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類似通脹的困境中,政府及公共財政應當作何反應?
6月24日廣東東莞市宣布,市財政將拿出逾1.2億元用作臨時生活補貼,發(fā)放給12.2萬低收入戶籍人口,相當于人均一次性可獲得千元紅包,以幫助低收入群體抵抗高通脹。不論是補貼的范圍之廣,還是金額之高,在大陸城市中可列榜首。26《南方都市報》社論說,東莞在當初表態(tài)要效仿港澳時,一度被譏諷為作秀之舉。但在民生艱難的情況下,東莞公共財政顯露勇氣,給予被圍困的底層生活以擔當,濟難解困,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必將因此得分。
東莞的紅包不是全民享用的,而是有七類嚴格限定的人群,他們是受CPI負累最重的人和家庭;千元或許不多,但對極低收入的人群來說,也是矯正分配的臨時舉措,可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因此社論說,評價東莞發(fā)紅包的臨時政策,重點不在于它是否將所有居住人口都納入進來。在新一輪通貨膨脹侵襲民生后,公共財政并未作壁上觀,而是果敢地介入,這種務實負責的態(tài)度才是關鍵。
社論說,東莞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類似通脹的困境中,底層民眾輾轉(zhuǎn)于困頓的日常生活,甚至無處呼告,而政府及公共財政應當作何反應?這也是東莞以外其他地區(qū)共同面臨的問題。東莞在短時間內(nèi)推出億元禮包,財政的公共之名得以彰顯。盡管圍繞紅包多有爭議,可它引發(fā)了關于公共財政合情合理投向的聯(lián)想。即便不考慮CPI的圍追堵截,按照社會民眾的預期,公共財政應該也可以發(fā)揮更多的效用。跑贏CPI的真意或許就蘊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