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
在四川省的大英縣有一種古老的制鹽方法,這種鮮為人知的方法使用的是被西方科學家譽為最古老的機械鉆井方式。
一個晴朗的日子,一位普通的老人開始踏動一種奇怪的木制輪車,輪車收起了一條結(jié)實的用竹條結(jié)成的繩子,將一節(jié)長長的竹筒從一個海碗口大小的井里提起(圖1)。竹筒看起來非常沉重。打開竹筒的一頭,能清晰地看到,一股乳白色的水噴涌而出。另一些工匠不停地踩動大轉(zhuǎn)車,把這些水提到竹棚頂端的一個木制容器里,進行曬制、過濾、,然后放入鍋中煎熬。
(1)在小口徑鉆井上勞作的老人
灶房里爐灶中的柴火劇烈地燃燒著,白色的水在鍋中慢慢形成了結(jié)晶。這,就是伴隨巴蜀人幾千年的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花鹽。
原來,老人所做的這些活兒,是用世界上最早的小口徑鉆井制鹽的古老工藝。而這種小口徑鹽井曾經(jīng)廣泛地分布在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四川省,人們管它叫卓筒井。在一千多年的歲月里,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巴蜀人雖然遠離海洋,卻從沒有缺少過生活用鹽。
卓筒小井的鉆井技術發(fā)明于北宋時期,約在公元1041年~1048年間,比西方小口井鉆井技術要早850多年。這項技術揭開了人類鉆探深井的序幕。
打鉆卓筒小井使用一種木制椎架,木制鉆頭前端套鐵質(zhì)圜刀,它是現(xiàn)代深井鉆頭的鼻祖。圜刀鉆形狀如烙鐵頭,重達百余斤(圖2)。鹽工利用杠桿原理,不斷地將圜刀鉆頭提起落下頓擊井底,以沖擊式方法向地下深處開鑿,將巖石粉碎,然后將鉆頭重新提起,清理井底被粉碎的巖石,如此反復,使井的深度不斷得以加深,最終鉆出一個圓形的能出鹽鹵水的小口鹽井。
(2)重達百余斤的圜刀鐵鉆頭
這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機械鉆井方式使卓筒小井的口徑不會太大,但其深度卻遠遠超越了一般的水井,可達到地下百米以上(圖3)。而那在深井中不斷頓擊的鉆頭,它鑿碎的不僅僅是巖石,也鑿開了一座秘密寶庫的大門。而這寶庫就是地下古死海。
(3)桌筒小井口徑都不大
古老的鑿井技術使大英縣的古代居民知道了地下埋藏著豐富的鹽,當?shù)匕傩罩辛鱾髦粋€民謠:兩山夾一嘴,必定有鹽水。但他們恐怕永遠也猜不到這地下到底有多少鹽?為什么會有鹽?經(jīng)過現(xiàn)代科學家的測量,大英縣地下大量的鹽鹵水深度有3000多米,儲藏量達到42億噸,就是一個深埋的古死海。
我們的先人在我們的地下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鹽鹵,這么豐厚的鹽鹵資源,可以供80代人開采。
為什么這遠離海洋的內(nèi)陸地帶會埋藏著這么大的一個古死海呢?這就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地質(zhì)運動了。大約在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青藏高原處還是一片海洋。古四川盆地內(nèi)部蓄積了大量海水。三疊紀中后期,我國西部地區(qū)地殼有所抬升,海水不斷地從古四川盆地西部向青藏高原地區(qū)退去,積存在盆地內(nèi)的海水形成了內(nèi)陸鹽湖,被地質(zhì)學者稱為“巴蜀湖”。在其后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中,地球溫度迅速飆升,降雨稀少,氣候炎熱,水體的蒸發(fā)量遠大于補給量,湖泊縮小,含鹽的原生水就濃縮而成咸咸的鹵水。有專家稱,那時的四川盆地上存在一個類似于今天中東死海的高鹽分的內(nèi)陸湖,而且面積更為巨大,約20萬平方公里。
那個時候的巴蜀湖,范圍逐漸縮小,氣候逐漸改變,就形成一些瀉湖。瀉湖里面沉淀了大量的鹽粒,而且形成很多層鹽鹵層,卓筒井打到地下以后,鑿通了這些鹽鹵層,將鹽鹵提出地面(圖4)。
(4)地下鹽層示意圖
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中東死海和中國四川的古死海都處于北緯30度附近,只是在地球上的誕生時間相差了2億年。一東一西、一古一今,相映成趣。地球冥冥之間,滄桑循環(huán),我們隱約可以想象四川盆地的昨天或許就是中東死海的今天,而中東死海的未來或許也正是今日的四川盆地。而讓我們知道這個秘密的,就是四川古死海上,那默默無聲的卓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