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東
2006年8月,襄樊市總工會與該市女企業(yè)家協(xié)會組織19位女企業(yè)家與22名貧困大學生結(jié)對:這些企業(yè)家承諾4年內(nèi)對每個學生每年資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市總工會還給受助學生及其家長發(fā)了一封信,希望他們抽空給資助者寫封信,報告一下學習和生活情況??上?,其中5位大學生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最后被取消受助資格。
此事如今已經(jīng)是舊聞。不過,社會對此事的反應卻很有深意。一般老百姓,大多認為這些學生知恩不報,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不過,看看各報專欄作家的文章,卻對這些企業(yè)家多有微辭。他們認為,做慈善事業(yè)就要為受助者的利益考慮。如果以回報為條件,慈善事業(yè)本身在沒有開始時就已經(jīng)變了味兒。
表面看上去,這些專欄作家在道德上高人一籌,講出的道理一般老百姓想不到。其實,這頗能反映出所謂的“啟蒙知識分子”,和一般平民百姓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脫節(jié)。而在這種脫節(jié)中,普通百姓那種樸素的感情是對的,知識分子們那種貌似高深的“理性”是錯的。
我非常支持斷絕對這幾個學生的資助。理由很簡單:需要資助的學生很多,競爭性很強。要資助,就應該資助那些最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的孩子。一個心存感激的人,最容易成功,成功后也最有可能幫助別人。那些把所得到的一切都視為當然的人,很難有效地利用別人的幫助,而且久而久之會養(yǎng)成一種依賴心理,覺得別人欠自己什么。這種人以自我為中心,不容易成功。即使成功后,也不會想著別人。
把要求受助者對資助者寫信表達感激,說成是中國的“報恩文化”,是非常簡單的歸納。其實,西方文化中也有許多類似的成分,只是人家不叫“報恩”,而叫“感恩”。10年前我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飯前全家手拉著手祈禱,感謝上帝賜予他們食物。吃飯時,大家也非常小心,盛飯菜從不過滿,生怕自己吃不了糟蹋了上帝賜予的食物。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擁有什么,而是一無所有。自己的每一分鐘生命,每一口飯,都是上帝給的。
我并不分享他們的信仰。
不過,他們的精神很讓我感動。
這位朋友,以這樣卑微的態(tài)度生活,反而很成功,當了一所常青藤盟校的校長,幾十萬美元的年薪公布在媒體上。他女兒那時還在讀研究生,和我討論起獎學金的問題時嘆息說,如今獎學金太豐富了,一個學生一年僅生活費就是上萬美元,加上學費要三四萬美元,大家習以為常,以為一切是當然;而她夏天哪怕得到幾百元的資助,也都要寫一封感謝信去。
有沒有感恩之心,其實反映了一個人是否有對他人的責任。那些女企業(yè)家如今固然很發(fā)達、不缺錢花,但起步之艱辛、冒險創(chuàng)業(yè)時徹夜難眠的情景,恐怕也是這些學子不知道的。社會上這么多人需要資助,人家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給了你,你一年也不和人家打個招呼,那么你成功以后對別人、對社會是什么態(tài)度,自然可想而知了。你憑什么有資格再獲得這筆錢呢?
感恩是做人的一種基本道德。以感恩的心態(tài)活著,對自己好,對社會也好。古羅馬時代的斯多葛學派的信徒,就常這樣說:我從來不會失去,只會回饋。也就是說,他們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視為別人的恩惠。這樣活著,才有幸福和意義。而如今西方的成功人士,如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成功后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把自己得到的回饋于社會。事實上,比爾·蓋茨的母親從小就教育他:一切都是來自社會的恩惠,要想辦法回報。
我們的孩子需要明白:這個世界上除了你,還有別人;這些“別人”會幫助你,但是,他們本身也有感情需要。對此,你是有責任的。
(選自《新京報》)
編輯提點:知恩圖報與施恩不圖回報的觀念構(gòu)成一種懸殊而激烈的爭執(zhí)——這一點所折射出來的信息含量恐怕更多。作者說得有道理,但是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觀點?比如“慈善事業(yè)是不是為了兌換感恩”。但是作者認為“更應該把有限的資助給那些懂得感恩的人”,而那些不懂感恩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不容易成功。即使成功后,也不會想著別人”。但是當饑渴的偷渡者都有權得到尊重和生存的時候,對于學生為什么這么“殘忍”呢?
這些不懂感恩的人,我們可以對他們斷絕資助,但是可能把他們隔絕在社會之外么?那么,對一個無力求學的寒門學子,因為國家的救助貧困生政策得以繼續(xù)學業(yè),即便沒有立竿見影地培養(yǎng)出感恩之心,但是他們對于這個原本沒有感受到多少溫暖的社會的好感,會是增強了還是減弱了呢?又因為好心人的資助,可以安心學習,即便沒有感恩之言,他們回報社會的可能,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能力上,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呢?扶貧攻堅經(jīng)過幾十年還不敢說完全成功,那么對于貧困者的資助,即便是對衣食富足的我們也不見得就夠用的“感恩之心”,為什么就要求得那么苛刻,那么沒有耐心?即便是融化堅冰,是應該再加把火,還是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