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田
我愛好野生鳥類攝影,偶然聽中科院的一位朋友說起黑臉琵鷺,馬上對黑臉琵鷺產(chǎn)生了興趣。我翻閱書籍和上網(wǎng),查找了許多關(guān)于黑臉琵鷺的資料。隨著我對黑臉琵鷺了解越來越多,我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目前,我國大陸拍攝黑臉琵鷺的人很少。我決定去看一看黑臉琵鷺的世界,身臨其境,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聽鳥兒歌唱
2002年4月的一天,按照朋友的指點,我來到了石城島。這是黃海西部一個美麗的海島,距大連東北部100多千米。石城島的東部有一個0.3平方千米的小島——形人坨,因從空中往下看時呈“人”字形而得名。1997年中科院科考隊在那里首次發(fā)現(xiàn)黑臉琵鷺,它是黑臉琵鷺在中國大陸的惟一繁殖地。
形人坨的護鳥員熱情地接待了我。那一天,我終于看見了黑臉琵鷺。遠遠地,黑臉琵鷺是那樣的雍容高貴,從看到它們的第一眼起,我就被它們深深地吸引住了。
拍攝黑臉琵鷺并不簡單,要想展現(xiàn)鳥兒的行為特征,就必須了解它們的生活習(xí)性。在島上,如何與它們加深溝通成了我的重要任務(wù)。2002年的整個夏季,我多次去形人坨觀察黑臉琵鷺,思考怎樣更好地拍攝。我的拍攝原則是:把鳥類當作朋友,不干擾它們的正常生活,讓鳥接受我。大多數(shù)時間,我都在觀察黑臉琵鷺的習(xí)性,靜靜地坐在山坡上聽鳥兒歌唱,用眼神與它交流,也隨時趕走偷鳥蛋的人,為鳥兒筑巢準備一些干樹枝等等。
躲在帳篷里拍攝
2003年的春天,我來到了形人坨的海灘,等待著黑臉琵鷺。黑臉琵鷺性情溫和,從不主動攻擊其他鳥類。為了拍到黑臉琵鷺真實的生活情景,拍下難得的小黑臉琵鷺們出生、成長的全過程,我自制了一些器材,主要有隱藏帳篷、相機遙控器和三角架。帳篷是拍鳥必備的,設(shè)計得比較合理,為了不讓鳥兒發(fā)現(xiàn)鏡頭拍攝口伸出30厘米長的隱藏袖子。觀察口用的是綠色的紗網(wǎng)。帳篷不高,設(shè)計成多邊形的,易于移動。帳篷用的迷彩防雨布,顏色與當?shù)刂脖灰恢?,這樣就能使鳥兒適應(yīng)并接受它。用一個遙控器可同時控制兩臺相機,遙控距離可達100米,能減少對鳥的干擾,又便于拍攝。
帳篷早就制作好了,但我怕過早放置會驚嚇正在孵蛋的黑臉琵鷺。直到6月初,大量的鳥蛋都孵化出小鳥。在一個夜里,我把大帳篷悄悄地安置到離黑臉琵鷺巢穴20米遠的地方。為了盡量減少對鳥的影響,小帳篷就放在大群鳥巢邊緣的一個突出巢穴旁。每天天沒亮,我就爬進帳篷中等待,到了晚上才能出來。夏天的形人坨酷暑難耐,小小的帳篷更是悶熱。幾瓶礦泉水,幾個燒餅,就是我一天的食糧。雖然每天都在炎熱、干渴、饑餓中度過,但絲毫沒有影響到我的拍攝熱情。
揮手告別好朋友
黑臉琵鷺本來特別怕人,但短短十幾天的近距離接觸,我就與它們混熟了。剛開始,我離鳥30米開外就會引起它們的警覺。它們紛紛伸直脖子,四處張望。后來,我的腳步和身影不再引起它們的注意。我在離鳥巢不足20米的地方,黑臉琵鷺頭都不回一下。這說明它們已經(jīng)把我當成了好朋友。
不知不覺,到了8月,黑臉琵鷺們都已經(jīng)筑了巢、產(chǎn)了卵、孵了蛋,就連小黑臉琵鷺們也能飛了。我與形人坨和黑臉琵鷺的感情越來越深,那些美麗的精靈,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天上午,黑臉琵鷺排著V字隊形,圍島盤旋了一周又一周,仿佛流露出一種戀戀不舍的情感。此時此刻,我的眼中也含著淚花,不停地揮手:“再見,明年見!”黑臉琵鷺轉(zhuǎn)完最后一圈后,朝著南方飛去……
收藏夾
黑臉琵鷺是一種大型珍稀候鳥,目前在全世界的數(shù)量不足千只,是瀕危的水禽之一。
黑臉琵鷺體長60厘米~78厘米,全身羽毛都是白色的。夏季繁殖期,后枕部長有很長的發(fā)絲狀桔黃色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項圈。它們每年在我國臺灣、香港和越南等地越冬,5月~8月飛到朝鮮與韓國交界處的孤島和我國的大連地區(qū)進行繁殖。