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陌生人見面,在簡單地自我介紹之后,磋商就很頻繁地開始了。因為人是很關注自己需求的動物,有需求便產(chǎn)生動機,進而通過雙方合作達到目的,這時候磋商就開始了。
在磋商的技巧還不完善的時代,磋商者經(jīng)常不歡而散,甚至爆發(fā)劇烈的爭斗。鴉片戰(zhàn)爭就是一個無法實現(xiàn)磋商的災難性后果。
有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到磋商不能形成一致的結論,大家都很著急。這時候我們要銘記老話“君子動口不動手”,不要著急,慢慢來。如果磋商的議題不能統(tǒng)一,我們就反思磋商的技巧;如果磋商的技巧也無法研討,我們就對磋商的基本原則達成共識。我們惟一要堅持的是磋商,只有堅持磋商才能避免暴力對抗,才能達成共識。對此,偉大的圣雄甘地是實踐過的。
我也是初次接觸磋商的文化,了解得很膚淺,但磋商中要遵循的幾條規(guī)律很讓我受啟發(fā)。第一,磋商中不要太在意面子,不要過于自尊。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客觀地判斷別人對你的言論的批評。第二,在磋商過程中,自己要像個空心的竹子,要放低心態(tài),要謙虛。自己所處的位置較低,別人的思想和智慧才會流淌過來和被接收。這時自己的思想才能夠受到靈性的指引,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去。如果這個空心的竹子被阻塞了,別人的思想和觀點就無法接收,這時候的人其實是孤立、封閉的。第三,要學會靜默,學會傾聽,多用耳朵,少動嘴。靜默可以趕走眼前繁雜的思想對我們的干擾。我們的思想常常會讓眼前可以看到的、無用的信息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
這三個方面,都涉及對自我的使用。有些人可能會反對我的“使用”一詞,認為自我就是一切,是不能像工具一樣被支配的。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人是有能力超越自我、并控制和支配自我的。
人們把鹽稱為食物中的“君子”——鹽要放到恰到好處,把山珍海味的美味帶來之后,自己要躲在外面。如果在山珍海味中加多了鹽,這時鹽就變成了“小人”,破壞了山珍海味的美味。這個比喻使我明白,發(fā)現(xiàn)美味的是自我,破壞美味的也是自我。這自我的確是柄雙刃劍。
磋商規(guī)定了我們要交流,這就要求減弱自我。自我太多,一切交流都會變成單方面表達的異常狀況。在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人這樣表達,他不要別人說話,不要有其他東西打斷自己的滔滔不絕。他激情四溢,有時候不免靈感飛揚,但別人未必能夠聽懂他的意思。他表達得很成功,但交流卻不一定有效。
在很多情況下,你可以變得沒有對方那么有才華,沒有他明亮,因此你的幽暗襯托出了對方言論中的優(yōu)點。
對自我的使用要像高明的廚師使用鹽一樣,以誠實來激發(fā)磋商對象的交流愿望,以謙和彰顯對方意見中的優(yōu)點。磋商的重要目的,不就是找到彼此的優(yōu)點,以便形成良好合力以解決問題嗎?
(蓮心摘自《我用一生去尋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學》江蘇文藝出版社圖/朱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