求助的心寫信給《新青年》的編者陳獨秀,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寫信。最終,他沒能等來回信,這是他少年時的一個挫折。
1928年8月,巴金在法國寫成了第一部小說《滅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這個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學(xué)的中國同學(xué)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殺,為紀(jì)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為他剛譯完克魯泡特金的著作。這就是“巴金”筆名的由來。
1931年,《家》最初在《時報》上連載時以“激流”為題,書名、作者都被套了紅,版面上還用突出大字介紹作者是“新文壇巨子”??墒切≌f刊出的第二天,巴金就接到了大哥李堯枚服毒自殺的噩耗,這促使他重新調(diào)整了小說的構(gòu)思——大哥成為小說的主角,高覺新的原型。
1952年,巴金作為赴朝創(chuàng)作組組長來到抗美援朝前線。巴金在前線備受關(guān)照,他覺得盛情難卻同時又非常不安。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常送來煙、白糖、奶粉等物品,他借口感冒沒好索性戒煙。巴金這一時期的小說《團(tuán)圓》被改編為電影《英雄兒女》。
1981年,有記者訪問巴金,看見到處都攤著書,老人正忙著整理。問他在做什么,巴金撫摩著書答:“我在做身后事……就是把這些書整理出來,捐出去,死后就沒法做了。”問他為什么不讓別人代勞,他說,要分類,別人不曉得有哪些書。1982年,搬書的人來了,巴金靜靜坐在樓梯邊一張老式木椅上,默默送別這些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朋友”。
21世紀(jì)中學(xué)生作文·高中教師版200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