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明等
佛手瓜怎樣栽培
朱明
一、品種選擇
1.綠皮(飯性)。生長勢較強,蔓粗壯而長,結果多、豐產并能產生塊根。瓜形較長而大,上有鋼刺,皮色深綠。飯性,味稍次。
2.白皮(糯性)。生長較弱,蔓較細而短,結瓜少、產量較低。瓜形圓而小,光滑無毛刺,皮色白綠,但組織致密,糯性,味較佳。
3.古嶺佛手瓜。產于福州廣嶺地區(qū)。栽培歷史50年以上,有果實繁殖與分枝繁殖兩種。分株繁殖在當年5月就可收瓜,果實繁殖的要到8月才開始收瓜。
二、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佛手瓜性喜溫暖,并能忍受較高溫度,種子發(fā)芽適溫為18℃~25℃,幼苗期生長適溫為20℃~30℃,20℃以上才能正常生長,高于30℃時,植株生長受抑制。當地溫降到5℃以下時,根枯死,因此長江以北及華東地區(qū),冬、春季氣溫較低,不宜栽種。佛手瓜屬短日照植物,在長日照下不開花結果。佛手瓜要求富含有機質、排灌良好的壤土。否則,生長不良。
三、栽培技術要點
1.繁殖方法。
(1)果實繁殖。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將種瓜包在塑料袋里,置于15℃~25℃的場所催芽,當種瓜長出較多的根系時,從塑料袋中取出來移栽在大花缸里育苗。終霜后露地定植,如栽植后在瓜塘上搭一塑料小拱棚,白天揭、晚上蓋,保溫防霜,可適當提早定植期。肥水條件好的,667平方米栽25株左右,在一般庭園以栽植1~2株為宜。栽植前,要深挖大瓜塘,施足農家肥及磷、鉀化肥,并與土充分拌和。如土壤干燥,須先澆水潤塘。
(2)分枝繁殖。在清明左右將老株的兜頭部挖開一半,露出塊根,用刀切下重50克左右并帶2~3個芽的塊根,栽于準備好的穴內,使芽露出土袁1.5厘米左右即可。也可把整個老株挖出,按上述方法切塊根繁殖。
2.澆水追肥。6月前植株生長緩慢,應控制澆水,以免降低地溫,自7月起生長加速,要常保持土壤濕潤。一年內前后追肥3次,分別在6月上旬、7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進行。
3.搭棚整蔓。佛手瓜的攀緣性極強,如附近沒有可以攀緣的樹木、房屋、草堆等,需搭棚架,扶蔓上架。佛手瓜分蔓性強,每節(jié)都能萌發(fā)側蔓,初期要注意理蔓,使蔓在架上均勻地分布,避免蔓重疊或糾纏在一起,影響通風透光。每株的棚架面積至少要在50平方米,高可2米,架下可栽種耐陰蔬菜。棚架要牢固,以防大風吹倒或壓倒。佛手瓜的子蔓和孫蔓結瓜較早,主蔓應及時早摘心,子蔓亦要適當摘心,促使早生子蔓和孫蔓,提早結瓜,提高產量。
4.老株處理。在我國南方,下霜后把植株果實全部采完,離地表10厘米左右割去地上部分,用塑料薄膜或稻草覆蓋,然后蓋上一層火燒土,地下部即可安全越冬。一株佛手瓜最長的壽命可迭30多年,生產上一般只用3~14年。
5.采收留種。佛手瓜授粉后發(fā)育很快,15~0天即可采食,一般在瓜果250克左右早采、勤采,有利于提高質量和全株產量。留種瓜應選架下離地1.5米左右的主蔓結的長形瓜,當果皮黃色,表面光滑時即可采收,種瓜應在干燥處存放。
6.病蟲防治。佛手瓜病蟲害極少,一般不作防治。
蘆嵩冬棚反季節(jié)栽培技術
王良文
蘆蒿又名水蒿或蔞蒿,是以嫩葉及地下根狀莖作為食用部分的藥食兼用野生蔬菜。利用冬棚反季節(jié)栽培,好管高產,收入十分可觀。
1.整地先在棚內備種地塊上均勻撒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667平方米用量),然后將地耕翻過來耙碎整平,按畦寬1.5米、高25厘米的要求東西走向做畦,待栽。
2.栽植冬棚種植以分株方式為宜。一般到野外挖取蘆蒿種株時,先要距地面5~6厘米處剪去地上莖,分割成幾個單株,使每個單株均帶有一定根系,定植時按株行距均為20厘米南北向栽植。
3.覆膜定植并澆完活棵水后,立即架設小拱棚,拱稈間距1.5~稈2米,保持棚內地溫10℃~稈15℃、氣溫18℃~稈30℃,并根據天氣情況及時揭蓋小棚和澆水。
4.管理與采收稈蘆蒿生命力和抗病力極強,生產管理較為粗放,無需特別照料,對蚜蟲,可用40%樂果1000~稈1500倍液或滅蚜靈1500倍液噴防。當株高達20~30厘米、頂端心葉尚未散開白綠色時采收(收割),每茬過后,每667平方米追施8~10千克尿素,一般每20~30天采收1次。采收時應近地表處割下,除保留少數心葉外,其余葉片全部摘掉,扎把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