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燦金
中國古代的皇帝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凡是與自己有關的東西都不許別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稱代詞。譬如:“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在秦朝之前,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自從秦始皇以來,這個詞就和普通人無緣了。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對“朕”做出了如此的解釋:“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tǒng)一天下后,規(guī)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朕”才由尋常百姓家飛入了皇宮之中,一去不回頭。
秦始皇之前的統(tǒng)治者,相對還比較謙虛。那時的諸侯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谷”。“孤”者,謂自己不能得眾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谷”,谷為食物,可以養(yǎng)人,乃善物,“不谷”即“不善”。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朕”才應運走上了“唯我獨尊”的道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雖然是皇帝的自稱,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它第一人稱代詞“余”、“吾”、“我”等詞,“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譬如在《離騷》中,屈原就這樣說過:“朕皇考日伯庸?!憋@然這里“朕”的意思就是“我的”。其次,雖然“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但有時別人也可以偶爾一用。例如《后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年幼,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p>
至尊為何是“九五”
“九五之尊”也可稱為“九五至尊”。在漢語語言環(huán)境中,“九五”是個特定的概念,“九”、“五”兩個數字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征意義。為什么“至尊”一定要是“九五”呢?這就需要對“九”和“五”兩個數字作一番具體解析。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就以“九”和“五”象征皇帝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也有人認為,“九五”一詞的起源和《易經》密切相關。《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板陽、極盛之相。六個陽爻,從下向上教就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就是第一位,依次向上推,到六位(六位是上位,在乾卦中,就是“上九”)。為什么放著比“九五”還要高的“上九”不用,皇帝卻只占定“九五”呢?這是因為“上九”的位置,就是“亢龍”,過猶不及,結果只能是“亢龍有悔”,這往往意味著傾、覆、亡、失、敗、退。所以中國古代的皇帝多呆在“九五”的位置上了。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