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穎
施蟄存晚年曾說:“我一點沒有改變《水滸傳》中石秀故事的結(jié)構(gòu),卻給了它新的解釋。施耐庵提供了故事,金圣嘆看出了毛病,我解決了這個問題?!?/p>
石秀虐殺楊雄的妻子潘巧云,是《水滸傳》第四十五回里的事。金圣嘆從這里看出了問題。
金圣嘆批點說,石秀殺潘巧云,大大不同于武松殺潘金蓮,“武松之于金蓮也,武大已死,則武松不得不問,此實武松萬不得已而出于此。若武大固在,武松不得而殺金蓮者,法也。今石秀之于巧云,既去則亦已矣,以姓石之人,而殺姓楊之人之妻,此何法也?總之,武松之殺二人,全是為兄報仇,而己曾不與焉;若石秀之殺四人,不過為己明冤而已,并與楊雄無與也。觀巧云所以污石秀者,亦即前日金蓮所以污武松者。乃武松以親嫂之嫌疑,而落落然受之,曾不置辯,而天下后世,亦無不共明其如冰如玉也者。若石秀,則務(wù)必辯之:背后辯之,又必當面辯之,迎兒辯之,又必巧云辯之,務(wù)令楊雄深有以信其如冰如玉而后已。嗚呼!啟真天下之大,另又有此一種巉刻狠毒之惡物歟?”
石秀為什么一定要殺潘巧云?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務(wù)令楊雄深有以信其如冰如玉而后已”;但金圣嘆也分明感到,僅此不足以解釋,天下為什么會“有此一種巉刻狠毒之惡物”?
五四之初,倡導“人的文學”,以此為標準檢視舊文學,發(fā)現(xiàn)和批判其中“非人”的一面。周作人在那篇著名的《人的文學》的文章中,言詞激烈地說:“中國文學中,人的文學本來極少。從儒教道教出來的文章,幾乎都不合格?!彼e出十個大類——《水滸》被列在“強盜書類”——“這幾類全是妨礙人性的生長,破壞人類的平和的東西,統(tǒng)應(yīng)該排斥?!?/p>
從人性的角度,更具體地從性心理的角度去解釋石秀的行為,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現(xiàn)了施蟄存的小說《石秀》。施蟄存晚年曾說,他對自己的小說最滿意的是《石秀》這篇,“因為這篇小說寫得最完整。我一點沒有改變《水滸傳》中石秀故事的結(jié)構(gòu),卻給了它新的解釋。施耐庵提供了故事,金圣嘆看出了毛病,我解決了這個問題?!?/p>
李歐梵認為施蜇存重寫石秀的故事,是對《水滸傳》進行了撒德式的改寫,“這可能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第一次把撒德(Maguis de Sade)的虐待狂理論放進一篇改寫古典小說的作品里?!薄笆阕兂闪艘粋€性變態(tài)的人物,他的性欲出于對女子虐待和殺戮的窺視,也可以說把《水滸傳》原著所含有的反女性心理發(fā)展到了極致,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膽的嘗試?!毙≌f前面的大半部分敘述石秀對潘巧云的欲望與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其心理尚屬常態(tài),可是到后來竟然變異為一種特殊的渴望:這種渴望只有恐怖、血腥的色欲、美感、快意才能滿足?!笆銤M心高興,眼前直是浮蕩著潘巧云和迎兒的赤露著的軀體,在荒涼的翠屏山上,橫倒在叢草中。黑的頭發(fā),白的肌肉,鮮紅的血,這樣強烈的色彩的對照,看見之后,精神上和肉體上,將感受到怎樣的輕快??!”“看著這些泛著最后的桃紅色的肢體,石秀重又覺得一陣滿足的愉快了。真是個奇觀??!分析下來,每一個肢體都是極美麗的。如果這些肢體合并攏來,能夠再成為一個活著的女人,我是會得不顧著楊雄而抱持著她的呢。”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新著》新近出版,《導論》中以《水滸傳》的相關(guān)情節(jié)為例,指出,“這種描寫實在起著引導讀者肯定楊雄、石秀的兇殘行為的作用。從而我們在閱讀這些段落時,不但不能發(fā)生共鳴,反而感到厭惡;當然也就不能有美的感受。”
該《導論》從“人的一般本性”和“人性的發(fā)展”來解釋這一情節(jié)在不同時期激起的不同反應(yīng),闡述得很清晰:“對個體需要的否定和對個體生命的虐殺,本來是違背人的一般本性的,假如這些行為在某些歷史時期曾為具體的人性所認同,那只是社會限于生產(chǎn)力水平而不得不采取的相應(yīng)措施所導致的人性的變異。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一旦超越了這一階段,具體的人性也必隨之改變,進而反對這樣的行為。所以,今天的讀者和觀眾不能從《水滸傳》的虐殺潘巧云的描寫和京劇《翠屏山》中感受到美,實在是很自然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