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博
閱讀柏楊,對我們這些與宏大歷史無關的小民來說,可以不必裝模作樣,可以輕松看過世事滄桑,也可以只在身心疲憊時冷眼旁觀、舒緩心情。
公元前87年,劉徹(漢武帝)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此時,劉弗陵年僅8歲。
之前一年,劉徹最為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殺掉這孩子的母親,也是他當時最為寵愛的一個妻子——鉤弋夫人??紤]到劉徹與年輕美麗的妻子百般恩愛,以及即將托付其子的重任,殺母立子的行為讓人難以理解。然而,參照劉邦死后呂雉恃子掌權、桀驁不馴的“演出”,以及此后劉姓集團屠殺呂氏家族的慘劇,劉徹其實沒有第二種選擇。他只能堅決地殲滅兒子繼位后最大的奪權威脅。
帝王的抉擇,有時就是這樣違背人之常情,但看似詭異的行為,卻往往蘊含著深層次的合理因素。劉弗陵(漢昭帝)即位后,曾經(jīng)腰斬一個妄言自稱劉據(jù)的男子。而真的劉據(jù)早在十年前就已經(jīng)自縊而死。劉據(jù)曾是劉徹欽點的太子,其母衛(wèi)子夫則是劉徹的皇后,劉據(jù)的舅舅衛(wèi)青是漢王朝最著名的將領之一,其遠征匈奴的戰(zhàn)績也是漢武帝軍事戰(zhàn)略中最為輝煌的一頁。如此出身的劉據(jù),竟全無傲慢,為人淳厚樸實、心胸豁達,卻沒能使其避免被其父恐怖的政治環(huán)境逼反,進而逃亡,最后被迫自殺的慘劇。歷史何以如此波譎云詭?若非捧卷漫讀,恐怕難以領悟。
遙看《資治通鑒》,從三家分晉到周世宗征淮南,1300余年的歷史,就這樣徑自流淌。據(jù)說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后,也曾找人通讀,但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遍覽,很多人翻了一翻就“思睡”。編年體雖然記錄詳盡,時間刻度清晰,但如同一幅全景圖,不易從中分清主次、找到事件的來龍去脈。甚至司馬光臨終前也試圖盡量簡化該書,使其更易于后人閱讀,但衰老終究使他沒能完成這一工作。袁樞和他的《通鑒紀事本末》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式彌補了《資治通鑒》體例的缺陷,以至于傳世八百年后仍舊影響深遠。但對于八百年后的人們,文言文成了最大的障礙。如果沒有柏楊和他的白話文版《通鑒紀事本末》,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袁樞的著作也只能束之高閣,僅為專家學者所見識。
記錄歷史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努力,解讀歷史并從蛛絲馬跡中尋找歷史對現(xiàn)實的最大意義,更需要史學家前赴后繼艱辛的耕耘。如今柏楊已經(jīng)西去,活著的人們?nèi)绻麅H僅記著“丑陋的中國人”這一概念,而忘卻了探究我們何以如此“丑”與“陋”,忘卻了立于柏楊肩頭著力改變民族性格中的不堪之處,怕是難以告慰他一生的艱辛,也辜負了新舊更迭,用畢生心血記錄和解讀歷史的那些同胞。
只要你希望洞見真實的歷史,《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就是距離你最近的大門——幾乎觸手可及。你甚至不需要按順序閱讀,其中的大部分章節(jié),本身就可以作為獨立成篇的故事去品評,這一特點正是紀事本末體的優(yōu)勢所在。而柏楊式的幽默、率直、無畏也全體現(xiàn)在他的翻譯文字之中,被說得最多的就是他把所有的帝王將相都以本名出現(xiàn),“漢武帝”寫作“劉徹”,“舜”被直呼為“姚重華”。字里行間顯露著他對傳統(tǒng)的反叛。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了柏楊先生曾經(jīng)說過的寫作態(tài)度——說人話,與他撰寫此書的“平民體”正好相呼應。閱讀柏楊,對我們這些與宏大歷史無關的小民來說,可以不必裝模作樣,可以輕松看過世事滄桑,也可以只在身心疲憊時冷眼旁觀、舒緩心情——厚重的歷史,也只有在柏楊的筆下才這樣親切。如果這樣的輕松能讓死去的歷史,加深我們對活著的理解,恐怕沒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絕——通過閱讀去體驗柏楊十年著書、解剖歷史的思想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