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耳
前不久去紐約時,和幾位在投資銀行工作的華人朋友一起吃午飯。一位來自美洲銀行的校友滿臉笑容地給我們介紹他帶來的一位男士:“他是曾小姐的哥哥,曾先生?!蔽抑浪f的曾小姐是香港一家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去年初出了本暢銷書。只是這種介紹客人的方式有些夸張,午飯的主題與曾小姐并無關(guān)系。我禮貌地和“曾先生”打了個招呼,就坐下了。
夸張的介紹
席間不斷有人到來,最后一起吃飯的有七八位。美洲銀行的那位校友對每一個后到的人都要重復一遍“他是曾小姐的哥哥,曾先生?!比绱?,介紹曾先生時非得提一下他妹妹,而且把話的重音落在他妹妹曾小姐那里,好像是要讓每位來客都搞清他介紹的重點并不是坐在我們面前的“哥哥”。
有意思的是,每個人聽完介紹后都像我一樣對他妹妹毫無反應(yīng),一屁股坐在那里就扯別的話題了。但我猜想他們都聽說過那位聰明漂亮的曾小姐,畢竟她是電視界的新秀嘛,還在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過,和在座的都曾經(jīng)是同行。
這種介紹方式,似乎讓曾先生也感到有些別扭,坐在那里不知道說什么。和妹妹的親和力相比,曾先生顯得有些小心謹慎(也可能他本來就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既沒和大家交換名片,也幾乎沒有和大家交談,甚至沒有動筷吃飯(美洲銀行的校友說他已經(jīng)吃過了,因為要見我們才特意過來的)。結(jié)果飯還沒吃完,他好像就不愿意再坐下去了,說公司里有事,提前告辭。
我一向不主動出示名片,對不大說話的客人也不愿太多搭話。結(jié)果一頓飯下來,和曾先生一句話都沒有說,而與其他人的談話始終比較熱烈,圍繞著國內(nèi)經(jīng)濟和股市形勢。一桌人似乎都沒有注意到曾先生的存在,也沒有人在意他過早離開。
搞笑的話題
那位校友一共向他人介紹了5遍“曾小姐”,卻沒有引起任何反應(yīng),一定很郁悶。曾先生剛走,很不甘心的校友放下筷子,突然大聲地說:“他真是曾小姐的哥哥!”話音剛落,滿桌人哄堂大笑,那老兄張著嘴呆呆地看著我們,不知道笑他什么。等大家笑夠了,我又補充了一句:“你這么一說,我們更不相信他是曾小姐的哥哥了?!苯Y(jié)果又招來一陣哄笑。
然后大家的話題和曾先生在時相反,立即轉(zhuǎn)向了曾小姐。瑞士銀行的沙總假裝認真地告訴這位校友,介紹時應(yīng)該早說他是“真”哥哥,以便我們帶相機的人照張相,向人炫耀自己認識曾小姐的哥哥,好歹和名人沾邊嘛!大家都把校友當笑柄,捉弄他介紹人的方式。那位老兄也從善如流,聽大家發(fā)表對曾小姐的看法。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在座的人都知道一點曾小姐的故事,只是每個人都沒當回事罷了。
午餐結(jié)束前,來自國內(nèi)社科院的曹兄做了總結(jié),跟那位校友說,下次如果一定要提曾小姐的話,就應(yīng)該這樣說:“這是曾先生,他的妹妹是曾小姐?!睂⒈唤榻B者重點提及,而將他的名人妹妹作輔助性介紹,畢竟,我們見的人是曾先生而不是曾小姐,況且這種介紹方式可能也會讓曾先生自己都感到不舒服,要不他為何提前離席呢?
蘇格蘭式矜持
這種介紹方式讓我想起另一次經(jīng)歷。那是在紐約的四季酒店,我和蘇格蘭一個基金公司的經(jīng)理一起吃早餐。人到了紐約工作就繁忙,常常午餐和晚餐都排滿了,早餐時間就被大家發(fā)掘出來成為談生意和聯(lián)絡(luò)感情的方式。那次早餐很正式,跟晚餐一樣中規(guī)中矩,是看著菜單點菜的,餐廳里的食客幾乎全是西裝革履,看上去都像我們這樣有事情要談,而不是酒店客人自己吃飯的那種氛圍。
吃了一會兒,我突然發(fā)現(xiàn)蘇格蘭人背后的那一桌坐著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在處理“9·11”恐怖襲擊事件中,朱利安尼一直在一線指揮,媒體曝光率遠高于美國總統(tǒng)布什,結(jié)果名聲大振。全美國甚至全球的很多人都熟悉他的面孔。在2008年的大選中他也是共和黨最具總統(tǒng)相的候選人之一。能和他坐得如此近,即使像我這樣不愿張揚、一般不主動和名人照相的人都有一點沖動,至少我想告訴這位蘇格蘭朋友他后邊坐的是誰。
可當我告訴他背后坐的是朱利安尼時,蘇格蘭人竟然沒有反應(yīng);等我第二次提及時,他才“噢”了一聲,但仍然安靜地吃他那份早餐,連頭都沒有回。那樣子似乎是:即使后面坐的是美國總統(tǒng),他該陪我還得陪我。這種蘇格蘭式矜持讓我感到慚愧,后悔不應(yīng)該兩次提醒他,實際上我說第一遍時他已經(jīng)知道后面坐的是誰了。而我還是忍不住多看了朱利安尼兩眼。
見名流政要這件事上
在對待名人的事情上,中西方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國內(nèi)開全國人大會議時,在鏡頭里我們??匆娨恍┤舜蟠頎幭嗪脱菟嚱缑撕嫌傲裟?。我的同事感嘆地說:“這些人都是中國未來的議員,而他們的表現(xiàn)卻跟社會上的追星族一樣。”
比起來,西方人在對待名流的事情上總的來說比我們要深沉得多,雖然他們見政界人士和影視界人士的反應(yīng)會有所不同。
對影視界人士他們熱情得多,尤其是年輕人,年紀越小勁頭越大。小青年們會攔路堵截,大聲尖叫,爭相與名人合影。我曾經(jīng)在多倫多一個劇場前看到過成群的女孩,她們在劇開演的前一天就等在那里,為的是能見到心中的偶像。這點和國內(nèi)目前的狀況很像。
但是面對政界人士,他們卻時時保持著自己的一種尊嚴,既不過度熱情,但又比較禮貌,看到國家或地方首腦、政黨或企業(yè)領(lǐng)袖會遠遠地打招呼。我的朋友在盧森堡工作期間多次在大街上見到過盧森堡首相,就像普通人街頭相見一樣。他沒有過去找首相簽字的念頭,首相也沒有被人前呼后擁。
這是因為,西方政府首腦是民選的,他們親民的舉動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親民反而奇怪了。老百姓倒是要和他們保持距離,因為他們的“政績”不都是被百姓認同的。
在國外工作期間,我見過幾次我們國家的領(lǐng)導人。每次使館都會事先開會叮囑我們不要主動和領(lǐng)導人握手,領(lǐng)導人伸出手來時我們才可以被動握手。我們自然很配合,既不主動握手,又不主動打招呼,甚至不向前湊,遠遠地觀望,聆聽教誨,突出領(lǐng)導人的形象。
說到這里,我想指出的是,國內(nèi)官場上潛規(guī)則太多,對領(lǐng)導過于謙卑。那次國家領(lǐng)導人訪問紐約接見我們時晚到了一會兒,結(jié)果隨行的部長甚至國務(wù)委員都不肯進會場,而是在走廊上等候。我在他們中間穿行時深有感觸:如果是西方人的見面會,他們是不會在細節(jié)上這么委屈自己的!
表現(xiàn)欲強的國人
實際上在骨子里,我們的表現(xiàn)欲比西方人要強。在照相這個問題上就很明顯。
中國人的概念是:一個好風景的照片中如果沒有自己,那照片就不用細看了。因此中國人照相總是要把自己放在中心,照的是人,而西方人照的是景。
我在法國工作期間多次參加過法國人的家庭聚餐,他們常常把在中國拍的照片用幻燈投在墻上,和客人們分享,并津津有味地介紹當?shù)氐娘L土人情。在這些照片上很少看到法國人將自己擺在中間,照片上表現(xiàn)的都是當?shù)氐娜宋?,他們還會用特寫的方式表現(xiàn)。
有一次隨法國人去埃及旅游,整團只有我一個中國人,顯得比較特立獨行。每到一個重要的景點,我都要“留影”一張,只好找同行的法國人幫我照。一天下來,同行的法國人都知道中國小伙子希望在每個景點都“留影”,而他們覺得沒這個必要。
如果去中國某位總裁的大辦公室,你看到的照片往往是他們和名人或者領(lǐng)導人會面的鏡頭,而在西方總裁的辦公室,你見到的可能是其家人和孩子的照片。
在中國,名人效應(yīng)那樣顯著,以至于名人自己都知道該如何應(yīng)對陌生的場面。
我有次見到另一位更有名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楊小姐,她魅力四射地和周圍的人打著招呼。和我握手時,楊小姐滿臉笑容,顯得非常熱情:“我們又在這兒見面了?!逼鋵嵾@是我們第一次握手,以前從來沒見過。她見的人多了,自然也有記不起來的,所以用這種方式就能使對方覺得不至于太失落,換句話說,她以為所有的人都應(yīng)該認識她。
(摘自《世界知識》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