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寧
9月22日,在2008年世界無車日到來前,自然之友在北京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低碳出行·健康騎行”活動。我也騎上我的26小破車,參與了進去。我們走的是北線,同行小組之中,除了譚華,其他人我皆不認識。一打聽竟然有四個人是吉利大學董瑞祥老師的學生。沒得說,我知道,他們是受董老師鼓動而來。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北京是騎車人的天堂,但是現(xiàn)在自行車路面漸漸被汽車擠占,自行車被邊緣化。與此同時,北京的環(huán)境與交通狀況日益嚴峻。為了讓城市居民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選擇騎行這種“低碳排放”的出行方式,自然之友推出這次活動,希望能提升騎行、公交文化。董老師作為自然之友理事、吉利大學的老師,他在這一活動之中可謂垂范在先。
我曾經(jīng)和董老師聊過,他可太神了!他四十來歲,瘦高個,戴副眼鏡,是個文弱書生。真看不出來他還曾做過國際慈善組織項目官員、聯(lián)合國亞太經(jīng)社職員、非洲納米比亞國際志愿教師;還當過私營企業(yè)總經(jīng)理,甚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附近的“瑞祥路”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曾是中學教師,喜歡種樹,在中國、丹麥和納米比亞都有他種的樹。就是這么一個神人,曾從武漢到蘭州獨自一人騎自行車旅行;他給CCTV-4拍過幾個紀錄片,并播出過兩部;給格林蘭島的圣誕老人,以及CCTV策劃過活動;給朱基總理的建議信得到好評;他還抓過幾個小偷,把兩個騙子送到監(jiān)獄里;救過三次火;連續(xù)六年多在世界各地獻血;救助過幾個失學兒童和困難家庭。您說此人神也不神?
別的不多論,還是單說他和自行車吧。小時候,他總是夢想能騎自行車到處走走。十七年前,他在武漢讀書時,有一次和兩位同學閑聊,腦子一熱,決定暑假大家一起騎車回他的老家蘭州,體驗一下漂泊的感覺。放假了,武漢的氣溫已經(jīng)高達40多度,兩位同學發(fā)怵了,可是血氣方剛的董老師竟然一個人,經(jīng)歷了二十多個黎明和傍晚,曬脫了幾層皮,終于騎完了2500多公里。騎行的經(jīng)歷讓他看到了紛繁復雜的世界,體驗了大山深處貧困山民的苦難生活,了解了自己,增加了自信。
香港回歸的前一年,在蘭州,他碰到三位東北老人。他們從沈陽騎車去新疆,而且還準備繞道拉薩,然后去香港,迎接香港回歸。在他們離開蘭州的時候,董老師陪他們騎了近百里,然后目送他們踏上漫漫旅途,望著這幾位充滿了精氣神的老人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夕陽之中,董老師的心中不禁充滿了感動。
在丹麥讀書期間,他家中突遇不幸,經(jīng)濟頓陷困境。董瑞祥靠周末和半夜騎車給人家送報紙為生,每天送報要連續(xù)騎車和步行十來個小時。去參加同學聚會,即便距離有十幾公里,他也舍不得花十幾克郎的往返路費,就騎著路邊撿來的自行車大汗淋淋地趕赴聚會。丹麥政府在設計道路上,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任何一條公路,即便是鄉(xiāng)村公路,都有自行車道,給騎車人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安全感。
在曼谷聯(lián)合國機構工作時,他雖然只是機構里的一個“打工仔”,但“物以稀為貴”,天天騎自行車上下班,讓他在數(shù)百輛豪華車中別具一格。許多聯(lián)合國高官都認識了他,他也得到了許多人關懷的問候和“一點點尊敬”,因為,那時,他是那所聯(lián)合國大樓里最環(huán)保的一個人。
回國以后,董老師發(fā)現(xiàn)國內(nèi)許多人已經(jīng)開始買小轎車,追求奢侈的消費了。道路不斷被擴寬,好像總也趕不上汽車增長的速度。汽車多了,空氣壞了,自行車的道路則一點一點地被汽車所蠶食。但是董老師堅信物極必反,隨著能源的消耗殆盡和環(huán)保的巨大壓力,自行車時代很快就會再度來臨!
這次自然之友開展“低碳出行·健康騎行”活動,董老師覺得太有必要了。奧運提升了北京人的環(huán)保意識,大家都不愿意奧運之后北京的馬路上又開始無序擁堵,剛剛潔凈的空氣又要污濁。在這個時候提倡綠色出行方式,爭取影響政府的行政決策,是一件大好事。從董老師的自身感受而言,他是一個喜歡用騎車作為自己的出行方式的人,他都不敢讓自己8歲的寶貝女兒騎車上街,他覺得太不安全了。他自己騎車出門都不那么踏實。有時大卡車會從身邊呼嘯而過,而現(xiàn)在路上沒有任何對騎車人給予關照的措施。一想起他曾經(jīng)住過的丹麥,想起那里采取種種措施鼓勵大家騎車,他就想呼吁政府盡快改善北京的道路騎行條件。
董老師對我說:“開車并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開車只說明你有錢,而不代表你有身份。”他認為,“身份”應該是以一個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多與少為標準,而絕非是他口袋里錢的多與少。“我覺得10公里之內(nèi)完全不必開車,騎車就很好?!彼€告訴我,他認為即便做不到條條馬路都給自行車路權,但也應該盡可能地給一些,哪怕自行車道留得窄一些,也最好留出專用車道。
董老師和時下里一些就知道想法子從學生身上撈錢,不想對學生負責任的教書匠不同,董老師和許多學生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他并不去過多考慮什么學生因他提供機會出去參加活動,萬一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要他承擔責任的事,他只想學生的成長需要環(huán)境,于是總是為同學們尋找參與各種優(yōu)質(zhì)健康的社會活動的機會。比如這次“低碳出行·健康騎行”活動,他認為這是一個同學參與的好機會,就建議他的學生積極參加這一活動。這些同學聯(lián)系了自己的自行車協(xié)會和外校的同學,竟然動員起五六十名同學來報名參與。但是活動規(guī)模有限,僅允許四名同學參加,另外還有四名同學自己主動從昌平大老遠趕過來,到什剎海集合地點參與了這次活動。
這次活動讓同學們覺得頗有收獲,他們不但認真完成了勘測路線的任務,并且還把宣傳資料帶回學校,發(fā)給同學。他們打著吉利大學的校旗一路考察,也同時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董老師告訴我只要有機會,他就會給同學創(chuàng)造條件去參加,特別是像自然之友這樣的公益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影響一批人,比如,他的學生于小波就成為今年的聯(lián)合國兒基會愛心大使,易昊還沒有畢業(yè),就被一家美國公司聘為高薪顧問,張宇成了一家節(jié)能環(huán)保企業(yè)北京中科能公司的業(yè)務骨干,成績頗豐!還有許多學生都成了行業(yè)俊杰和社會好公民。董老師的路還很長,也許,很快又到了他人生的另外一個十字路口,但是,董老師說他人生這個階段過得很有意義,能夠為社會培養(yǎng)一些好公民,是他這幾年的最大價值。聽到這話自然也讓我對這個普通的教師頓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