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強
《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作者:張素華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和北京召開了由縣委書記以上七千多干部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史稱“七千人大會”。與會人數(shù)如此之多,空前絕后。更令人發(fā)生興趣的,還在它本身蘊涵的豐富信息,以及塒之后歷史的深遠影響。本書作者集多年采訪、材料收集和研究心得,第一次全而、深入、詳細地披露了七千人大會的緣由、經(jīng)過和曲折的全過程,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林彪、鄧小平,以及對各省委、縣委負責人的情況,都有詳細分析。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填補了黨史研究上的一段空白……
給一篇嚴肅的學術書評起這么個奇怪的標題,并不是想刻意搞怪,而是力圖向讀者呈現(xiàn)我讀過《變局》一書后的第一印象。這里所謂“戴著思想的枷鎖翩翩起舞”的人,實際上分為兩組:一組是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主張糾正“大躍進”錯誤的劉少奇、鄧小平、周恩來、朱德、陳云等歷史人物,另一組則是《變局》作者張素華以及參加該書斟酌、并提出許多中肯意見的領導和專家們。
首先必須承認,《變局》一書是作者積數(shù)年之功完成的一部研究性著作。該書以大量檔案文獻、親歷者的日記和回憶錄,以及一些知情人的訪談資料為依據(jù),觀點和結論的確有許多不同凡響之處。該書封底的推介性文字稱其“第一次全面、深入、細致地披露了七千人大會的緣由、經(jīng)過和曲折的全過程,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林彪、鄧小平,以及對各省委、縣委負責人的情況,都有詳細的分析。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填補了黨史研究上的一段空白”,并非毫無來由的空洞贊譽。而該書在出版后的3個月里4次印刷(筆者手上的書是第4次印刷本,印數(shù)標明46000冊),也足以反映該書受到各界歡迎的程度。
我們以前只是大概地知道,1962年“七千人大會”是“中央領導人帶頭作自我批評、主動承擔責任的大會”。讀過該書以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批評與自我批評”氛圍的形成,乃是三年困難時期中央與地方矛盾不斷激化的產(chǎn)物。中央召集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的初始動機,是主持中央“一線”工作的劉、鄧、周、陳等人試圖通過行政高壓手段解決糧食征購問題,確保工業(yè)生產(chǎn)和城市供應的需要。然而另一個客觀情況是,經(jīng)過前幾年的“高估產(chǎn)”和“高征購”,廣大農(nóng)村已經(jīng)處在嚴重的饑饉之中,全國餓死的農(nóng)民數(shù)以千萬計,所以各級地方政府根本無法完成中央下達的糧食征購任務,于是出現(xiàn)在會上地方政府的官員與中央相互指責、頂牛的尷尬局面;而且由于糧食緊張與“大躍進”失誤存在著緊密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所以雙方的爭論焦點很快便由糧食征購指標的高低問題轉(zhuǎn)向?qū)Ξ斍靶蝿莸呐袛嗪鸵酝ぷ魇д`的責任問題。毛澤東比劉、鄧、周、陳等人的高明之處在于,當他了解到地方干部的抵觸情緒之后,果斷指示將大會報告的指導思想由最初的“加強集中統(tǒng)一,反對分散主義”改為“總結經(jīng)驗,統(tǒng)一認識,加強團結,加強紀律,加強集中統(tǒng)一,鼓足干勁,做好工作,戰(zhàn)勝困難”,而且提出以往工作中的缺點錯誤,第一要由中央負責,第二要由省委負責,然后才是地委和縣委負責的看法。這就大大淡化了中央向地方“問責”的意味。此后大會的基調(diào)很快由中央和地方領導人之間的“頂?!弊兂闪藦V泛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由此可見,當時中央領導人所面臨的,其實是由糧食危機所引發(fā)的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而“批評和自我批評”不過是當時條件下化解危機的一種手段。
其次,我們以前只是一般地知道,這次大會是“努力面對現(xiàn)實,認真總結經(jīng)驗、糾正錯誤的大會”,“會議對缺點錯誤的比較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會議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評精神,給全黨以鼓舞,使廣大黨員心情比較舒暢,在動員全黨為戰(zhàn)勝困難而團結奮斗方面起了積極作用”。讀過該書以后我們才知道,所謂“面對現(xiàn)實,糾正錯誤”的實質(zhì)性舉措,僅限于經(jīng)濟工作方面的局部的、技術性的政策調(diào)整,而在至關重要的“大躍進”失誤的責任問題上并沒有真正達成共識。所謂“黨內(nèi)團結”最終是通過“錯誤不可能不犯”、“錯誤人人有份”這樣一個虛假的共識實現(xiàn)的。各級地方干部一方面得到了向上級領導發(fā)牢騷、提意見的機會,另一方面擺脫了一貫的“替罪羊”的角色,自然是如釋重負。
作者在書中強調(diào)指出:“黨內(nèi)政治生活缺乏民主氣氛,是‘大躍進失敗更深層次的原因”,而“黨內(nèi)民主生活不正常的問題,恰恰首先來自毛澤東本身”。作者還指出:“那些害怕‘觀潮派、‘秋后算賬的人,考慮更多的恐怕是個人的面子;而那些只許講‘大躍進的成績,不能講‘大躍進錯誤的,要么是脫離實際,要么是出于利益的考慮”。作者的這些看法,無論是在對問題癥結的判斷上,還是在對毛澤東的個性及其晚年思想狀況的把握上,都是比較準確、比較深刻的。
由于本書匯集了大量的原始素材,而且這些原始素材具有不同的觀察角度,所以筆者相信有心的讀者在通讀全書以后,不但可以對“七千人大會”召開的背景、會議經(jīng)過和后續(xù)影響獲得系統(tǒng)全面的理性認知,而且還會在腦海里生成眾多歷史人物的生動影像,因此,就筆者的個人觀感而言,作者的有些解說確實可以幫助缺乏背景知識的年輕讀者理解當時的歷史語境。 最后需要強調(diào)指出的是,用“戴著思想的枷鎖翩翩起舞”來形容我對書中眾多歷史人物和該書作者的直觀感受,并非全是貶抑之意。從某種意義上講,帶著枷鎖跳舞的人更加值得我們欽佩。因為他們本來可以但卻沒有選擇“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