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驥
地震釋放了大地的能量,也釋放了整個中國社會的能量。
我們所有人,都在很短時間之內看到了中國社會在面臨危機時集體行動的能力。這種集體行動的能力,不光是以國家為中心的組織動員能力,更多的還有社會自發(fā)的集體行動能力。不得不承認,面對社會自發(fā)的集體行動,國家各個層面多少都有些措手不及:如何協(xié)調來自民間的救援力量與資源?如何安排引導有組織的志愿者?如何容納、組織如此巨大的社會力量?如何調整危機之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
地震是一次外來挑戰(zhàn),是國家與社會遭遇的共同威脅。在外來危機面前,中國社會的巨大反彈讓全世界的觀察家們都感到震驚。多事的人不禁會問:如果再來一次內部危機,如果危機發(fā)生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會有怎樣的反彈出現呢?換句話說,此次地震中的集體行動是社會協(xié)助國家的正向集體行動,如果是社會對抗國家的逆向集體行動,又會如何?
此時重讀趙鼎新博士《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一書,正當其時。趙博士希望通過對西方歷史經驗與理論思考的梳理,讓讀者了解破壞性較小的、制度化的社會運動怎樣才能成為中國社會集體行動的主流,從。而降低組織性較低、破壞較大的集體行動發(fā)生的可能性。說到底,《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是一篇大的文獻回顧,中間穿插了作者對現實問題殷切而又真切的理論思考。
就文獻回顧而言,這本講義萃取了許多有意思的理論話題。例如,作者在講到解釋與解讀的差異時,提到了有學者針對中國與美國性傳播疾病的比較研究。在美國的性傳染病主要是在低收入的黑人之間傳播。而中國這是在社會各階層之間迅速傳播。為什么?作者以此提醒我們,任何理論解釋必須建立在對文化傳統(tǒng)、社會狀況的解讀之上。
又如,作者在回顧情感在社會運動中的作用時,提到了闞伯爾的《社會結構和雄性激素》,指出人的雄性激素分泌率與其所處社會場合有密切關系。那么接下來就會想,人們參與社會集體行動的動機到底是集體行動還是情感沖動?
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理論傾向,他認為社會運動在其組織力量很弱的時候,參與者容易受他人情緒感染而做出其他場合不會做的事情,這時情感性行為往往會主事該運動的發(fā)展。更進一步,在一個公民社會發(fā)育不良的社會中、在威權社會之中,社會運動的發(fā)展往往會受情感主導;反之,在公民社會發(fā)育良好的社會中、在民主社會之中,則更容易受其運動組織的策略主導。
回到中心觀點,趙博士非常明確,他試圖用國家一社會關系來解釋社會的集體行動:社會集體行動方式的發(fā)展,以及某一個具體的社會集體行動事件的動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一社會關系,以及以此關系為基礎的國家對社會集體行動的制度化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將集體行動制度化呢?
現代的社會集體行動(包括各種社會運動、反叛以及革命)是一個日益強大的國家和組織起來的社會之間相互碰撞的產物。一國一旦發(fā)生社會的集體行動,它的發(fā)展走向也取決于該國之中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一般來說,在國家專制力較強、社會組織力量比較弱的時候,人民為自己權益而進行的集體行動通常采取破壞性比較大的初級集體行動和革命的形式來表現;但有民主法治,中層組織比較發(fā)達時,人民對權益的集體性訴求將會體現為有組織、有限度的社會運動。
因此,對西方社會來說,國家對社會集體行動制度化的能力主要取決于其民主化程度的影響。西方社會集體行動的發(fā)展史,就是一個無組織的集體行動和革命運動被邊緣化、社會運動被制度化的歷史。所以,在西方,只有制度化和半制度化的社會運動才是其社會集體行動的主軸。
就像前面提到的中美兩國性傳染病傳播模式差異一樣,對中國這個轉型國家而言,由于發(fā)展軌跡不同,試圖在短期完全向西方靠攏幾乎不可行,從長期來看,這還涉及政治精英的價值取向問題、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的互動問題。
但是,就像地震的能量一樣,社會的能量遲早要釋放。你不讓它通過制度化的渠道緩慢釋放,它就會來猛的、來狠的,徹底破壞整個國家-社會的治理結構。面對轉型過程中社會涌現的各種集體行動,中國的國家不得不面臨將其制度化的難題。如果西式民主走不通,那名中國現在有什么招呢?
趙博士看到目前中國政府最常用的有兩招:直接用錢解決問題以及加強上訪制度。他認為這兩招雖然有時能解燃眉之急,但卻實現不了制度化的前景。發(fā)放“安定團結費”只會鼓勵民粹主義,而加強信訪制度只會給制度建設帶來更多后遺癥。這是一種兩難境地:對上訪解決過多,會鼓勵民粹主義,并使地方政府和法律失去權威;但大量上訪問題得不到解決,經濟問題又會被政治化,從而激勵更多破壞性的社會集體行動。
直到最后,作者也并沒有為我們提供答案。但在這本講義里,他卻將西方社會科學最經典的相關研究抖落得淋漓盡致,清清楚楚地展現給大家。據說,芝加哥的華裔學者對集體行動和它在中國的實證運用向來抱有強烈的興趣。鄒讜教授是先驅,而趙博士則是后來人中的佼佼者。他從昆蟲學轉入政治社會學研究已經有十多年了,這本講義,基本上反映了他對這些現實問題進行思考的思想背景和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