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啟陣
在中國悠久的飲酒歷史上,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和唐朝長安的“飲中八仙”無疑是最為著名的兩個文人飲酒群體。
“竹林七賢”的名稱先后見于《三國志·魏書》、《竹林七賢論》、《魏氏春秋》、《水經注》、《世說新語·任誕篇》等文獻。這些文獻中記載的七位人物(嵇康、阮籍、山濤、阮成、向秀、劉伶、王戎)雖然沒有分歧,但對于“竹林七賢”名目來歷的說明卻略有不同?!度龂尽?、《魏氏春秋》、《水經注》只說“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沒有說到飲酒?!妒勒f新語》卻強調了他們的飲酒,“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歷代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關于此題材的繪畫,早在東晉、南朝時就已經非常流行。1960年至1968年在江蘇南京、丹陽等地發(fā)掘的幾座這個時期的古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五套《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的壁畫像。榮啟期是漢代高士,他之所以被拉進魏晉“竹林七賢”行列,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事跡相近和追求人物偶數(shù)對稱之美。
根據(jù)《南史·齊本紀·廢帝東昏侯》中的記載,南齊宮廷中也有關于七賢題材的壁畫;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東晉的顧愷之、戴逵、史道碩,劉宋的顧景秀、陸探微、宗炳,南齊的毛惠遠等人都畫過《竹林圖》或《七賢圖》;唐宋至元明,很多著名畫家也都畫過這一題材。繪畫中的“竹林七賢”大多以幽篁細竹為背景,七位名士或獨坐飲酒、彈琴,或二三共坐,相與對弈,身邊有童仆,有酒壺,名士頹然自放的神情舉止自是酒后作派。
有這么多的文獻記載和繪畫作品流傳,自然使人相信:“竹林七賢”是一個確實存在過的、有組織的名士飲酒群體。但根據(jù)一些學者的考證,這只不過是當時或后代的人們根據(jù)他們的思想或愛好的相似性,把他們強拉到一起組成的一個群體,屬于被追認的組織,是不曾真實存在過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一是因為“七賢”之名始于晉朝中期,并非他們生前已有;二是山陽故居本無竹林(何啟明《竹林七賢研究》)。陳寅恪先生也有如下一番闡述:“竹林七賢都是清談的名士,之所以取名七賢,系來自《論語》中‘賢者避世,作者七人之語。這也是東漢以來名士以數(shù)字標榜的傳統(tǒng),如同三君、八廚、八及之類。后來佛教僧徒探討佛理蔚成風氣,于是比附中西典故以成此名。所謂竹林,應該是取義于佛教經典的Venuvena(竹林精含)一詞,并非其地真有竹林,然后有七賢游戲其下?!端涀ⅰ房甲C竹林古跡,純屬附會。還有,南京、丹陽一帶發(fā)掘的東晉南朝古墓壁畫中,不但人物有八個,背景也沒有竹林,每個人物之間均以樹木相隔。”
后人之所以樂于把七賢組織為一個群體,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宣揚玄學,秉承老莊,已經被人們神化,成為了具有道教意義上的宗教偶像。
原來,眾多的畫像也是為了崇拜需要而產生的。
與“竹林七賢”一樣,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長安的“飲中八仙”(又叫“醉八仙”)也是經他人牽扯在一起的非真實的飲酒群體。這個他人不是別人,正是著名詩人杜甫。
杜甫《飲中八仙歌》一詩,專門描寫了曾經在長安活動過的八位酒徒醉酒之后的生動形象: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賀知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李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李適之)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崔宗之)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蘇晉)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張旭)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焦遂)
杜甫的詩寫得太好了,“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王嗣奭《杜臆》),“似頌似贊,只一二語,可得其人生平”(楊倫《杜詩鏡銓》引李子德語)。八個喜歡飲酒的人,被杜甫的一支生花妙筆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人人喜愛,過目難忘。
后來,便有一些史家信以為真,竟煞有介事地記載起“飲中八仙”的故事,如《新唐書·李白傳》就記載:“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更有不少畫家也來湊熱鬧,把他們集合在一起,畫成了《飲中八仙圖》。
其實,八人之中,蘇晉死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賀知章、李白于天寶三載(744年)即已離開長安,李適之死于天寶五載,李琎死于天寶九載。杜甫到長安時已是天寶五載(746年),即使他一到長安就寫這首詩,那八人也早已各奔天涯,不可能同時在長安活動。
實際上,杜甫的詩歌中只是描寫他們各自的酒后憨態(tài),并沒有說他們在一起飲酒,更沒有交代他們是酒友。“醉八仙”的名稱也不一定是杜甫首創(chuàng)的,范傳正在給李白寫墓志銘的時候也提到了“酒中八仙”,但是人物有所不同,其中“在長安時,時人以公及賀監(jiān)、汝陽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為酒中八仙”之句中多出了一個裴周南。合理的猜測是,關于長安“醉八仙”,當時早就已經有不同版本的傳說,杜甫選擇其中一種傳說寫進了詩歌。
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是第一位的,而歷史的真實性是第二位的。因此,“竹林七賢”、“飲中八仙”雖然并非實有的群體,但這既不影響我們對這些人物的喜愛,也不影響我們對跟他們有關的作品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