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仁
[小引]
“留守兒童”這個詞匯最早產(chǎn)生于20世紀90年代,現(xiàn)階段主要指農(nóng)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chǎn)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nóng)村的少年兒童。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約有1.5億農(nóng)村勞動力轉(zhuǎn)移就業(yè),他們中約有60%將孩子留在家里,農(nóng)村留守兒童高達2000萬人,并呈繼續(xù)增長趨勢。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面對這一特殊群體,我們所感受到的是他們無盡的思念、癡情的等待,是他們稚嫩肩膀不應該承受的壓力,脆弱心靈所不應該承受的重量。留守生這一特殊群體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關心與關愛。
[來自現(xiàn)實的鮮活事實]
1.性格缺陷。在留守兒童中,被放縱溺愛的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jiān)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tài)下,這無形中使他們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一位農(nóng)民工講述了留守女兒成為“小霸王花”的遭遇:“我們夫妻倆在北京打工8年,留下3歲的喜兒在老家由奶奶撫養(yǎng)。因為覺得虧欠孩子,凡事都寵著她,結果她經(jīng)常打架,老師批評她,她不僅罵老師,還向老師吐口水!老師去家訪,心疼孩子的奶奶竟勸老師多遷就喜兒,老師生氣地走了。我們真悔啊,打工本來是為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條件,沒想到反而誤了孩子!”
2.價值觀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chǎn)生負疚感,采取“物質(zhì)+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的零花錢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這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孩子形成“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
3.心理障礙。由于遠離父母,缺少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fā)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4.學習較差。留守孩子大多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由于這些老人年齡普遍偏大,身體不好,文盲的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差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nóng)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一部分留守生成績相對較差。
5.安全隱憂增多,容易受人身侵害。
[認識的提煉與升華]
(一)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1.從社會整體發(fā)展來看,城市化的發(fā)展以及農(nóng)村富余勞動力的產(chǎn)生,使人口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長期形成的城鄉(xiāng)壁壘使農(nóng)民工很難將子女帶在身邊,而且農(nóng)民工在城市務工,本身收入不高,居無定所,無法負擔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費用。
2.家庭教育蒼白無力。監(jiān)管者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限,還要參加生產(chǎn)勞動,有的要同時監(jiān)管幾個家庭的孩子,可謂身心疲憊,力不從心。更有甚者對孩子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特別是親屬代管,往往充滿顧慮,深不是,淺不是,無從下手,因而只顧吃、穿,而不管學習和思想教育。
3.學校教育孤立無援。由于監(jiān)管者監(jiān)管不力或管理失控,留守學生在學校出現(xiàn)問題時,學校難以與家長及時交流溝通,無法形成教育合力。再者,農(nóng)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摘自《關注農(nóng)村留守學生教育》)
(二)應對策略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nóng)村勞動力轉(zhuǎn)移過程中帶來的一個時期內(nèi)長期存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由于這一人群仍在增多,問題更加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1.政府應加大投資,興建打工子女學校。逐漸打破一切影響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學校里,由于孩子們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也比較容易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
2.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小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結合“農(nóng)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在有條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nóng)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解除進城務工農(nóng)民工的“后顧之憂”。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兒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讀學生,專門聘請教師來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3.針對當前家庭、農(nóng)村社區(qū)和學校之間缺乏有機合作與溝通的狀況,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區(qū)和學校聯(lián)動的運作機制,從制度上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最堅強有力的保護網(wǎng),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4.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chǎn)、創(chuàng)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fā)展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引導教育。臨時監(jiān)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huán)境。
(摘自《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4期)
[來自心靈深處的撞擊]
孤單的人
漢川市韓集中學鳳凰嶺文學社張才
我是留守生,常常有一種無比孤單的感覺,因為我在這頭兒,親人在那頭兒。
我是留守生,常常盡量使自己融入集體,因為我感到無助,在集體里才感到溫暖。
我是留守生,常常暗地里哭泣,因為我害怕孤單,渴望親情。
我常常沉默,因為在沉默中我可以天馬行空地幻想,幻想媽媽的親吻,爸爸的擁抱……縱然這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看到別人家一起吃團圓飯時,我只能默默離開,因為我不能,我有的只是羨慕;看見別的小孩子幸福地投進父母的懷抱時,我只能靜靜走開,因為我不能,我有的只是向往:看見別的小孩跟父母撒嬌時,我只能獨自流淚,因為我不能,我有的只是那使我喘不過氣來的孤單……
孤單,孤單,你到底要折磨我多久,我再也無法承受,我再也忍不住,顫抖的雙手捂住臉,放聲哭,我要大哭。
爸爸、媽媽,你們在哪兒?你們還是那樣地早出晚歸嗎?你們還是在拼命地掙錢嗎?你們還在……
你們知道嗎?我很無奈,很孤單,我需要你們的陪伴!
但我愛你們,永遠愛你們!
漂泊的思念孫秋
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在父母的關愛、呵護下快樂地成長。而我,卻只能把這種感情化為思念,隨著我的心飄洋過海,去尋找一絲安慰。
在家,奶奶總是嘮叨:別亂花錢,別吃零食,別到處跑,女孩子要勤快、節(jié)儉……這些令我很反感,使我不愿見到她,見到也是調(diào)頭就走。
爺爺總嫌棄我,常埋怨:“讓她爸把這個小丫頭帶出去,還可以掙錢,哪像現(xiàn)在還得花錢?”有一次,得寵的堂弟從對面走來,學著爺爺?shù)臉幼樱f著、笑著。我氣不過,上去就是一腳,堂弟也不甘示弱,兩人便廝打起來。一旁的奶奶上前去護著他,還不住地責罵我,此時爺爺一記耳光打痛了我的臉,也打碎了我的心。我再也忍不住,眼淚不停地滑落,拋下一句“我討厭你們”,沖出家門。
我一夜未歸,但并未害怕。因為當時的我比發(fā)怒的猛獸都兇,我坐在一棵由父親前幾年栽的樹下,好久好久,心情才平靜下來。
抬頭望著天上的那彎殘月,想起了前兩年媽媽教我數(shù)星星,說想他們就看星星。
我不知道我的思念多久才會追上他們那漂泊的步履,但望著這么多星星,我仿佛看到了媽媽的笑容。孤單也隨之遠去。
我是一只風箏,在高高的藍天中飛翔,線下是我的父母,他們看守著我,陪伴著我,他們在試著讓我飛得更高。
最愛我們的人,別傷他們最深。
家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是我們永久的天堂!
[強化練習設計]
留守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小小年紀便承受著來自生活、精神、心理等方面的考驗,過早地面對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溫暖與愛心是他們最需要的?;蛟S你就是留守生,或許你是關注留守生的熱心人,請以“我是留守生”或“給留守生一點愛”為題寫一篇作文,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