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子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齊國孟嘗君出使秦國,被秦昭王扣留。孟嘗君有三千門客,其中一個就裝成狗鉆入秦營內(nèi)庫,偷了件銀狐皮袍贈與昭王寵妃,賄賂她給孟嘗君說情一另一個門客則裝雞叫引眾雞齊鳴,把城門騙得大開,孟嘗君就這樣瀟灑地出了關。雖然后來的王安石說了句風涼話:“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但筆者讀至此,依然想起一句俗語:“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奔爸劣绕渚实摹而欓T宴》一節(jié),為解劉邦之圍,屠狗出身的樊噲更是一派豪俠之氣,“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驚得項羽也不得不呼其為“壯士”。大難將至,壯士挺身而出,磊磊颯然,毫無懼色。
與“壯士”相反的,是文人。文人篤行的是溫柔敦厚的史書禮教。盛世之中,他們可以花團錦簇地活著,有恃無恐地制造出普天祥和之氛。春風得意之輩將所學“貨賣帝王家”,成了“大隱隱于朝”的御用文人,置身富貴;命途多舛之輩感嘆最多的是時不我予,懷才不遇,只落得個徜徉山林、嘯歌抒忿的自傷下場。唐彥謙有一首詩:“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杯。千古腐儒騎瘦馬,灞陵斜日重回頭?!庇谑俏覀冄壑懈‖F(xiàn)的是這樣一幅書生自嘆“無用”的畫面:灞陵斜日,荒煙蔓草,書生回首。只余嘆喟。道統(tǒng)的精神,始終使他們匍匐在帝王政體之下,即使有滄海遺珠式的感嘆,也往往淪為帝王江山里點綴似的呻吟語。
然而在大限來時,亂世之中,不論得意文人或失意書生,大多作出了同樣的選擇變節(jié)投誠,寫下大量亡國詩。這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文人之所以讀書,乃是為了仕,可以說是其表在學,其里在政,巴不得碰上英主,·展學識。所以折節(jié)而尋求更好的政治發(fā)揮空間似乎更容易一些——識時務者為俊杰,用一生的理想去換取一個行將滅亡的王朝,這是何等不值得,讀書人是很懂的。這也形成了歷史上有趣的現(xiàn)象:草莽間的壯士英雄,“風塵三尺劍,社稷一絨衣”,靠鐵騎打下江山,風云百代,式微之后,由文人學者,倒騎瘦馬,歌哭三千里來他姓山河,接著轉(zhuǎn)眼又在新的朝堂之上,嶄新亮相,山呼萬歲。歷史輪回,向來不錯。
說到變節(jié)的文人,首先不得不說趙孟,頃。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趙孟,頃相當有才氣,能詩善文,“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書法和繪畫成就很高,開創(chuàng)了元代新域風。從五歲起,趙孟頫就開始練習書法,從不間斷,直到臨死前還堅持不輟筆,令人嘆服。然而他生在一個頗為尷尬的年代:宋元之交。趙孟頫一生可謂生不逢時,仕隱兩兼。少時其父趙與告就去世了,家中度日艱難,在宋滅亡后,他只得賦閑家鄉(xiāng)。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為搜羅人才,召見了趙盂頰等人。乍見之下,忽必烈就驚呼趙孟頫為“神仙中人”,馬上任命他為自己的近身秘書。從此趙孟頫官運亨通,到了晚年,已經(jīng)是“官居一品,名滿天下”。在他位及人臣之時,其實也廣為人所指責,他作為南宋遺民而出仕元朝,丟盡了讀書人的氣節(jié);一些人更是“薄其人遂薄其書”,索性連他的作品都看不上了。對于一個書畫大家,這當然是不公平的,然而在他出仕元朝的那一刻,所有的非議已成定論,真是可悲可嘆。他便有千般委屈苦痛,又與何人訴說?
有清一代,變節(jié)投誠的文人似乎就更多了一些??滴鯙槭召I漢族文人之心,還特地開了博學鴻詞科。這其實是籠絡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對于前明的文人特別恩準,不限制秀才舉人資格,凡是督撫推薦的,都可以到北京考試,隨便考試后便可以任官。原先一部分人是誓做潔土伯夷、叔齊的,還挖苦去參加考試的遺老遺少們,可一看他們?nèi)タ荚嚨墓娑加辛撕玫墓巽?,也都按捺不住,紛紛考試去了。史載:“康熙丁巳、戊戌問,入貲得官者甚眾,繼復薦舉博學鴻儒,于是隱逸之士亦爭趨輦轂,惟恐不與?!倍嗝幢Щ膱雒?,五十步笑百步的文人士子,這時候還怕擠不進考場呢,所謂氣節(jié),早就被收買了!于是又有了一首諷刺意味濃厚的詩:“失節(jié)夷齊下首陽,院門推出更凄涼。從今決計還山去,薇蕨那堪已吃光?!?/p>
清初比較出名的文人中,有一個叫吳梅村的。吳梅村(1609—1672),本名偉業(yè),字竣公,號梅村,太倉(今江蘇太倉)人。他年少時便以聰慧出名,但在歷史上,他卻又是一位患得息失的投誠貳臣。崇禎十七年(1 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吳梅村惶恐不安,退隱家鄉(xiāng)。待清軍入關,采取名利手段籠絡士子時,原先優(yōu)柔寡斷的吳梅村有些動搖了。當年還骨氣錚錚寫下“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譴責吳三桂的吳梅村,這時被譏為“兩朝天子一朝臣”,他選擇了沉默,接受了清朝的官職。在滿人的朝堂之上,他只不過被委任為園子監(jiān)祭酒(掌管教育考試),儼然一派落寞。失意半生,備受責難,他自嘆“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刻不嘗辛苦”,最后終于辭官南歸。起起落落,表明他心意的,或許只是《過淮陰有感》中那一句“浮生所欠只一無,塵世無由拾九還”。
如果說前人變節(jié)歸根到底是因為知識分子的軟弱性,他們十年寒窗,為求功名白了頭,所以到頭來有些不擇手段,而今人的變節(jié)就摻雜了更豐富的因素了。
人們無法忘記的一個人是周作人。周作人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很受爭議的人,他墮落成漢奸的原因也是很復雜的,其中不能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據(jù)說使魯迅周作人兄弟決裂的也是這個女人,魯迅認為她“揮金如土”,挑撥兄弟關系,最終使兄弟反目。這真和辜鴻銘筆下賢淑的日本女人形象不太一致。在周作人家庭內(nèi)部,始終是羽太信子當家作主,她左右周作人的意志。而周作人本身目光也頗為短淺,認為日本的武器士氣都強于中國,中國根本不是日本的對手。受了妻子影響,他也開始害怕艱苦生活。貪圖享受,這樣就讓漢奸有了可乘之機,周作人的個人氣節(jié)最終設擊碎,整個人陷入嚴重的個人主義利益中。喜歡他談“烏篷船”、談“苦雨”、談“聲音很特別的蛤蟆”,可是如果知道他這些文章是在苦難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寫,對國事這樣的漠不關心,總讓人感到不寒而栗。舊時文人變節(jié),雖改朝換代,但華夏子孫的血脈還是緊緊相連的。而周作人的變節(jié),卻是把自己完全賣給了異族日本人,不管他自己有何難言之隱,這本身就是無比的傷痛與恥辱!
說“變節(jié)向來是文人”也末必,只是如今看來,在歷史中徘徊猶豫、無奈掙扎過卻又不得不臣服于現(xiàn)實的,終究是文人多一些。我們已經(jīng)無從得知他們那時午夜夢同,捫心自問,會流下怎樣的淚?!熬尤缢蛭镔x形”,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是“自強不息”、“殺身成仁”、“剛毅木訥”,義利之辨是儒家傳人所要研習的畢生課題,可惜許多文人枉讀多年經(jīng)典,終究置于“名利濃于酒”的囹圄之中以致身敗名裂??磥?,敢于直面權威,抵抗物質(zhì)誘惑,對自身要有正確的審視與超越,仍是當今文人做不完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